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和子女:该独居还是同住?
阅览: 日期:2018-03-15
传统观念上,子女都会跟老人同住,然后给他们养老,这样老人既不会孤独,子女的日常生活也有人照应。按理说,跟子女一起住,对老人对子女都是很好的。据调查,现在越来越多老人不愿意跟子女同住,他们觉得跟子女观念上有很大的代沟,反而增加了他们之间的矛盾。那么,老人到底该不该跟子女同住呢?
对这个问题,有的人认为,老年人不应该和子女居住在一起,因为和子女住在一起,受生活习惯不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双方生活都不方便,也不自由;而有的人则认为,老年人就应该和子女居住一起,这样,老人既可以帮助子女们做做家务活,照顾孙辈,自己还能和儿孙们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老人究竟与儿女同住好?还是独居好呢?
住在儿子家感觉像外人
家住湖里区南山路的刘芳今年已经78岁高龄了,可身体硬朗,思维清楚,性格开朗。从上世纪80年代初,她就和老伴儿在这里安家了,直到上了岁数,四个儿子在外面成家立业,老两口依然单独住在这里,买菜做饭洗衣打扫,样样都亲力亲为。前几年,老伴儿患了老年痴呆症,刘芳又多了个照顾病人的职责,但她照样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鉴于老人年事已高,儿子儿媳多次提出要将老人接去同住,老人们总是婉言拒绝。
去年春节前,老伴儿突然离世,刘芳遭受了极大打击。作为儿女,深知母亲内心的痛苦。于是,刘芳的四个儿子商量,轮流将母亲接到自家住。刘芳同意了,可没住多久,还是返回了自己的老房子。
其实儿子儿媳特别孝顺,可刘芳为什么还是回家了?因为她觉得怎么都不如在自己家里自在。老人睡眠时间少,早上5点多就醒了,但怕吵着儿子儿媳,醒了也得在自己房里待着;晚上五六点饿了,可儿子儿媳还没到家,刘芳又不好意思自己开伙先吃;想出门去买个菜,也被儿子拦下担心她一个人在路上出岔子。另外,房间的摆设都是儿子儿媳弄的,刘芳平日闲来无事做的小手工作品也不敢往桌子上摆,担心他们会不喜欢。“我知道他们想让我住得舒服,但我老感觉自己像个外人。”刘芳说。
回到和老伴儿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房子,刘芳的心才轻松下来。两居室虽然不大,但收拾得整洁利落,墙上挂着老两口的合影,卧室里也随处可见儿孙满堂的温馨照片,桌子柜子上摆放着她平时制作的剪纸、丝袜花等小作品。每天早上5点多出门,在一草一木都很熟悉的社区里遛弯,和多年的老邻居打声招呼、和居委会的姑娘小伙儿们聊聊天,儿孙有空了来看看她……她更喜欢这样的生活。
从早忙到晚成了免费“仆人”
刚刚从澳大利亚旅游了一个月回来的林素英,下周又要出发去桂林了,她的朋友圈里不是她参加跳舞、唱歌活动的图片,就是她游览名山大川的旅游照片,每天都精神饱满,活力充沛,一点儿不像已经65岁的老人。她觉得,退休生活能活得这么潇洒,得益于没有跟儿女一起住。
林素英的儿子已经结婚好几年了。“刚结婚头一年,和儿子儿媳一起住,那感觉真是不咋地。”快言快语的林素英觉得,自己和老伴儿简直就是儿子儿媳的免费“仆人”。早上6点多,老两口起床要先给小两口准备早餐,有时候还得敲门叫起床,怕小两口上班迟到。儿媳喜欢猫猫狗狗,在家里养了一只狗和两只猫,“喂猫遛狗的事儿也都是我们俩的。”到了中午老两口随便热点儿剩饭剩菜,下午休息一会儿就得琢磨着晚上做点儿什么好吃的。经常是费尽心思做的晚饭,小两口还觉得不合胃口。而收拾屋子、洗衣服这样的家务事,也基本上都是林素英代劳。
林素英爱唱歌跳舞,退休后还参加了社区里的合唱团,有时候合唱团的姐妹们会组织郊游,甚至出国游玩,但林素英总因为还要照顾儿子儿媳而参加不了。想来想去,林素英提出和儿子儿媳分开住,一来可以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二来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享受晚年生活。现在,林素英去老年大学学电脑、和老友爬爬山……每周一到周五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人也显得年轻了许多。
“儿女再孝顺也是自个儿住着方便”
75岁的孙忠锦老人与老伴一起居住,孙忠锦告诉记者,他的儿孙都十分孝顺,但为了不给儿女增加负担,他和老伴还是选择了独自居住,75岁的他身体状况较好,他说:“儿女再孝顺还是自个儿住着方便。”
