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孙焦虑症”:偷走晚年的幸福

阅览:  日期:2017-11-08

  

  年轻人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老人便接下了带孙辈的重任。这种老年人“带孙辈”的现象,已经成为社会一大潮流。从子女的角度说,夫妻双职工,实在不能天天与宝贝黏在一起,而请保姆一方面经济上负担不起,另一方面又不放心。最终,家里老人便成为既不花钱又放心的带孩子“最理想人选”。
  然而,由于老人“带孙辈”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老年人出于对子女的照顾以及对孙辈的喜爱而自愿照看孙辈,也有些是被子女“勒令”带孙辈。在带孙子的过程中,一旦孩子出现生病、摔伤等意外,老人便少不了被埋怨,一些老人甚至因此患上“带孙焦虑症”。
  带孙带出焦虑症
  今年58岁的吴琴,自从6年前,小孙子断奶后,就由她一个人负责照管。孙子小时候,还挺乖的,可随着年龄增加,他越来越调皮,成天上蹿下跳的,吴琴越带越觉得吃力。由于小孙子太淘气,自己整天都在担心他磕着碰着。吴琴从来不敢让小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只要他一离开视线范围,吴琴就觉得心慌、不安。带小孙子出门,她更是一直攥着小孩子的手,生怕走丢了。
  从去年上半年起,吴琴感觉自己心理出问题了。她说,那段时间,孙子特别调皮,隔三差五就摔倒,不是腿摔破了,就是头撞了一个包……虽然儿子、儿媳从没怪过她,但她总觉得自己太失职。
  一看到小孙子哇哇大哭,吴琴就心疼得很,一直责怪自己没照顾好他。虽然儿子儿媳都劝过她,不要心理负担过重,孩子摔倒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不用过于自责,可心里总是放不下这些事。
  吴琴发现自己越来越焦虑,而且情绪起伏非常大,觉也睡不好,经常失眠。后来,自己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轻度焦虑症,幸好儿子儿媳对她的病情非常关心,一直给她减压。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和心理疏导,吴琴的病情才逐渐好转。
  孙女常生病急坏老奶奶
  “说起来真奇怪,孙女跟着她外公外婆时很少生病,可一轮到我照顾,她不是感冒发烧,就是闹肚子。”55岁的胡晓敏,小孙女刚满3岁。因为儿子儿媳都是独生子女,自打小孙女出生后,双方的家长都把孩子当成宝贝,都争抢着要带。最后,出于公平合理,胡玉敏和亲家约定好,轮流带孙女,一家带两个月。可每次轮到胡玉敏带孙女时,孙女便经常生病。
  这让胡玉敏非常自责,总感觉自己没照顾好孙女,心里特别过意不去。发展到后来,每次轮到胡玉敏带孙女那段时间,她总是千般注意,万般小心,可越是小心翼翼,越是适得其反。
  为了这事,胡晓敏不仅埋怨自己,还责怪起老伴来,怪他不帮自己分担带孙女的重担。她说,上个月正好轮到自己带孙女,可她到我家第二天就开始感冒发烧,接连两晚发烧到39℃,胡玉敏和儿媳都急哭了。
  而这一次,孙女病了一个星期才痊愈,眼瞅着她从小圆脸瘦成了小尖脸,胡玉敏的心里难过极了,恨不得生病的人是她自己。儿媳虽然没说什么,但儿子却经常埋怨自己照顾不好孙女,自己也觉得十分愧疚,又担心亲家会拿这事与自己比较,夺走带孙权力,让胡玉敏异常紧张。最近这段时间,更是紧张得睡不着,吃不下,心里总感觉堵得慌。
  前两天,儿媳见胡玉敏神色有点不对劲,便和她聊了几句,当胡玉敏把自己的顾虑和担心全告诉了儿媳,结果她哈哈大笑,还说胡玉敏想多了,并告诉她,小孩子生病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劝她别把这些事放在心上,不要有心理负担。可胡玉敏的心里总是放不下。
  带孙睡不着不带也失眠
