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养老还是入住敬老院:请尊重老人的决定
阅览: 日期:2017-02-07
□梅嘉
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最普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沿袭多年的至理名言。但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年轻人陪伴老人的时间越来越少,常常留下年迈的父母独守“空巢”,于是新型社会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养老院成了许多分身乏术的子女托老、养老的新阵地。但送老人去养老院,也引发了“孝”与“不孝”的争论。
不愿入住养老院:
老人故意离家出走
2017年3月2日凌晨1点多,莲前派出所接到热心市民的报警称,在路边发现一老人晕倒在地上。民警赶到现场时,老人已进入半昏迷状态。民警立刻将其送往附近医院进行抢救。医生告诉民警,老人是由于体力透支并且长时间没有吃东西而导致昏迷的,如果再晚来半个小时的话,可能就没命了!
次日中午,老人苏醒过来。当民警问其家住哪里,是否有家人联系方式时,老人竟央求民警不要联系自己的家人。
这是为啥呢?他沉默了很久,才慢慢地说出原因。原来,老人姓张,今年70岁。他说自己有儿有女,都已成家。自己一个人住,平时在小区时和一些邻居聊聊天,儿女有时间也会带着小孩去看望他,日子可以说过得很幸福。但不久前,老人的儿子说准备让他住进养老院,老人怎么也不同意。但是,儿子考虑到老人年龄较大,身边没人照应时,非要让老人住养老院。老人一气之下带了一点钱,离家出走了。被民警发现时,老人身上只有3毛钱了。
了解情况后,民警还是联系上了老人的儿子。目前,老人已被儿子接回家。他表示自己很后悔,不该替老人做决定,幸亏没有发生意外,否则就是“好心办了坏事”!
无独有偶。3月15日晚8时,松柏派出所接到一位市民王先生的报警,称自己80多岁的妈妈在厦门某医院附近走失。当天送老人来医院检查身体,停车短短几分钟,老人就不见了。王先生担心妈妈发生意外,非常着急。民警通过医院周边监控视频寻找老人,还派出十多名巡逻警力扩大查找范围。一个多小时后,民警在白鹭洲公园发现地上坐着一位老人,正是王先生的妈妈。
民警在与老人交谈中得知了她走失的原委。原来,这样的事情之前发生过好几次。王先生每次送老人来医院做身体检查,都是准备送她去养老院,可是老人已经习惯和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子孙满堂的生活,不愿住进养老院。但是王先生以自己没有时间照顾老人为由,替老人做出了决定,让他送他去养老院生活。就这样,老人只好故意“走失”,希望能让儿子把自己接回家。
选择居家养老:
丢不开对子女的牵挂
还有一种情况,是老人丢不下对子女的牵挂,不愿去养老院养老。对于他们来说,认为居家养老是最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今年62岁的钟显清就是这类老人。
“当然还是家里好,落叶归根嘛,家就是根。”在受访时,钟显清老人回答得非常干脆。钟显清和老伴都是医院的退休医师,两人住在市区,儿子和儿媳住得相距不远,每天不是两位老人去儿子家,就是儿子儿媳去到老人家,所以钟显清和老伴一直觉得很幸福,从未感觉到孤独。
“以前儿子儿媳叫我们搬过去一起住,但我和老伴还是觉得不方便就没去。”钟显清说,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事,跟他们住在一起,多少还是有点不方便,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他和老伴都会自己单独居住,无拘无束倒也自在,有时也过去帮儿子煮煮饭、做点家务什么的。
不久前小孙女降临,钟显清才和老伴暂时搬到儿子家。“他们既没有经验又忙于工作,自然是带不好的。”钟显清说,带带孙子能帮到儿子一家,也算是老有所乐了。等到孩子大点,他还是愿意回到自己家,这样给大家更多的空间,自己也逍遥自在点。
入住养老院:
子女不让老人愿去
“女儿太忙,我们害怕生病了家里没人照顾。”76岁的王继森原是一所大学的副教授,妻子邓培碧今年74岁,老夫妻俩住自己的房子,没跟子女一起生活。王继森的女儿在酒店上班,每天早出晚归,几乎每天晚上11时后才打车回家,太忙了。所以王继森夫妻俩不想给她添负担。但夫妻俩有个顾虑,等年纪再大一些,病多了,女儿白天又不在家,万一突然出个事谁来照顾?几个月前,邓培碧向女儿透露了想去养老院的想法,但女儿不愿意,害怕养老院的服务不周到让老夫妻俩遭罪。
一般情况下,住在养老院有子女的老人,在过年过节时会由子女接回家,但也有例外。该院有一位74岁姓王的老人,就喜欢住在养老院,过年时子女来接他回家都被拒绝。
“我花自己的钱,又不花他们的钱,我就愿意住在这儿,他们管不着!”王大爷的脾气比较冲,不愿过多提及此事,“在这里有其他老人陪着,生病了也有人照顾,我回去干嘛?”
