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花钱买“荣誉”, 谨防骗子黑手伸向你
阅览: 日期:2018-04-01
现在有一些文化骗子利用一些热爱写作、书画和摄影的老年朋友希望成功、让社会认可的心理,以各种虚名为诱惑,或邀你参加什么大赛,或封你个什么杰出人物,或说把你的作品选入什么出版物,说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其作品和传略就可入编《XX名人大辞典》。而就在这部上百万字的名人大辞典上,介绍自己的文字仅有几百字。
面对这样的“荣誉”,老人到底该不该动心呢?
捧你成“名人”骗你掏钱
“老父亲成天醉心于加入所谓的《名人录》,花了几万元的冤枉钱还不吸取教训,最近又有个国际名人协会要他寄8500元钱参加“交流会”,他又想交钱……”日前,家住市区的王春福的儿子焦急地向笔者“诉苦”。
据王春福的儿子介绍,2016年7月,一个自称《国际文化名人录》编委会的单位给王春福寄来一封信,称恭喜王春福“入选”该书的名人录,请他邮寄300元工本费购买此书。老人非常高兴,立即寄钱过去。但直到2016年11月,这本书才寄来。书内收录了大约上千“名人“的简介,王春福的简介有300余字。
王春福是位喜爱古诗词的老人,据王春福的儿子说,从2016年起,先后有《世界人物辞海》、《世界名人录》等书的编委会给王春福来函,内容无外乎“祝贺您入选了某某名录(或敬请加入某某协会),请邮寄工本费、证书费等相关费用到某某信箱”。而“乐此不疲”的王春福大都如数寄去了有关费用。
王春福的老伴生气地说,为了参加这些协会,王春福经常背着她偷偷寄钱,仅她和儿子找出来的邮寄凭据就不下十几张,已有1500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老人藏起来的汇款凭据。几年过去了,这些所谓的协会只寄来两份粗劣的“成员证书”。王春福的儿子拿出最近寄来的一份“香港——泰国国际交流会”的邀请函。邀请函称:只要给北京某信箱寄去8500元钱,就可参加在泰国举办的交流会,并诚邀王春福光临。王春福接到这份邀请函后,又准备寄钱,并因此和家人发生争执,但王春福仍坚持要“赴泰国参加交流会”。
为劝醒老人,笔者和王春福的儿子当场通过“114”查询这次国际交流会的协办单位——北京市一家单位的电话,但这家单位的电话并未登记。笔者又拨通了邀请函上的另一个电话,询问能否托在北京的一位亲戚直接去公司交费,对方称只受理邮寄,不接待上门来客。王春福这才有所醒悟地表示,今后不参加类似的“交流会”,也不再相信“入选名人录”之类的事了。
只要花钱就能获奖出书
作品获奖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吴玉芳拿到自己书画作品获奖通知书时,心却凉了半截。据吴玉芳介绍,今年3月份,她收到了北京环球之窗国际经济文化发展中心寄来的通知书,称其的两幅题为《XXX》书画作品在一个全国性的老年书画作品大赛中获奖,获奖作品将会统一出书,并注明要交纳198元费用。
吴玉芳是某区老年大学书画班的学员,有一天,她收到一份北京环球之窗国际经济文化发展公司的邀请函,称其书画作品有一定造诣,特邀请她参加该公司免费举办的老年书画作品大赛。接到参赛邀请函后,吴玉芳特意挑了两幅自己的书画作品按邀请函中的地址,寄给了大赛组委会。让吴玉芳更没想到的是,一个月后,她就收到其书画作品获大赛一等奖的通知。得知自己作品获奖,吴玉芳开始还非常开心。可她很快就感觉不对劲:主办单位北京环球之窗国际经济文化发展中心在获奖通知书上写着,此次获奖作品将会统一出书,全国订价358元/本,免费赠送中奖作者一册。由于挂号邮寄费包裹费昂贵,组委会无力承担责任,作者需交198元。一本书画作品集到底值不值358元?花198元换来‘杰作出版’是不是太不可思议了?”
