七一抒怀:我把党来比母亲
阅览: 日期:2011-05-31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每当我听到这熟悉的曲调,振奋、激动、骄傲、自豪的情绪便在我心中油然而生。在即将迎来亲爱的党90年华诞之际,我回顾自己家庭的变化和个人成长的经历,心中充满了对党的感激和感恩之情。
翻身不忘共产党
我出生在江南太湖之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老实忠厚的农民;母亲,目不识丁的家庭妇女。抗战初期,苏南一带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为躲避日本强盗的烧杀抢掠,父亲带着全家四处逃难,他肩上挑的箩筐里,一头是不到2岁的姐姐,一头是简单的行李。母亲拉着大哥(7岁)、二哥(5岁)紧跟后面,颠沛流离。有一次躲避不及,父亲被鬼子拉去当挑夫,抛下母子4人,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一路要饭,度日如年。我1943年春天出生前,母亲曾生育两个哥哥,都因没有奶哺乳先后夭折了。国民党统治时期,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老百姓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49年5月无锡解放,人民得新生,父亲和千百万农民扬眉吐气翻身当主人,分了田地,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
父亲只念过几年私塾,大字不识几个,但很聪慧,会拉二胡、能吹笛子,还会绘画。解放后,有了用武之地。村里有红白喜事,父亲乐意去帮忙。江南传统的灶台上的荷花、喜鹊,仙桃、苹果等花鸟鱼虫,他都画得惟妙惟肖,深得乡亲们喜爱。建国初期,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乡村里成立小剧团,利用冬闲排练锡剧《梁山泊与卓英台》、《双推磨》等,乡村干部诚请父亲配乐伴奏。剧团成功演出,轰动一时,父亲成了远近小有名气的“琴师”。
新中国成立后,我家兄妹5人,除大哥读完高小外出学徒外,其他几位先后走上文教岗位,而且一个比一个文化高。二哥,简易师范毕业当小学教师,姐姐中等师范毕业当小学教师,小弟苏州师院毕业当中学教员,我高中毕业后参军。邻里称赞我们几个孩子都是“知识分子”。 二哥书法特别好,每到春节前,乡亲都来请他写春联。
新旧社会两重天,全家感恩毛主席、共产党。兄妹5人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工作,事业有成,先后入党。大哥是南京鼓楼区人大主任,二哥是中学党办秘书,姐姐是小学校长,小弟是学校总务主任。现在都已退休,安享晚年。一个农民家庭成为书香门第。一想起这些,我就感慨万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家的幸福生活。
成长不忘党培养
1963年2月,我响应党的召唤,应征入伍。在高中加入共青团的我,成为新兵连团支部委员,分管宣传工作。这年3月5日,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甘当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等精神深深激励着我,我勤奋学习,刻苦训练,各项工作抢在前。新训时就出席了团部召开的共青团代表会议。我提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分配到老连队,在福建贡川农场搞农副业生产,在深山老林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住的是茅草房,睡的是竹竿床,吃的是糙米饭;到水田插秧除草,头上小虫咬,腿上麻蝗叮,晚上要上山敲毛竹防野猪偷吃地瓜、玉米……这些对于一个刚出校门的青年学生确是严峻考验,这一切我都坚强地挺过来了。
在党组织的培养下,我健康成长。入伍第二年,我实现了梦想,在鲜艳的党旗下,庄严举起了右手宣誓。连续5年评为五好战士,一提干就任命为师政治部干部科干事。我认真钻研业务,埋头工作,显著成绩,1971年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光荣地出席铁道兵“四好连队、五好战士、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参加了国庆观礼,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
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为建设钢铁大动脉,我甘愿奉献青春。我跟随铁道兵部队转战南北,栉风沐雨,先后参加了鹰厦铁路整治病害工程、福建永安森林公路、被称为建筑在地质博物馆上的襄渝铁路、沙通铁路等。不管任务多艰巨,生活多艰苦,我始终没有动摇对党的信念:为党争光,为国分忧,始终和战友们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我就奔向哪里,没有丝毫怠慢。
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后,我留在总政老干部系统工作,先后任总政玉泉路干管局政治处主任、金钩河干休所政委、总政老干部服务局副政委(大校)。党内历任所党委书记、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从事老干部工作16年,扑下身子为老前辈服务,工作准则是“甘当‘孝子贤孙’,为老首长‘养老送终’”,为此曾多次荣立三等功,被总政老干部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老干部工作者。“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我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军队中级干部,完全是各级党组织母亲般的哺育呵护关爱的结果。
感恩不忘见行动
1999年退休后,我自感身体还好,决心要用余生来感恩敬爱的党、报效亲爱的祖国,为老龄事业作贡献。我先后被聘任《中国老年报》、《门球周刊》记者、编辑,《上海老年报》特约通讯员、《东方老年周刊》特约记者。我不管自身患有糖尿病等情况,从抢救老前辈的光辉历史和革命精神出发,先后采访了耄耋之年的吕正操、杜义德、刘振华、王定国等几十位老红军、老将军征战沙场的光辉业绩,分别在《解放军报》、《中国老年报》、《人民日报》、《中国老区建设》等报刊发表,被中国老年报社评为先进工作者2次、优秀作者1次,征文一、二、三等奖各1次;《解放军报》征文二、三等奖各1次、优秀作品奖5次;《人民日报》征文三等奖1次。
1997年,我被接纳为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员,任该会办公室第二主任、宣委会成员,分管宣传工作。期间被聘为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南京)主办的《铁军》杂志特约记者,10多年来积极参加刘少奇、陈毅等20多位将帅百年诞辰和新四军东进、中原突围、黄桥战役、淮海战役等胜利周年纪念活动及“弘扬铁军精神”等学术研讨活动,参与采编、刊发会刊《铁流简讯》,在《铁军》《大江南北》《战争年代》等新四军研究会刊物上报道了李先念、张铚秀、谢飞等20多位新四军将帅的传奇人生;谢振华、王定烈等20多位名人的养生之道。
2007年移交地方后,我积极献身军休宣传工作,4年多来,自觉参加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协助所里搞工作总结、写典型材料,采写了孙光辉、任士荣、何德超、肖克明、曹丽娟等11名工休人员的先进事迹,在《军休之友》《同心刊》《海淀报》《中国老年》等报刊发表稿件65篇,《故乡处处换新貌》荣获海淀区军休办“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一等奖,摄影作品《文明古国,奥运添彩》荣获全国征稿的《祖国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诗书画大奖赛》三等奖。被海淀区军休办评为宣传工作先进个人3次;2010年评为北京市先进军队离退休干部,受到北京市军休办的通报表彰。
我们这一代人深深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安居乐业的晚年幸福生活。为此我千恩万谢党,在年近古稀之时仍精神焕发,余热生辉。每年‘七一’党的生日到来时,我的心情就极不平静,情不自禁地要唱我最喜欢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因为党就是我的母亲,我的引路人,我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