孙忠锦的儿子在市区做生意,儿子本来要求和父母一起居住,也好有个照应,但孙忠锦和老伴都认为还是老两口一起住较好,在能自理的情况下不想给儿子一家增添负担。于是孝顺的儿子就给他和老伴在前埔买了一套房子。
“我和老伴在这居住了20多年了。”孙忠锦告诉笔者,20多年来,儿子逢年过节或隔三差五的来看望,“儿子非常孝顺,每次来都会送来生活费和营养品。”孙忠锦说,有时候儿子也想接他和老伴一起住,但他怎么也不同意,“不想给儿子增加负担,在社区还有一帮好伙计、老朋友一起娱乐,老年生活非常丰富。”
为子女教育与父母分居
老人不喜欢与子女同住,其实很多子女也不习惯与老人住在一起。
王娟结婚快十年了,她与丈夫的婚姻基本上可以说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就是刚结婚的时候,王娟和老公跟他父母一起住,一家人的关系处得特好。后来王娟生女儿,王娟的婆婆和自己的母亲轮换着照顾王娟做月子,那段时间,王娟简直就是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可是后来女儿渐渐大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王娟和婆婆及公公就有分歧了。王娟的婆婆很宠王娟的女儿,要什么给什么。而王娟是属于那种比较严厉的母亲,说的一定要求孩子做到。比如教孩子背唐诗,一天三首不算多吧,如果孩子正常背的话完全背得下来,可是孩子就是背不下来,只要王娟稍微说女儿一两句,女儿就开始撅嘴巴,跑到她爷爷奶奶怀里去。王娟又不好跟婆婆当着孩子的面争论。一来二去,孩子就学精灵了,每次只要王娟要教育孩子,小孩就跑去找她爷爷奶奶。直到小孩上小学后,每次王娟让孩子做作业,王娟要管小孩,王娟的婆婆和公公就说王娟对孩子太严厉了,还说不能给孩子过多学习上的压力,上小学的成绩不重要,等到中学再努力就行。渐渐的,性格就被宠坏了,在学校的成绩也排到了倒数几位,每次开家长会都要被老师点名批评。
后来王娟觉得实在不行了,和老公商量,坚持搬出来住,要自己来教育女儿。此后,没有爷爷奶奶的庇护,孩子的学习开始走上正轨,性格基本上没有那种被宠坏的脾气了,变得懂事,人人见了都说乖。在王娟看来,当初坚持搬出来与公公婆婆分开住,还是比较正确。
与父母同住可解后顾之忧
是不是与父母同住都有这样那样的矛盾,没有一点好处呢?在派出所上班的陈涛,说起与父母同住,却是持赞同的观点。
陈涛与妻子结婚已有15个年头,结婚前他就与妻子说好了,要和自己父母住在一起,因为陈涛是家中长子,应该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陈涛的妻子是一个十分传统的女人,没有多想就答应了。婚后作为教师的妻子每天定时下班后就到菜市场买菜,回家后就和婆婆一起做饭,有时候还给值班的陈涛送一些饭菜来,一家人相处很融洽。
婚后第3年,夫妻有了儿子,因为是和我父母住在一起的,妻子娘家只是在妻子坐月子的时候过来照顾了一段,其他时候都是妻子和陈涛的父母一起带孩子,很多时候陈涛一下班就能够看见三个大人围着一个小不点打转的幸福场面。妻子还经常跟丈夫说,其实和父母住在一起挺好的,因为父母毕竟是过来人,很多小俩口没有经历过的事情,父母都能够给他们拿主意,而且能够帮着我们上班时候带孩子,免去了请保姆的费用和不安全因素。所以他们觉得应该和父母同住,可以让自己在工作时不用担心家里的小孩,没有后顾之忧。
同一屋檐下,轻松家庭气氛太重要
据调查显示:有73%的60岁以上老人不愿与子女同住。虽说其中有不少原因来自子女,但老人自身的因素也要引起重视。
其实,子女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与父母之间的差异必将越来越大。如果老一辈人不能接纳这种差异,抱着“我是你的长辈,你就一定得按我说的办”或“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等观念与成年子女相处,很容易让这种差异演化为矛盾。
与子女同住,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生活习惯的差异,如老人爱早睡,年轻人常晚睡;老人认真吃饭,年轻人常常对付等。老年人要试着包容这种差异,可以回想自己年轻时是否那么注意身体、注重养生呢?不同年龄层的人关注的重点有一定差异,某些想法的演化也需要过程,没有必要让子女的观念跟自己保持一致。
