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对话】盖鸿儒:战火砺初心,家风萦鹭岛
阅览: 日期:2025-08-2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为进一步弘扬抗战精神、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厦门市委老干部局精心策划,组织采访在厦抗战时期入伍离休干部。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追寻峥嵘岁月中的人格光芒,激励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者们无惧风浪、扬帆远航。
盖鸿儒
战火砺初心,家风萦鹭岛
“当时虽然参军,但还不懂得怎么打,就是在战争中进行训练……枪一响,没有考虑生死的问题……”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房,年近百岁的抗日老战士盖鸿儒依然以军人的风姿端坐在病床边,带领大家回溯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盖鸿儒1926年出生在临淄县敬仲镇褚家庄的一个贫苦农村家庭,1939年加入八路军,先后参加过岳家庄伏击战、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并作为首批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盖鸿儒从部队转业来到厦门,投身工业现代化建设,培养出被誉为“南极英雄”的儿子盖军衔。如今,年近百岁的他总是勉励后辈:“现在的生活幸福了,要好好珍惜,为国家、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为什么参加战斗?
“好好的人就这样没了,我看不下去!”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逐步南侵,12月侵占临淄县,实施了野蛮的“清乡”“扫荡”行动,盖鸿儒亲眼目睹日本宪兵队肆意破坏村庄,乡亲们被日寇残忍屠戮。
“好好的人就这样没了,我看不下去!”盖鸿儒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他的手中却没有武器。此时,临淄县进步力量迅速组建抗日武装,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参军。年纪尚小的盖鸿儒在共产党领导的儿童团中积极参与站岗放哨、物资传递、舆论宣传等支前工作。
终于,盖鸿儒第一次参与了真正意义上的对敌战斗。1938年,日军派汽车在辛石公路上往返运输抢掠的物资。盖鸿儒所在部队掌握了这一情况后,在敌人车队必经的岳家庄设伏,连夜开挖一条1米宽、半米深的壕沟作陷阱。参加战斗当晚,盖鸿儒带着部队临时发的四颗手榴弹,提前进入设伏地点,只等敌人钻入“口袋”。翌日上午,三辆满载日军的汽车沿着公路进入了埋伏圈。只听“咣当”一声,行驶在最前面的一辆汽车陷入壕沟,无法动弹。八路军指挥员一声令下,子弹、手榴弹犹如长了眼睛似的飞向敌人,阵地上顿时火光冲天,敌人的三辆汽车顷刻被炸毁,三十余名日军当即被炸死。这次胜利的伏击战让盖鸿儒明白,面对野蛮残酷的侵略者,必须用智慧和勇气与他们战斗到底。
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那个时候起,对共产党、对八路军的感情
就深深种在了我的脑子里!”
由于家境贫寒,盖鸿儒儿时上不起学,渴望知识的他在地下党组织中获得了最初的教育。“地下党介绍我去上学,我说我家里没有钱,他们说不要钱,从那个时候起,对共产党、对八路军的感情就深深种在了我的脑子里!”盖鸿儒深情地说道。
1943年11月至12月,日军对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扫荡”,盖鸿儒所在的部队被逼退到黄河入海口一带。当地暴露的水源几乎都是发苦的咸水,据盖鸿儒回忆,这里的水连日军的马都不肯喝。当地群众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点,他们把大部分淡水井都填埋起来,只留下几口非常隐蔽的水井供八路军部队使用。受不了焦渴的敌军最终只好撤离。这次军民团结的胜利,让盖鸿儒再次深切感受到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
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6年,被编入武工队的盖鸿儒奉命押送日本战俘到青岛。由于群众对日本侵略者极度憎恨,押送过程中遭到了群众的沿途围堵。虽然盖鸿儒也憎恶这帮欠下血债的侵略者,但他必须保证战俘的安全。于是,盖鸿儒和部队同志一起耐心地开导群众,最终顺利地完成了押送任务。这一过程让他更加明白,共产党的战斗是为了追求和平、守护和平。
后来,经过孟良崮战役的英勇战斗后,盖鸿儒在组织的介绍下,光荣而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革命精神如何在代际传承?
“没有什么困难的事!”
“国家需要你,你就去!”
1958年,盖鸿儒从部队转业,来到福建。当时厦门杏林正在建设工业区,曾在军工厂参与过高射炮改装的盖鸿儒被安排在厦门综合玻璃厂工作,任计调科科长,之后又被调至厦门市冶炼厂,任党支部书记,直至1988年离休。
据子女们描述,盖鸿儒夫妇的生活十分简朴,离休后,他们的一日三餐多半是小米粥、馒头和咸菜,有时中午会炖几块排骨,常年如此。
女儿盖秀丽说,父亲最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每当子女遇到困难时,总会回想起父亲的这句话,特别是大儿子盖军衔,作为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他凭借从小培养的吃苦耐劳精神,潜心钻研技艺,摘取了中国工人最高荣誉——“中华技能大奖”。
后来,盖军衔接到为中国南极科考队提供机械维护保障的任务。在奔赴使命前,他向父亲盖鸿儒征求意见。盖鸿儒坚定地对他说:“国家需要你,你就去!”得到父亲支持的盖军衔于1995年、1997年、2004年三度踏上南极,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技工的风采,获评全国劳动模范,被誉为“南极英雄”。盖军衔在南极工作期间,每逢他生日,父亲盖鸿儒总会让女儿给他打去国际长途电话,祝他生日快乐,告知他家中的情况,勉励他好好工作,不必牵挂。
2013年,盖军衔不幸因病辞世,多年后,盖军衔的遗孀王嫣明在整理旧物时找到一本记录了盖军衔南极往事的日记。“这几天的工作的确是累,但还是得坚持干……为了抢时间,还得坚持……”在南极的冰天雪地中,他所遭遇的困难不亚于父亲当年的战斗,让他坚持下来的,同样是对美好新时代的向往,是一颗火热的赤诚之心。
在战争年代,盖鸿儒凭借英勇无畏的一腔热血保家卫国;在和平时期,他又用坚忍不拔、默默奉献的优良家风,培育了优秀的子女,感染着身边的人,滋养着鹭岛的民风社风,生动地诠释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银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