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潮背后的隐忧:留守父母成空巢

阅览:  日期:2018-02-15

  

  近年来,出国潮愈来愈热,不少父母纷纷送子女出国读书,增长眼界。然而,不少年轻人出国后,也因为各种原因留在了海外,父母则成为留守国内的空巢老人。

  儿女尚在国内的空巢老人们每逢节假日还有个盼头,亲人可以赶回团聚,唯有几家子女定居海外的空巢老人,晚景尤其凄凉。早先,信奉国外的月亮都比中国要圆,巴巴地盼子女出国定居,等儿女们真的在海外安家,留给自己的却是难言的寂寞与尴尬。“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已成为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伴随这个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多,他们的生存现状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空巢二十载 儿孙隔万里

  80岁的刘云辉和老伴拄着拐杖慢慢走过小区公园,他们缓缓上楼,走进自己家中:一个更安静、更缓慢的世界——这里没有活蹦乱跳的孙子孙女,他们都在遥远的美国和澳大利亚。

  子女已出国20年,刘云辉和老伴也在这小小空巢中生活了20年,刘云辉总笑着说已经习惯了。但有话,没多少人可说;病了,难以及时得到照料;东西坏了,没人修理……空巢20年,谁愿意去习惯,谁又真的能习惯?

  刘云辉是三明人,几十年前工作调动来到厦门,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但都已经去世,在厦门也没有什么亲戚,现在最亲的人,除了老伴就是两个远在国外的儿子。儿子们是刘云辉的骄傲,其中大儿子在澳大利亚从事IT行业,已经买了一栋别墅,小儿子在美国一家大学做生化教授, 已经培养了几个博士。 

  孩子事业有成,在外人看来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但是这种面子却是以长久分离换来的,儿子们从十八九岁开始,就已离开家长在外求学,大学、研究生、博士、博士后、定居国外,时光荏苒,转眼就是20年。

  孩子出国20年,刘云辉也退休了20年,孩子与工作,充实生活最重要的两样东西几乎同时离开了他。

  儿子不在身边,也不用帮忙带孙子,刘云辉每天的时间很充裕,每天清早,他与老伴就锁上门,到外面走一走,生活过得挺简单。可他很担心,万一突然有重病,该怎么去医院,无论是他还是老伴,都没力气将对方背下楼。儿子在国外,远水解不了近渴。 有一次,老伴回出去买菜了,刘云辉的高血压突然发作,三分钟之内,天旋地转,完全动不了,只能用手死死抓住床沿。那一刻,刘云辉只有一个念头:“这下完了!”幸好十几分钟后,老伴买菜回来,发现了自己的异常,赶紧拨打120才把他从死神面前拉了回来。

  刘云辉与老伴也曾去美国和澳大利亚跟儿子一家生活过一段时间,但很快就回来了。国外的环境是好,由于语言不通,住在别墅里如同坐牢!而且孩子的生活习惯已经西化,和老人总有些磕磕碰碰。四个孙辈,除了大孙子以外,其他几个基本听不懂中文,平时基本没有交流,生活习惯的差异,让刘云辉与老伴最终还是选择了空巢。

  20多年间,两个儿子从来没试过春节回国过年,刘云辉和老伴已经习惯了两个人的春节。除夕的团圆饭,连多做几个菜的念头都没有,多做也吃不完。只是到了晚上,外面的烟花把屋内照得亮亮的,两位老人难免会想想,远方的儿孙,现在在干吗?

  空巢无奈,惟有与好友煲电话粥

  今年62岁的王英,自退休后,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表示对人生已无乐趣,似乎没有了生活的意志。她家庭条件优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理应安享老年,快快乐乐地与另一半共度“金色年华”。却没想她患上了严重的“空巢症”。

  原本在一家投资公司做会计的王英,婚后即放弃高薪的工作,归为家庭主妇,全心投入于相夫教子中。一儿一女数年前相继去了法国和英国上大学。毕业后,又各自在国外找到高薪工作,日夜为生活而拼搏。从此,他们一两年都难得回家一次。偌大的住家只剩下两位老人,丈夫忙于专业的生意,早出晚归,忙得不知“老之将至”。白天她独守空屋,偶尔出外购物或访友,长时间将偌大的住家交给女佣,总是不放心,又匆匆赶回家。