有些老人会不自觉地干涉子女的生活,比如,有位陈阿姨希望儿子早点生小孩,可儿子儿媳则计划再过两年。于是陈阿姨经常给他们施加压力,甚至翻看垃圾,看两个人是否在避孕……这让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深受打扰,极为反感。
两代人思维有差异,人就容易敏感、猜疑。对子女的想法拿不准,切勿像陈阿姨那样胡乱猜疑,这样只会让两代人的关系对立起来。不妨找子女直接聊聊,或发动全家坦坦荡荡开个家庭会议,把彼此的想法说出来,这时,对待成年子女的意见应该像对待同事、朋友时的心态,能相互宽容、尊重,照顾双方的感受,子女将更愿意重视您的想法。
还有一位刘阿姨和儿子女儿一起住,由于女儿毕业后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儿子选择自主创业,收入不稳定。刘阿姨常在儿子面前肯定女儿,原本是希望儿子以姐姐为榜样安分下来,谁知让儿子对刘阿姨和姐姐越来越反感,回到家对谁都没有好脸色。也许刘阿姨心里是为儿子好,但却在语言和态度上造成了越来越偏袒女儿的事实。
两代人在同一屋檐下,怎能完全如你所愿?生活中多是非原则性的小事,不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家都会过得轻松自在些。轻松的家庭氛围才能让家庭成员感到爱,有爱,才有尊重,才让一家老小有幸福的感觉,这比一些无足轻重的生活习惯要重要得多。
家庭新模式:子女家和老人相隔“一碗汤距离”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许多小家庭都拥有了自己的一套住房,传统大家庭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年轻人渴望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同时,现在的老年人也同样渴望有一片自己的天地。但是这样一来,老人就缺少了自己的天伦之乐,而对年轻人来说,自己正处于一个创业的阶段,特别需要家庭的照顾,一种新型家庭模式———“一碗汤的距离”悄然在现代城市家庭中时兴起来。
何谓“一碗汤的距离”?即一个大家庭分解出的各个小家庭,能够分布在相当近的空间范围内,两代人之间既能拥有其生活独立性,又能保持相当密切的联系,这一空间范围被称为“一碗汤的距离”。也就是说,子女从自己家中给老人送去一碗汤,到老人手中还不会凉。这个概念是由日本学者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当时日本的空巢家庭现象非常严重,日本学者提倡人们进行亲情养老,既拥有自己的空间,又方便照顾老人。
随着“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在我们周围,“一碗汤的距离”已经悄然流行起来,不少年轻人在买房时喜欢与父母买在一个小区,这样既互相照顾,又亲密有间,“一碗汤的距离”,刚刚好。
家住金鸡亭社区的陈阿姨对此更是深有体会。原来,陈凤英的女儿结婚后,自己在湖滨南路买了一套房子,与陈凤英分开住。婚后一年,女儿生孩子,由于没人照顾,陈凤英只好让女儿住回娘家。这下好了,女儿、外孙住在娘家,女婿一开始两头跑,但时间长了,由于上班路途太远,工作又紧张,女婿实在吃不消了,只能一个星期来探望一次。女婿希望两位老人能住在他们新家,可两位老人又不习惯,这样的生活给双方家庭都带来了不便。有几次,女儿带着孩子回自己家,可小孩子已经习惯了外婆家的生活,一回家不是生病就是不好好吃饭,弄得女儿实在没办法,只能让母亲每天白天过来照顾,晚上回家。后来,陈凤英的女儿觉得让年迈的母亲两头跑太累,最后只好将自己的房子卖了,在与父母同一小区买了一套二手房,这种两头跑的生活才算解决。现在每天早晨,陈凤英女儿将小孩送到她家,就去上班了,这时外婆负责小孩的早饭,而外公李大爷就负责小孩的大小便,忙完以后,就送外孙上幼儿园,晚上把她接回来,女儿、女婿每天都吃好晚饭才带着小孩回自己家。这样的家庭模式真是非常融洽。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如果硬让两代人住到同一套房里,就会引起一些矛盾。只有适当的距离才能保持个人的独立性、自由性,而且从空间上可以互相照顾、互相依托。同时,这个距离也给了两代人互相学习的可能。因为保持一定距离,就更容易看到对方的优点。因此说,“一碗汤的距离”正迎合了我们现在的家庭生活,相信这一新型家庭模式还会在进一步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