  家住金山的徐凤英今年63岁。5年前外孙出生了,女婿是外地人,带孙、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心疼女儿女婿上班辛苦,她主动提出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暂时先住到她家,晚上让孩子挨着她睡。冲奶、盖被子,一晚上要折腾七八次。好不容易睡着了,一会又被外孙哭醒了。带孙睡不好蛮正常,徐凤英并没有太在意。让她欣慰的是,外孙在自己的悉心照顾下,没打过一次针。
  外孙3岁时,被女儿接到了思北上幼儿园。闲下来的徐凤英发现自己的睡眠再也恢复不到从前了:每天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个把小时才能入睡,一晚上要醒四五次,醒了半天都睡不着。熬了2年下来,人瘦了一大圈,比当初带孙的时候还显老。在女儿的反复催促下,饱受失眠折磨的徐凤英这才决定上医院。
  医生在详细问诊后得知,外孙被女儿带走后生病住过几次院,徐凤英总认为是女儿女婿晚上睡得太沉,没有及时给孩子盖被子造成的,一到晚上她就担心得睡不着。但是又怕女儿嫌烦,不敢经常打电话。等到周末女儿把孩子带回来,她夜里忙着给孩子盖被子也睡不好。
  “徐凤英的失眠正是她过度担心和焦虑造成的。”医生在问诊后,得出了如此结论。并解释说,带孙本身就是个辛苦活,要喂奶、要换尿布,孩子又爱哭闹;大一点了,还要担心半夜踢被子,晚上总要悬着一颗心,睡眠很难得到保证。
  相对年轻人,老人本来就容易睡不着、中途容易醒,这是正常的生理老化现象。老人带孙,正常的生理节奏已经被打乱了,即使后来不带了,在短时间内想调节过来也不容易。再加上总是记挂着,在焦虑情绪的影响下就更睡不好了。尤其是生活中一板一眼、追求完美、爱计较的老人最爱中招。
  老人辛苦“带孙”,子女不言理解
  66岁的章斌,退休以后喜欢下棋、打牌、爬山,老伴喜欢跳广场舞。可是这年双胞胎孙子降临人间,两人喜上眉梢,到儿子家“全天候”服务。因为俩孙子的到来,他们放弃了自己原来所有的兴趣爱好,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花在了俩孙子身上。孙子晚上哭闹,两人使出浑身解数哄孩子,经常是半夜不能合眼。孩子偶然发烧,好几次都是两人凌晨抱着去医院。这一年来,他们尽心尽力,为孙子操碎了心。
  不过,他和老伴的努力并没有换来子女的肯定和认可,儿子、儿媳时常不满意。一次突然降温,俩孙子可能是因为穿得少了,双双感冒。儿子知道以后很不满意,批评他们带孙子不上心。这让章斌老两口很伤心。
  一年过去了,老两口感觉十分疲劳。俩孙子一天也离不开人,只有周六、周日儿子和媳妇休息的时候,他们俩才能喘一口气。章斌十分无奈和疲惫,什么同学聚会、战友喝酒、下棋、打牌,全都废了。他有一种“被套牢”的感觉,心情大不如以前。上个月,老伴因为操劳过度累病了,只好让儿子、儿媳轮流请假回家带孩子,他到医院照顾老伴。
  类似情况,不少老人都经历过。
  61岁的伍芳因为儿子、儿媳工作忙,请保姆又不放心,去年年底,她专程从老家三明赶到厦门来照顾孙女。儿媳很能干,也很强势,对女儿养护照顾精心。伍芳刚来时,儿媳就在照顾孩子方面跟婆婆“约法三章”: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什么时候进食,都有讲究。前不久,儿媳被公司派去出差。临走之前,儿媳给婆婆列出了一系列的关于带孩子的注意事项,其中对安全方面叮嘱最多。
  伍芳说,孙女在家里,我是一刻都闲不下来,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伍芳万万没想到的是,带2岁的小孙女出去活动时把脚崴了。她为此茶饭不思,夜里也睡不好觉,有点提心吊胆地想着如何向儿媳交代。
  老人带孙也有新观念
  对于带孙的事,家住大学路的黄淑琴却有着与别人不同的观念。她说,女儿的小孩出生了,她出钱补助女儿在医院住一人一间的特等病房,三天后,又移转到一天几百元的产后护理之家,有这么舒适的环境,自己还不用帮婴儿洗澡、换尿布。可是看女儿光侍候宝宝吃母乳就手忙脚乱,多日没有睡好觉了。
  带婴幼儿的辛苦,黄淑琴说女儿应该体会到了。那么,女儿大概也能理解,三四个月前女儿想请她帮忙带孩子时,她考虑一段时间后终究婉拒,说宁可补助一点钱,让女儿请个专业保姆!