  最近两三年她的儿女又相继在英国、法国结婚。两老为了参加他们的婚礼飞行了大半个地球,身心交瘁,疲惫不堪,从此每年除夕的团圆饭也已成绝响。她每听到老伴说,他们的家庭已国际化,犹如跨国公司,她总要上楼去打开儿女的空房大门,房内的床椅衣柜及其他摆设(包括玩具)等等一切的景物依旧,与他们出国留学前一样,毫无变动。她一直盼望着他们有一天又会回来同住。

  如今她尽可能不再去开儿女的房门,景物依旧,人去房空,触景生情,她总是觉得有无限的失落感,不禁怅然泪下。她又总觉得人生太过匆匆。她当年独自一人来到城市工作,然后成家生儿育女。而今似乎又只留下她独自一人,加上更年期病痛的折磨,“采得百花配成蜜,为谁辛苦为谁甜?”人生似乎毫无意义。她一直感觉“孤独、失落、无助及被遗弃”。

  后来,她经常与好友老伴“煲电话粥”,倾诉“忧郁空虚,悲伤和人生目的之失落”。

  “我没告诉她自己得了糖尿病”

  三年前,王月的女儿张翼远赴美国留学。王月和丈夫随即成了空巢老人。

  “孩子本科学校离家很近,每周至少回家三四天。出国之后一星期能打两次电话就不错了,第一次回家是出去一年后”,王月说。

  女儿一走,王月顿感轻松。以前起早贪黑买菜、做饭、洗衣服,女儿走后,这些任务通通减半。“轻松是轻松,但是心里也空空的,天天盼着女儿打电话来。”王月说,“其实每次打电话、QQ视频内容都差不多,你今天吃什么啊,上什么课啊,但跟孩子聊完了我心情就好些”。

  2017年春节前,王月经常感觉心慌、手抖得厉害。“开始我以为是更年期到了,后来去医院一查血糖,原来是糖尿病”。由于血糖值高达16.23,医生建议王月住院治疗。“当时真的挺害怕的,对糖尿病不懂,怕让我手术。怕孩子知道了担心。”经过商议,王月决定瞒着女儿。

  正月初六,王月入院治疗。入院前,她给女儿QQ留言,“我和你爸过年去海南玩一圈,有事儿打我手机,就不视频了。”张翼看到妈妈的留言后,曾有点生气。

  就这样,王月忍着对女儿的思念,在医院住了20多天。“那些天因为生病害怕。打电话也不能跟女儿多说,怕说漏嘴了,她知道我住院后担心。”王月出院后仍然没告诉女儿自己的病,只是每天自己打针、测血糖、吃蜂胶。

  直到5月女儿回国。张翼说要给妈妈做她爱吃的糖醋排骨,爸爸告诉她,“你妈得了糖尿病,不能吃糖醋排骨了。”女儿当时愣了一下,然后眼泪就刷刷掉下来了。

  原本张翼回国是想去云南玩一圈,但那个夏天她哪儿都没去,每天陪妈妈散步,教妈妈玩开心农场、写博客、帮妈妈报名老年大学舞蹈班,这些让王月非常感动。“女儿长大了,会关心人了。”

  回美国前,张翼还给王月买了一只小狗,她郑重嘱咐王月,“你得照顾得好好的,每天带它出去散步。你养不好,我可不答应!”其实王月知道,女儿是想给自己找个替身来陪妈妈散步。

  空巢老人也可以很快乐

  在面对子女身在国外无法团聚的孤独与思念,有些空巢老人也能做得非常好。今年80岁的莫琳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莫琳退休前是厦门一所大学的教授,她和丈夫养大了三个孩子,如今三个孩子全部在国外工作和生活,但莫琳和老伴却与有些老人不一样,她说:空巢也可以很快乐。

  “90年代,我三个儿女就出国了。大女儿和小儿子在挪威,二女儿在加拿大。”为了方便和子女联系,莫琳在20年前就学会了打字、发邮件。

  2012年,儿女们又送了莫琳一台ipad,莫琳操作得非常熟练。“想跟国外的儿女说话,那就是动动手指的事。”莫琳扬了扬手中的Ipad,一脸乐观的笑容。

  莫琳说,三个孩子全在国外,均已结婚生子,彻底在国外定居。每年夏天,她与老伴都会趁着孙子们放暑假的日子过去看他们。虽说儿女们都要给他们付机票钱,可老夫妻俩都有退休金,根本用不着儿女出钱。

