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实践
阅览: 日期:2013-01-31
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是关工委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五老”作用的重要方面。多年来,厦门市关工委及“五老”组织,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新,创建了多种教育关爱青少年的社会管理载体,为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和厦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人为本 服务为先
关工委是一个群众性的工作组织。要求关工委积极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质上就是要求关工委在关心、关爱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原则,抓住青少年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与途径,以最大的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促进他们更好地健康成长,让群众满意,社会稳定、和谐。厦门创办特区以来,大批外来青年员工及携儿带女的员工涌进厦门,解决他们的教育与就业,特别是外来员工子女的就学,成了特区建设中一大突出问题。市关工委老同志对这两个突出问题开展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市关工委及时报经市教育局批准,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先后创办了招收外来青工的“厦门青年业余学校”,和招收外来员工子女的“厦门市外来员工子弟学校”。这两所学校开办十余年来,已有2万多名外来青工在“厦门青年业余学校”接受劳动技能培训或学历教育,就业于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有3万多外来员工的子女在“市外来员工子弟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除此之外,市关工委还根据社会需求,及时呈报市委同意,于2000年成立了厦门市外来员工教育事业促进会,加强“两校”领导的同时,坚持“一切为服务外来青工”、“一切为了外来员工子女健康成长”的宗旨。面向全市,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召开区、街、居和教育部门,以及其他民办学校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商讨解决民办学校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呈送相关专题报告,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把扶持民办学校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之一,仅2000年,就一次性拨款310万元,为11所办学条件较差的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事实证明,市关工委这样做,为推进特区的建设和社会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社会上广泛称赞其为改善特区投资软环境办了一件大好事。特别对市外来员工子弟学校,人们称赞她是民办学校的“龙头”,对全市民办教育的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事迹曾在《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及省、市多家新闻媒体刊播过。
探索创新 坚持“两手抓”
在关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市关工委从厦门实际出发,探索创新,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对弱势群体青少年的帮扶;一手抓对特殊群体青少年的帮教。这是市关工委在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一个有效做法与经验。
厦门市关工委在抓对弱势群体青少年的关爱与帮扶工作中,坚持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特别重视想方设法对困难家庭学子的资助,使这些青少年学生不至于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中途失学、辍学。为了达到预想的目的,市关工委与“五老”组织首先下力气激发包括广大爱心人士、民办企业、外资企业捐资助学的热忱,如采取措施,深入发动,广集社会力量,并确立“捐款人就是用款人”的基金阳光政策,和颁布了《捐资兴学奖励办法》等,以此调动非公有制与社会各界和爱心人士的积极性。所以,几年来,全市在关爱助学基金与关爱助学资金的筹措上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关爱助学基金由原来以财政拨款为主转型为以社会民间形式多样的关爱基金的筹措为主。如思明区关工委,他们在社区建立“党员帮扶基金”、“阳光教育基金”“关爱行动基金”“学校一元钱基金”等共达40多个。其中文灶社区设立的“党员帮扶基金”,获得厦门市第二届社区十佳创意奖和创建和谐社区“十大金点子”之一的美誉。据统计,仅2012年,全区各社区筹集到的各类型关爱基金,就达106.2万元。全市还建立了不少民办的“爱心超市” “红领巾超市”“红十字博爱超市”“雏鹰商场”等,为困难学子在解决缺乏的日常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二是助学资金的筹集由原来向机关、事业和国有企业为主转向非公有制企业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突破。如2011年,全市捐资助学筹集到的关爱资金达1500多万元,其中85%的资金来自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有个生动的例子,即厦门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利用协会庆典时机,发动所属外企,一次性募集120多万元。后来,他们不搞庆典而用于搞助学,事迹特别感人。2012年11月全市关爱助学大会的光荣榜上显示,筹集到的助学总款比2011年增加184.74万元,同样大部分来自民企、外企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助,贫困家庭受助人数比2011年增加13462人。
对特殊群体中青少年的帮教上,几年来,由市关工委法制委牵头,以市老战士、老妈妈两个关爱团为基础,又先后吸纳市公安和驻军等11个单位组成“军警民”三结合的“关爱联合体”,内设思想与法治教育、科普与信息技术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等三个部分,以厦门启明(工读)学校、公安戒毒所、收教所、同安监狱等为帮教重点,首先组织专人,对这四个单位中的问题青少年所以会走上歧途的心理表现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专门调查,后才根据不同情况,与帮教对象的家长、单位建立“三联手”的帮教模式,开展生动活泼的帮教活动。如对工读学校那些犯有劣迹行为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带着“拯救一个孩子,就是拯救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和谐,社会就多一分和谐、一份平安”的理念,以相关法律的教育开道,开展“走向新生活,你我同行”“一路同行一路歌”“建设平安厦门你我同出力”等活动,用亲情感化每一个人;又如对收教所里的女青年,在法律的严肃教育引导下,除要求她们要写好自己的人生历史外,还引进社会力量,把收教所打造成“习艺监所”,让这些人在“习艺监所”的劳动中,学到一项可安身立命的谋生技能。近两年来,经过开展有效的帮教活动,仅启明(工读)学校就有140多名工读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学业,95%以上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有的还参军、入党;收教所也有近百名失足女青年提前解除收容教育,回归社会。“关爱联合体”也因此成了厦门在关爱、教育特殊群体中的一个品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据统计,仅2012年,全市各区关工委也积极采取措施,转化帮扶辖区内的失足青少年,人数达1281人,为促进厦门特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了贡献。
抓住关键 提升实效
关工委作为关心、教育青少年的群众性工作组织,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处于“社会协同”的位置。要想在践行“社会协同”这个定位上,能有大一点作为,一定要紧紧抓住党委领导、政府负责这一关键,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如厦门关爱联盟的创建过程,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2006年,由厦门市关工委牵头,先后与市文明办、教育局、工青妇等12个单位发起,组建厦门关爱联盟。她成了广集社会力量,便于公众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个新的大平台,也是深入贯彻中央[2004]8号文件的一个新创举。市关工委这么做,立即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指定一位市委常委分管领导担任关爱联盟领导小组组长,下设联盟办公室。市委加强领导,工作呈现新局面。经过几年的运作,现在,厦门关爱联盟成员已发展到70多个单位(组织),包括在台湾、金门及漳州、泉州、福州等地市的一些单位,使厦门关心下一代工作实现了“四个对接”。即:与党政职能部门对接、与企业对接、与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对接、与对台交流对接,并形成了一支有十万余人关爱志愿者队伍。几年来,关爱联盟先后开展了许多全市性的、富有成效的关爱活动。如“百项关爱行动”、“两岸老少携手共创美好家园”“让关爱行动走进千家万户”等系列活动。还建立了关爱助学《年例会制》,在上述的每个活动中,在活动开始的动员与告一段落的总结大会上,市委、市政府等四套班子都派领导出席并讲话,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取得可喜成效:除建立十多个冠名的关爱基金外,仅近三年来,平均每年筹集到的社会关爱助学(含奖学)的资金都在300万元以上,受资助贫困生已达3.87万人;“社会化共建”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1458个单位参与关爱共建工作;在厦、漳、泉三市设立26个交流实践基地,年均共接待参观交流的青少年达百万人次;聘请了厦门及台湾地区各5名知名人士为“关爱联盟顾问”,并由中关工委顾秀莲主任在海峡论坛会见大会上亲自给他们颁发聘书,扩大了厦门关爱联盟在海峡两岸的社会影响力等。(厦门市关工委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