  黄淑琴说,自己都六十来岁了,算是老媪级了,身体也不算硬朗,又有高血压,睡眠一不足,就经常免疫力下降而导致口腔溃疡,真不知有没有体力再照顾婴幼儿了。黄淑琴三十多年前带大两个女儿的那些育儿“技能”恐怕也都生疏了,何况,她当时上班,白天也是将女儿托给邻居的保姆,自己根本没整天带婴幼儿的经验。而且,带女儿的孩子,压力一定比当年自己带女儿大多了,因为女儿的孩子不仅是自己的外孙,同时也是别人家的孙子呢!
  黄淑琴也想,假如她平日帮女儿带孩子,那么假日势必需要休息一下,而上班忙碌的女儿和女婿,如果假日有事或需要加班,他们大概又会为难,是否让她继续操劳?那还不如让女儿找个保姆,她当后备军,假日里当保姆休息,女儿和女婿有事时,她可帮忙照顾婴幼儿。
  但黄淑琴说,她不愿意帮女儿带孩子的最大原因是,她一生花了三十多年在事业上打拼,也养大了两个女儿;现在六十多岁,也实在累了,希望多一点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但如果再花几年帮大女儿带孙子,小女儿往后也比照此要求,黄淑琴如何能拒绝?那黄淑琴大概得等到七十多岁才能彻底解脱了。
  黄淑琴不太想带完子女又陷入带孙子的忙碌生活,这不仅是她身体能否负担,或是女儿们可以减轻经济负担的问题,也是她人生能否留下一点自我时间的问题。而如果黄淑琴因带孙子累倒、病倒,反而会增加女儿们的负担。
  所以,黄淑琴对女儿说:“你就体谅我犹豫多日还是不想帮你带孩子吧,你们还是找个专业保姆,我会时常关心你和你的孩子的。”
  听完母亲的转述,总觉得黄淑琴的观念很好呀!年轻人也应体谅父母年岁大了,体力和心情能否再负担得起带小孩的负荷。黄淑琴虽然有可能被人说有点不尽人情或不顾亲情,但她的观念没有错,带孙子其实是压力很大的工作呢!
  老年人需要感恩与体谅
  从老年人的角度说,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已经培养了下一代,并且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贡献,退休之后,本来应该享受自己的“夕阳红”,读读书,跳跳舞,旅旅游,享受属于自己的人生。况且人到老年,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各种慢性病开始发作,生命漏斗里的沙子所剩无几,确实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但是偏偏这个时候要让他们继续照看孙辈,于是,自由被剥夺,生活被打乱。
  在家庭结构小型化的今天,养育孩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带孩子不仅承受着身体的痛苦,也承受着精神的压力。在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风险社会,不论是安全焦虑,还是和年轻人在育儿观念上的摩擦与冲突,抑或睡眠质量差,都有可能影响到老人的心情和情绪。“带孙焦虑症”并非一蹴而就的,也有一个不断累加、逐渐升级的过程。
  年轻人要上班,孩子们又需要人带,请保姆又贵又不放心,老人帮子女带娃便成为一种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可是,从法律上讲,老人并没有帮子女带娃的法定义务;老人帮忙带娃并非理所当然,而是受到情感与伦理为核心的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关心子女、体谅子女、帮助子女排忧解难。
  “带孙焦虑症”的背后,隐伏着一个群体的生存生态的缩影。一方面,老年人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有“老有所乐”的需求;老人完全被束缚在带孩子一事上,分身乏术、苦不堪言。另一方面,不少老人身体机能衰退,原本都需要人照顾。长时间、超负荷运作并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堪重负的老人患上“带孙焦虑症”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
  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传统观念也在重塑与更新,注入了更多“时代感”。老人带孙子不仅费心费力,不少时候也需要花钱,更何况,老年人的家务劳动也是有价值的,不能选择性忽略与漠视;“有偿带孙”尽管还面临着一些争议,却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价值认同。即使不给予显性的回报与报酬,年轻人也应该通过不同的情感表达手段,对老人的帮助表示感谢。许多时候,老人们在意的,不是多少钱,而是子女不够关心他人、不够体贴他们。
  带孩子并非老人的“分内之事”,家庭内部理应进行更加合理的分工。尊重老人的利益诉求和情感需要,不能让他们沦为无偿的“全职保姆”;让老人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在假期也有时间休息甚至出去旅游一下,离不开子女们对老人们的感恩、关心与体谅。
  在理想的图景里,家庭不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也是一个情感共同体。一个家庭的良性运行,离不开老人们与子女们的互相关心、互相体谅与互相帮助;双向循环模式一旦弄成了单向模式,另外一方难免会不堪重负。让老年人的生活更有品质、更有乐趣,年轻人的角色扮演同样不能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