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回信精神·助改革发展”——厦门离退休干部心声感言(二)
阅览: 日期:2025-08-27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和上海市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勉励老同志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2025年4月份以来,厦门市委老干部局积极开展“学回信精神·助改革发展”专题调研,广大离退休干部结合亲身经历讲改革历程、谈学习体会、提发展建议,为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持续注入银发动能。
市委老干部局特别策划,陆续刊发老同志的心声感言。
刘可清
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强调扭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这既是对福建改革成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接续奋斗的殷切期望。我们老同志支持改革、拥护发展的信念始终如一。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支持省委、市委工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两岸融合工作、提振消费能力,主动发声、积极建言,为福建厦门经济发展增砖添瓦。
郑道溪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深刻,是给我们指方向、明路径,也是交任务、提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这是对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更高标准更高要求,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福建有很多优势产业,我们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鼓励、支持、引导传统产业探索创新,以科技创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赋能,让产业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转化载体和应用场景,向“新”而生,向“新”迸发。我们老同志要紧跟时代步伐,开阔眼界,不断学习,继续发挥余热,努力为福建、厦门高质量发展贡献“银发力量”。
潘世建
厦门市政协原副主席
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深切感受到其中饱含的期望、信任与嘱托,内心的使命感也更加强烈。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怀着对福建、厦门的深厚感情,高瞻远瞩地指出了福建、厦门的优势和下一步发展的方向,令人感动,这是我们未来发展十分重要的指引。坚信全市人民将上下一条心,共同为厦门的明天创出更大更优更艳的成绩,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退休后在厦门市教育基金会工作的这几年,见证了很多离退休干部通过捐资助学、义务讲学等助力教育发展的感人事迹,我将继续为福建、厦门在新征程上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孙振扬
厦门轻工集团离休干部,原厦门糖厂党委书记、厂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期间强调“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可以看出,企业要长远发展,必须不断创新突破,要坚定走技术改造之路。一是要做到大胆干、自主改。大力实施技术创新计划,推动研发模式由“市场需求牵引”向“技术前瞻引领”转型,重点攻克核心技术难关,重点突破前沿领域科技,进一步提升技术迭代速度。二是要坚持大胆试、大胆闯。加快推动研究成果走向应用端,聚焦制造业主业深耕细作,拓展研发战略性新兴产品,主动融入新发展潮流,不断探索出一条符合企业行业特性和领域特色的发展之路。
陈章福
厦门象屿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原主任、党工委书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锚定方向。学习中央主要媒体对《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启示的集中报道,我为厦门满怀自豪,也对未来满怀憧憬。当时,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机遇与挑战并存,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将厦门定位为闽南经济中心、东南沿海门户等,提出建设自由港型经济特区的目标。那时厦门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单一,基础设施落后,不少人持怀疑态度。但战略出台后,大家看到曙光。政府大力招商引资,电子、机械等产业兴起,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焕然一新。2002年“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意义重大。提升本岛,减少工业比重,发展高端服务业,优化城市环境;跨岛发展,加大岛外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如今,厦门成就瞩目,经济腾飞,产业优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民生保障有力,对台交流密切。
(党建教育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