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营销藏陷阱:慎防家中老人中招
阅览: 日期:2017-06-14
老年人是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防范意识较弱,维权能力较低。于是一些不法商家抓住老年人的消费心理弱点,通过授课、讲座等形式,以提供所谓的免费体验、使用、品尝及买就赠等方式,对老年人进行洗脑式消费宣传,致使老年人不能理性购物、科学消费,给他们心理、身体和经济上造成很大损失。
“全球免检”“延年益寿”“包治百病”……当年老的父母被直销员“洗脑”,用省吃俭用的积蓄狂购眼花缭乱的保健品时,作为子女,又该如何帮助他们远离“洗脑式”诈骗营销?
缺少关爱,老人沉迷保健品
焦淑芬的左腿膝盖向外凸出,站起来两腿之间留有很大空隙,腿已经有些弯曲变形,由于疼痛,她走得很慢。焦淑芬称自己身体一向很好,只是年轻时孩子多把腿累伤了,现在膝盖骨膜滑落,还患有骨质增生,病痛已经折磨她快10年了。
焦淑芬说,孩子成家后就剩她和老伴,除了每天一日三餐,如何打发空闲时间是她最苦恼的事。年龄大了,腿脚不灵便,眼睛也变得又花又干涩,电视没法看,远的地方也去不了,现在邻居也不像当初那样相互熟悉,可以常常凑在一起拉拉家常,平时感觉很孤单。焦淑芬有些无助。
今年初,小区门口里多了个免费体验中心,免费发鸡蛋,还常常讲一些关于健康方面的知识。“关键是我们老年人能凑在一起聊聊天,每天按时去,感觉思想上有了寄托,生活也变得规律起来。”焦淑芬称,医生说换骨膜太受罪,而且很多邻居吃保健品后都说症状减轻了,既然那么多人都有好转,就想试试,说不定就治好了。虽说后来购买了很多保健品,吃后不见效果,但焦淑芬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那是因为每个人体质不一样,即使治不好是她病太严重,而不是药不好。
焦淑芬的女儿李瞳告诉笔者,以前她和弟弟跟母亲的关系很好,母亲也是通情达理的人,自从迷恋上保健品后,就变得很固执。据李瞳介绍,父亲一月三千余元的退休金是老两口现在的收入,平时一件几百元的衣服都舍不得买。她真想不明白:“现在买毫无作用的保健品,她咋就这么舍得花钱了。”
李瞳分析,可能以前只关注母亲的身体情况,并不了解她的内心想法,就想着只要老人健康,身体别有什么毛病就行了。
亲情忽悠,
老人购买保健品不惜“血本”
刘芳的母亲今年78岁,与老伴都是大学退休教师,两人每月共领1.5万元的退休金,但他们把全部积蓄都买了保健品,8年里,两位老人花在买保健品上的钱至少有50万,甚至偷偷跟老同事借钱买。
“父母为省钱买保健品,在外吃饭时两人只吃一份饭。但现在饭后一定要喝100毫升口服液,简直当汤来喝,”刘芳说,父亲越来越瘦,医生曾多次提出他营养不良。更让刘芳感到无奈的是,母亲腿关节不好,坚持不肯去医院。却在一家保健品公司消费了至少十几万,称可以包养老和免费吃保健品,她质疑保健品公司连合同都没开具,更没提具体怎么给老人养老。至于母亲沉迷买保健品的原因,刘芳表示,保健品业务员天天上门推销,给她“洗了脑”。
刘芳说,老两口平时是母亲做主。不同保健品营销公司的十几名推销员频繁家访,有时送些便宜的面粉和水果。母亲膝盖不好,一名女业务员甚至跪在地上给老人涂精油、做按摩,让母亲很受感动。
在打出“亲情牌”之后,保健品公司还会通过送产品福利、组织开会、免费诊疗等方式对老人进行进一步洗脑。
刘芳母亲有专门的保健笔记本,上面写着各种保健品营销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有“院士、导师、教授、医生”等头衔的名人讲座。在一次活动中,有位声称“给领导人看过病的名医”跪在台上给老人们磕头并高喊“爸妈”,结果母亲花一万元买了“能救命”的卵白蛋白。
从机关退休的陈平海,同样不惜花数万元购保健品。退休后,陈平海老人平日喜欢散步健身,后被广场上的推销人员忽悠,去听了保健养生讲座,觉得自己浑身有病,不断买保健品。
“父亲用自己的钱买保健品,我们做儿女的也不好多说。”陈平海的女儿陈琴说,家里保健品吃不了,快要过期了,但保健品还是源源不断地买回家,这让她疑惑不已。为此,她特意蹲在家里守候。果然,一名年轻女子敲门进来了。那名女子对父亲嘘寒问暖的,一口一声爷爷。问候完父亲摔伤的腿后,建议老人买点提气壮骨的保健品。老人称,儿女们不同意,他手上也没有足够现金,以后能走了就去银行取钱再买。这名年轻女子撒起娇,说可以代老人到银行去取钱,如果下好订单,明天就把保健品送来。听到这里,陈琴冲出卧室,把这个女子骂了一通。这名女子看她出现,吓得夺门而逃,好久也没上门来。
陈琴说,老人买的保健品加上胶囊、保健酒,花了三四万,因为不想让家人知道,他甚至把保健品寄存在人家公司,还没吃完就有人送上门,服务真是好到家了。
老人为何容易被保健品推销员忽悠呢?其实老年人渴望被关怀、惧怕孤独,但很多老人的子女不在其身边,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他们。一些非法营销人员利用了老人心理上的空缺,通过精神慰藉等手段引诱他们购买产品。
媒体也曾报道过,广东一位老人4年花20万买保健品,他称自己纯粹是因为寂寞,又有钱,希望有人多陪陪自己。
忽悠老人子女,
不帮你买就是对你不孝
