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张“父亲”照片要给母亲看

阅览:  日期:2009-10-22

 

    解放厦门群雕揭碑现场。

 


    瞄准

 


    抢滩

 


    冲锋

 


    号角


    10月17日上午,随着600只和平鸽飞过烈士陵园的高空,“纪念厦门解放战役胜利群雕”正式落成揭碑。站在栩栩如生的雕塑前,参加解放厦门战斗的军地离休老干部代表、烈士家属和船工后代代表都不约而同地献上手中的菊花,并纷纷合影留念。


    望着祖母雕塑
    他热泪盈眶


    站在祖母张锦娘的雕塑前,黄亚国老人禁不住热泪盈眶:“太激动了,他们是这座城市的英雄,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老人哽咽道。
    张锦娘是漳州龙海县石美的船工。解放厦门时,她已年过50,丈夫黄正川也已56岁。1949年10月15日,鼓浪屿战斗打响,张锦娘带着自家的3条船和5口人参与战斗。抵滩冲击中,张锦娘驶在船队的最前头,一发炮弹在她的船边爆炸,她的丈夫和小儿子相继中弹倒下,她自己也身负重伤。可是张锦娘顾不得上前去扶亲人,忍着痛苦悲恨,毅然继续划船向前奋进,直至最后自己也倒在了血泊中。在这场战役中,黄亚国的祖母、祖父、伯父、叔父和父亲5口人,全部为国捐躯。那年,黄亚国还不到3岁。


    雕塑中有父亲的影子
    他迟迟不肯离去


    年过六旬的陈杉民一早专程从翔安赶到烈士陵园,因为这雕塑里有他父亲陈莽橄的影子。陈莽橄生前是个船老大,打钟宅时,陈莽橄成为支前船工,在激烈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那年,陈杉民还在母亲肚子里,从来就没有见过父亲。
    陈杉民说,家人始终为父亲感到骄傲,今年94岁的老母亲今天也很想到现场,可惜她卧病在床不能如愿。
    揭碑仪式结束后,陈杉民迟迟不肯离去,特地让儿子过来为他在雕塑前照相,他要拿回去给母亲看。


    战友和船工
    都让他怀念

 

    “60年前的硝烟虽然早已散去,但我们仍无法忘记那些亲身经历血与火的日日夜夜。”驻厦某集团军的离休干部韩登敏当时和他所在的部队作为鼓浪屿战役的第二梯队。令韩登敏感到痛心和怀念的,除了在战役中牺牲的战友,还有就是守在船头的船工们。
    韩登敏说,渡海登岛作战是一种全新的作战样式,当时参加战斗的解放军大部分和他一样是北方人,不谙水性,如果不是那些勇敢的船工出来支援,战斗根本无法进行。

 

    【资料】


    群雕《永志铭心》长60米、宽5米、高5米,根据厦门解放战役的历史史实,分成渡海、抢滩、胜利三个部分,由指挥员、作战参谋、船工、卫生员、炸碉堡战士等27个人物组成,真实地再现了我军指战员和支前群众浴血奋战、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战斗场景。

 

    【声音】

 


    王保田(江西省军区原司令员)


    吃水不忘挖井人


    我们不少老同志都经历了解放厦门战斗。    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强盛、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吃水不忘挖井人”,这让我们更加怀念那些为厦门解放而献出生命的解放军指战员、地下工作者和支前船工们,他们在解放厦门的战役中,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牺牲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长眠在我们脚踏的这片土地。


 

    王志智(市人武部原副政委)


    厦门变化日新月异


    作为解放厦门、保卫厦门、建设厦门的一名老同志。60年来,我目睹了厦门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1953年修建海堤,厦门岛才与陆地相连。那个时候厦禾路连车都不能过,现在公交车到处都是,近年来又修建了BRT快速公交,前些日子成功大道又通车了,交通四通八达。回想过去在战争年代所出的一点力,我感到是应该的、值得的,能够生活在厦门我感到很幸运很幸福。


 

 

   岳修禄(93师279团卫生队原副队长)


    深感关怀与温暖


    我们一些老同志退出现役移交在地方政府管理,来到厦门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20多年来,对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深有体会。市委市政府对我们非常关心,每年逢年过节都亲自到干休所看望我们,让我们深刻感到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怀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