关于不想回去的原因,其实是他的子女平时要上班,到了节假日都要睡懒觉,还得他来做饭。而且每当过年过节时,子女们都在一起打麻将,没人陪他。
老人愿意住养老院而子女不愿意,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子女怕别人笑话自己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是不孝;第二种情况是,子女和老人住在一起,老人的退休金还可以利用来生活,也就是想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啃老,为自己的利益考虑;第三种情况是,老人觉得跟年轻人没有共同话题,跟老年人在一起热闹,而子女怕养老院照顾不周。
不给孩子添麻烦型:
入住养老院孩子更放心
在受访的老人中,也有不少人选择入住养老院,他们大多觉得,能不给孩子们添麻烦、让他们放心工作,就是自己最大的愿望。
66岁的李明复家住集美,是位普通退休职工,有一儿一女,大女儿早年嫁到外地,小儿子夫妇在市区上班,在市区有自己的房子。
3年前,李明复老伴去世,他独自一人住在集美,加上身体有较为严重的风湿病,就更加不让儿子放心了。“儿子也想把我接到市区一起过,但他们一家3口已经很挤了,我去不是添堵吗?”为了让儿子放心,李明复住进了杏林一家敬老院。
刚到敬老院时,李明复还是有些不自在,尤其是听到昔日的邻居有些说他“孩子不孝”的话。说他有儿有女的,居然要住到敬老院里去,是孩子们不孝顺。每到此时李明复都赶紧解释说是自己的选择。直到后来邻居看到李明复住到敬老院后,人比以前精神了,身体比以前好了,才不再说三道四。
“在敬老院里,每天晒晒太阳做点运动,自己过得轻松,孩子也没压力,自然变精神了。”李明复说平时的衣食住行都有人料理,头疼发烧也有人照顾,唯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每天与院里的五保老人唐振民“杀”的几局象棋如何才能赢了。
遇到李明复时,他没在敬老院里,而是在周末来厦门岛内陪孙子玩。“现在进岛很方便,车程不到一小时。”李明复说,平时就在敬老院里悠闲晒太阳,有空了就坐车到市区看儿子孙子,对于现在的生活,他很满足。
该不该把
老人送进养老院
有人可能会问,到底该不该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呢?或许可以先了解一下自己要把老人送进养老院的原因,是因为你们太忙,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根本没时间陪老人?还是生活习惯不同,会觉得老人太麻烦,在家太唠叨?或者条件有限,家里房子紧张?还是因为觉得养老院更适合老人安度晚年?可不管什么原因,在这个问题上,别人不好给你答案。先说说在敬老院里生活的老人是一种什么状况,再做决定。
我曾在养老院里见过三个老人,情况各不相同:一个很痛苦,一个很寂寞,一个很快乐。
第一个老人,经常跟护工大吵大闹:“床单没给我洗干净给我重洗!”“洗脚水这么热想烫死我啊?”“这菜太难吃了,你们是想饿死我吗?”
说真的,这位老人不怎么招人喜欢。可老人说,其实他很可怜,没有子女,靠在公园给人剃头养活自己,生活很贫穷。他每月都会寄钱给山区的孩子,孩子们也会写信给他,他过得非常开心。进了养老院之后,他就和孩子们断了联系,没有人来看他,他的脾气慢慢变得古怪。
第二个是一位90岁老人,看东西时拿着放大镜,只要有人去看他,他就特高兴,总会不停地讲他的故事。
他说这里不如外面自由。他说自己以前是环卫工人,他负责的那几条街永远最干净,得到很多次表彰。退休后,每天他都要去街上转转,看到垃圾就捡起来丢进垃圾桶,饿了就拿出老伴准备的面包或馒头充饥,虽然辛苦,可也自在,最重要的是有成就感。老爷子每每说到这儿,脸上都是一副骄傲的表情。那个时候是他最幸福的时候,现在呆在敬老院里,让他觉得十分寂寞。
第三个老人,他在这里找到了一段黄昏恋。他的老伴过世的早,他自己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来这里之后,他发现每天都有一个人跟他一样,喜欢早起扭扭秧歌,唱唱歌,两个老人就聊上了,分享彼此的陈年旧事,时而哭时而笑,晚饭后还经常看到他们牵着手散步,我想他们会幸福快乐地享受剩下的生命。
最好的选择:
尊重老人的决定
在现实中,虽然有些老人愿意在养老院养老。但大部分老人,即使养老院条件再优越,他们宁愿选择与子女一起过“贫困”生活。出现这种情况是基于很多客观因素的,其主要因素是亲情“链接”。这种链接是寄托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数十年的时间磨合的,对于老人来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
在现在的国内养老体系中,养老院作为一种主要的养老方式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国内养老体系的不断完善,养老院无论是设施还是服务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种水平,对于儿女无力养老的老人来说绝对是比较优越的。但是,养老院始终不能彻底满足老人的完全认可。这里面主要的原因就是老人们对于儿女的依恋,舍不得去拆开这个家的概念。几十年的家庭生活,让老人们在这个家上投入了太多的感情,可以说已经是根深蒂固。一旦进入养老院,就意味着将这个家拆开。这是老人之所以为什么选择在家养老的主要原因,也是养老院体系现在无法补全的最大缺陷。
养老院在老人的物质需求上逐渐满足,在精神需求上却无能为力。解决的最可能途径,就是养老院与家之间建立一种方式的联系,让儿女与养老院也产生一定的联系,从而使这种亲情链接融入养老院。
关心老人其实并不仅仅是让他们吃得好,住得好,更要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意愿,不要擅自替老人作出决定,因为老年人的心理有些像小孩子,不喜欢被“安排”被“逼迫”,况且在他们心中,亲情可能比衣食无忧更重要,否则很有可能做出什么过激的事情。因此,赡养老人首先是尊重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