“买则是孝顺,不买就不孝顺?”在厦门火炬园上班的雷雨称,某健康体验中心的销售人员为了卖产品忽悠他的母亲,甚至挑拨自家亲情关系。而他们惯用的手段,就是对老年人表现得“比亲生的还亲”。
雷雨的妈妈李新华住在康乐新村。李新华与身边的一帮老年朋友,三天两头就被一家健康体验中心邀请去做免费体验。“儿女在家的时间少,妈妈都被他们洗脑了!那些人怎么可能真比儿子还亲?”雷雨无奈地说。
那些销售人员总是对老人嘘寒问暖的,在言语上体贴入微。如果别的老人的子女买下了产品,他们就会集中起来,在所有老人面前宣传这件事,大夸特夸那些子女“很孝顺”“有孝心”。老人家或多或少也有一些攀比心理,听了这些话,老人难免会更心动。
“子女难做啊!”雷雨诉苦说,母亲回家后总和他提“谁谁家的子女给老人买了”这样的话。他觉得,这种“洗脑”式的营销,已经挑拨了老人与子女的家庭关系,导致老人感觉“买才是孝顺,不买就不孝顺”。
当老人家对那些人深信不疑,产生信任感之后,他们就开始推销起产品来。母亲一回到家里,就向雷雨提到这些所谓的健康产品,描述产品的种种好处。雷雨听了,自然明白老人家的意思是想让他掏钱买。经不住老母亲的执着,雷雨陆续买回血压测试仪、饮水机、按摩床……
雷雨说,如果这些产品真是好的,价格也实在,为了老人的健康长寿,他肯定也愿意花这个钱。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不久前,他根据老人家的提议,花钱购买了一台8000元的饮水机。但东西送到家后,他发现这只是一台很普通的饮水机,甚至很多关键信息如生产厂家、合格证这些都不齐全。而推销人员所谓的售后服务全都是口头承诺,老人家连保修卡都拿不到。雷雨试着上网搜了下该产品的型号,发现同样的一台饮水机,网上最贵的仅卖四五千元。
而更早之前,雷雨的母亲还曾提议让他购买一张1万余元的玉石按摩床,雷雨坚持不买,因为发现在网上仅售四五千元。
子女孝心是防骗的灵丹妙药
老年人关注健康,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如果这一需求得不到满足,老人不仅会对儿女产生抱怨,还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各种体验服务和健康讲座上。此时如果别有用心的商家利用“亲情”手段大献殷勤,就很容易俘获老人的心。
市场价4000余元的饮水机花了8000元购买,其实老人也知道并不值得。但家庭是讲情感的地方,不是讲理性的地方,如果沟通方式不对,老人将只会关注“买或不买”,根本听不进“贵或不贵”。
子女正确的做法,是认真倾听老人的讲述,听出老人消费需求背后的心理诉求;在把握老人情绪的同时,做出恰当的回应。然后,再分析具体消费的得失:“这样的产品,我们确实需要购买。我了解到,市场上还有类似的产品,功能也不错,价格并不高,您觉得好不好?”如果采取这种方式,老人就既能感受到子女的“孝顺”,又能理性地看待此次消费。
父母同样购买了保健品的周媛媛称,家里就她一个孩子,每天都在忙工作和家庭,回家陪伴父母的时间并不多。“可能当父母身体痛苦、心里空虚的时候,很需要和我们诉说,但那时我们很难在他们身边。”周媛媛说,推销保健品的业务员天天围着老年人转,满足了老人的心理需求。
老年人热衷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现象很普遍,表面上是这种类似传销的销售抓住老年人节俭、贪小便宜的心理,但根本原因是老年人想要得到子女的关怀和爱护的心理在作祟。
随着老人逐渐衰老,由于身体需要,他们关注健康的程度也会加强。目前关注“空巢”老人的场所过少,在无人关怀的情况下,老年人的恐惧感及无助感会增强,很容易受到误导。
子女孝顺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让老年人有一个归属感的氛围,在社区有一个可以活动和交流的场所,通过身边人讲述来降低被骗的几率。遇到这种情况,子女反对可能会被父母误会,如果是团体中的某个人,站在中立的角度上来劝解,老年人会更容易接受。
半年前,家住前铺小区的张芝山遇到了同样的事情。尽管父亲的购买意向被他打消,但他父亲始终坚持,那位开讲座的老师不像骗人,给人的感觉比亲儿子还亲。原来,那位所谓老师从不吝啬卖弄“亲情”,对在场的几十号大爷大妈左一个“爸爸”右一个“妈妈”地叫。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骗子,还在大家面前下跪,嚎啕大哭说冤枉。好多老人都说,这人比自己家儿女还亲。
不是子女胜似子女的温情,最终打动了不少老人的心,花上数千甚至上万,购买他们推销的包治百病的“灵芝孢子油”、“黄金被”——不得不佩服这些“骗子”的演戏天分,他们“亲情”般的温情伪装下的“不要脸”,居然战胜了真正的亲情。
我们没法预知骗子下一次会用什么手段来欺骗我们的老父老母,但从这样的事例中,我们应该悟到一点。在与骗子的斗争中,作为子女的我们才是主力。保护父母,要从和父母交心开始。那首《常回家看看》有那么多父母喜欢,因为那是父母的心声。常回家看看,多和父母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不要因为自己的忙碌而让老爸老妈生活在孤寂中,爸妈的心才会紧跟着我们,信任我们,自觉抵挡外来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