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法官们的春蚕礼赞

阅览:  日期:2012-03-12

 
    我市中级法院关工委活跃着一支“五老”志愿队,这些刚从司法工作岗位上退下了的老法官们,始终关心学校的安全问题。他们认真、务实、严谨,对关爱下一代事业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地把他们的法律资源优势延伸到学校,服务于社会。本着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法制教育的高度责任感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建和谐稳定文明的社会为工作目标,中级法院关工委先后于2006年、2007年分别与厦门双十中学、大同中学和逸夫中学建立共建关系,签订“共建平安校园”协议书,此项目至今开展六年,把法律引进学校、进入课堂,并始终讲求实效性,坚持提供无偿普法志愿服务,让法律知识引入到学校的常规教育中,学校、学生、家长普遍欢迎,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共建平安校园”项目的产生,源于2005年老法官们积极行动,主动作为,深入学校进行安全状况调查,又参阅了我国每年发生在学校内未成年人遭受伤害的一些内部案件资料,深感建立健全一个平安校园的管理模式,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的重要性。此时,《福建省平安校园建设管理办法及评估细则》、《厦门市教育局建设平安校园实施方案》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于是老法官们主动提出与双十、大同中学“共建平安校园”的倡议,立即得到学校的响应和支持。 2006年3月中级法院关工委分别在两所学校举行了隆重共建签约启动仪式。2007年为了进一步推进工作,市教育系统关工委、逸夫中学也加入共建活动。
 
    “共建平安校园”协议书上规定各方的职责。明确指导思想,以建立“无黄毒、无暴力、无犯罪”校园为目的,进一步增强师生法治观念、安全观念、自我救助观念,共同为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挥各自的教育效能。并成立“共建平安校园”领导小组,成员由中级法院关工委成员及“五老”志愿者和学校关工委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并坚持领导小组学习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学习例会。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认识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性。针对校园中突出的安全问题,师生及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段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建立“行为不良”学生帮教机制,中级法院关工委协助学校做好“不良学生”转化工作,定期走访学校和帮教学生。每年制定8-10个课题,具体时间由学校安排。通过这份实事求是、操作性较强的协议书,形成“双赢”的局面,争取关爱效果最大化。
 
    为了更好落实、完善“共建”成果和提升法制教育质量,老法官们集思广益,制订科学运行办法。首先,不断总结,有效推进。他们每年春季由市教育关工委牵头,对年度工作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回顾,累积经验,改进存在不足的问题,而后再制定下一年新的年度工作计划、力求法制教育不断跟上新的形势。其次,坚持调研,创新方法。老法官们本着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利用自身法律知识和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学校及社会上所见所闻的一些实际情况,用心备课、以案释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内容、形式与载体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深受学校学生们的喜爱。许多学校邀约纷至沓来,为了满足更多学校学生的需求,老法官们除了按协议定期到三所学校开展法制教育课堂,还针对社会热点,备好《珍惜生命,别让青春在犯罪中迷失》、《走出家庭教育、监护的误区》、《珍惜生命,远离色情和暴力网络》等热门法制课程,通过市教育局发布公函,将法制教育报告会的宣传单印发到各学校,明确联络方式,让各所学校根据各自的时间安排,联络安排好法制教育报告会时间,实现资源高效合理共享。近年来,全市每年都有28所中小学校,2万多名学生接受老法官无偿志愿的法制教育服务。
 
    老法官们开展中学生法制教育路子越走越宽,2010年市法官协会、市中级法院关工委老法官们针对青少年涉法问题和社会普遍存在的突出矛盾,从解决矛盾、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不断提高公民、学法、懂法、用法的法律意识这一目标出发,精心从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婚姻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民法通则》和《刑法》等相关法律条文、规定中摘录采辑,编辑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与民事刑事相关法律规定摘编》手册。手册便于携带、查找、学习和宣传。一经推出就受到学校广泛欢迎。薄薄的手册承载了老法官们无限爱心和为党的事业关心教育下一代的无限激情。
 
    老法官们穿梭在厦门市各中小学校,他们认真备课,从不接受学校的讲课费,也不需要学校请客吃饭招待,他们自掏腰包解决交通费甚至材料费。他们满怀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爱,对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关切,用优良的作风感染青少年、用高尚的人格熏陶青少年、用丰富的经验教育青少年、用淳厚的情感温暖青少年。他们默默耕耘,不辞劳苦、无私奉献,如春蚕吐丝般,将所有法律知识倾囊相授。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工作热忱尤为可贵、令人钦佩;这种“忠诚、关爱、创新、奉献”的“五老”精神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老法官们说:“我们的共建平安校园项目还要延续下去,坚持下去,我们愿意为我们的下一代贡献更多的力量,提供无偿的志愿服务!”(市关工委 吕暖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