  莫琳微信上有一个名为“天天开开心心俱乐部”的微信群, “天天、开开、心心”是莫琳三个孙子的小名,这是他们的家族群。莫琳总是在这个群里上传自己的生活日常,同时也要求儿女们将自己在国外的生活照片发在群中,让她了解他们的生活。一个小小的微信群,装下了莫琳对儿女们全部的思念。

  两个在挪威,一个在加拿大,虽说有时差。可莫琳为了迁就儿女们的上下班时间,每天北京时间晚上11点半就是一家人的畅聊时间。“我们这边晚上,差不多他们那边下午三四点左右,刚好下班,晚上我们就一起在群里聊天。” 说起天各一方的时差,莫琳乐呵呵的说。不论是和老伴外出游玩,还是与其他退休教师参加活动,她都会用ipad一一拍下,发进群里。儿女们也会把孩子的照片,和家人游玩的照片发在群中,相隔万里也其乐融融。

  “很多儿女在外地,在国外的老年人都不甘心,觉得白把孩子养大。我觉得不是这样,我从不把自己的晚年生活挂在儿女身上,我自己找很多事情做,用各种活动来丰富我的生活。”除了夏天去国外旅游,写游记,退休后的莫琳还组织过老年舞蹈班,组织朋友们一起跳舞,还经常组织社区活动,向社区老年人宣讲自己在外地游历的经历,帮助社区老人度过有意义的老年生活。

  为了更好的记录自己的生活,莫琳还把自己平时的照片做成电子相册,用微信发给儿女们观赏。她说,自己为了提高摄影水平,想把自己的生活记录得更美好,让儿女们放心。还报名参加社区老年大学的摄影班。

  儿女不在身边,过年过节的时候也不会想念吗?莫琳当然也有自己的办法,她说“我们把自己的生活都安排的很充实,一天忙都忙不过来。”莫琳说,她与老伴还参加了社区志愿者,还承担着社区管理的职责,是社区创卫小组工作的义务监督员,还频繁来往于各家各户收集居民意见向社区汇报。“虽然莫琳都80岁了,但是还经常在社区中忙碌,帮大家解决问题。”居民们都说,莫琳就是社区中的“闲人马大姐”,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也给大家带来正能量。当然,她也会想念儿女,但她总认为不能用思念捆绑孩子的人生。

  观念要改变,尽孝要趁早

  要想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政府部门要重视这一社会问题,要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机制,从“社会保障”向“社会福利”过渡。目前,我国已经有部分地区实行“居家养老”,即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空巢老人”提供免费服务。但这些服务多数仍限于生活层面,还不能给予老人精神慰藉,而且部分从业人员缺少培训,服务质量不高。完善居家养老模式,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大政府投入,这些都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的积极措施。

  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老人要从思想上改变,接受新的生活观念。老人退休以后,要建立新型家庭观念减少对子女的依赖,合理安排退休后的生活,将生活重心转移到其他可以陶冶情操的运动或文艺上面。适当减少对子女感情的投入,降低对他们的期盼值,进而达到减少对子女的依恋,找到代替角色。老年生活本就枯燥无味,老人要适当的调节生活乐趣,增加生活情趣,平时可以培养新的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群,进而调整生活状态对生活有新的规划展望。

  古语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即便孩子很长时间不能回家一次,老人也没有怨言。但是,孩子走得再远,始终是父母心中永远的牵挂。他们嘴上说不用惦记家里,但心里却盼望孩子能经常回来看看自己,陪自己说说话。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最渴望的不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而是来自儿女的亲情爱护。医疗技术的进步可以治愈老年人身体上的病痛,但是无法抚平他们心灵上的空虚。即使医院有高水平的心理医生,也难以排解老人精神上的空虚和寂寞。尽孝应趁早。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对所有人来说,都应该把赡养老人当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来完成,不论是节假日还是平时,能陪伴在老人身边的尽量陪伴,身在海外的子女更应多抽空回家陪伴,实在回不去的也要经常打个电话,问候下老人,报告下自己的生活、工作情况,要尽量妥善安排身在国内父母的晚年生活,只有这样,老人的晚年才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