更让吴玉芳感到惊讶的是:几天后,她无意中发现,自己所在的书画班有五位老人的作品全都获奖,吴玉芳这才怀疑这种大赛的真实性,甚至怀疑这种大赛只要花钱就可以获奖出书。可自己获奖了,要是不汇款便看不到自己集结出版的“获奖作品”,这让吴玉芳颇感犹豫。
花千元成为“世界名人”
“这个月我都收到30多封邀请函了,内容五花八门,但都称‘您是铁路建设专家名人’,要不邀请我参加什么文化研讨会、科技交流会,要不让我入选什么名人辞典等。”79岁的汤文辉老人,退休在家,曾是铁路方面的高级工程师,半年来他收到数百封“名人邀请函”。
汤老住在思明区大学路,曾是铁路方面的高级工程师,他曾参加过京九线、合九线等许多铁路线的勘测和设计。“要说在铁路方面,也就很少的一些圈内人知道我,再怎么搞也排不上什么‘世界名人’啊!”去年3月,汤老收到了一封从北京来的信函,称“世界名人编委会正在编纂世界名人,您是铁路方面高级工程师,已入候选名单”。退休在家的汤老当时心头一热,于是又填表又寄钱,共寄出1000多元,五个月后,“世界名人编委会”给他寄来了厚厚的《世界名人大辞典》。
刚开始,汤老还很“得意”。后来他发现,自从他成了“世界名人”后,各种各样的单位、公司纷纷给他寄来邀请函,比每个月的水电缴费单还准时。有时,一个月都要收到30多封‘催款单’。”在汤老书房的一角,笔者看到了各种邀请函捆扎在一起,掂量了一下,大概有2公斤重,汤老说:“这还只是半年来收的信件,之前的信件都处理掉了。”笔者随便翻阅了几封近期的邀请函,自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编委会”给汤老发来信件称,“您是铁路方面专家名人,我们将邀请您参加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编撰……需要交报名费1400元”有的邀请函称,“您已入选《新时代先锋人物》一书编纂……需要交参加费780元”,等等
还有一家“××国际文化与经贸交流促进会”的单位发来信函称:“将参加现代化管理学习,开发人力资源建设”等等,但要“交10000元自理费用”。汤老说:“我都退休好几年了,还参加什么现代化管理,这分明就是套我钱嘛!”汤老介绍,他的几个老朋友有时也会收到这样的信函,老朋友都称,这些信函自称来头都不小,但实际上就是要钱的。
一封北京邀请函的“肯定”
一封来自北京的信函,使刘安然异常地欣喜,自己多年的努力终于被国家认可!他是个普普通通的人,生于民族屈辱的日寇入侵时期;青年时代正赶上新社会;他初中一毕业,就报名参加了邮政部门的招员,并主动要求分配到基层单位工作。由于工作勤勉,多次评上过先进工作者,不久被提拔当上了营业所副主任,同时被吸收入了党。而立之年,跟一农村姑娘结了婚,生儿育女,生活平平淡淡……因妻子是富农家庭出身的子女,他就此再没得到上级的重用,一直干到退休。多年积聚自豪与理想,只能留作心目中回忆!
重新振作是“信”的内容魅力:您长期工作在邮政战线,是邮政行业的杰出人物,邀您来京参加“时代杰出人物新年座谈会”。路费自理,会务费要交3000元,先交980元席位注册费,待报到时再交余下款。刘安然毫不犹豫地去汇款了。在邮局接手的年轻人很负责地问:老人家你是单位的领导?是南下干部?还是劳动模范?得知刘安然都不是,劝他不要相信。然而他对孩子帮他在网上搜索了的“机构”,并有“大红公章”,“人民大会堂”聚会等坚信不疑!
开会回来,他很开心。是在人民大会堂开的会,有中央部局级领导接见;既有合影、又有证书,还有一本《大地丰碑》英杰人物榜,自己的名字及事迹与茅以升、华罗庚、杨利伟、李素丽等等同在一个册子上,虽认购册子又费了一笔钱,但毕竟这是看得见模得着的事呀!他相信自己不受骗,当年深藏心底的对光荣与梦想的期盼,已经实现,自己这一生是成功的!
当然很难说操办者是骗子,不过他们是吃准了市场的;有人愿意出钱买荣誉,这与女性买化妆品、漂亮服饰的心理意义差不多的。只是用省吃俭用的钱换了这些荣誉,似乎没有多大意义。
面对“荣誉”老人心态各异
73岁的刘金源曾是省诗词协会会员。他经常收到一些“入编(入选)名人大辞典的通知”、出版社的征稿或得奖的函件,以及参加研讨会的通知等等。但每一份函件上都不会忘记谈到费用,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甚至几万元。有的函件还慷慨邀请当事人参加颁奖典礼,当然巨额费用得由单位报销。对于这些必须花钱才能得到的荣誉,他总是一笑了之。他说:“若是我名利心动以这种方式被收入什么《名人辞典》,我会觉得羞愧。因为我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若我是真名人、真才子而入选《大辞典》,和那些花钱买荣誉的人排在一起,我也会觉得受了侮辱。”
但是,也有不少老人在面对这样的“荣誉”诱惑时,则心甘情愿地掏了腰包。李先生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去年11月份,他收到一封获奖信函,说其作品获得了一等奖,并已将所有获奖作品结集成册。如果需要,需另寄150元的印刷成本费。从未得过奖的他,一时心切,就把钱寄了出去。结果,至今未见书不说,一些书法作品获奖及个人入选《XX名人辞典》的各种信件,仍在源源不断地给他寄来,让他的作品及传略被收入多部中外“典籍”中,但这些信件中,也没有忘记提醒他要交纳一定的入选费用。
揭密“荣誉”背后的商业秘密
其实,这种“荣誉”背后是一种商业运作,最常见的就是作品选集和《人物大典》之类评选。目前,国内各种书籍编纂、奖项评选名目繁多,主办方多为一些商业网站和艺术公司临时成立的组委会。这类评选看上去十分正式,组委会甚至还会在介绍资料中增加官方背景。一般情况下,参评者需要交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的“评审费”,而有作品入选的参评者,则需要花高价购买这些书籍。当你真正参选,就会发现被冠以全国性名号的精装典籍不过是一本没有正规书号的印刷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属于非法出版物。业内人士称,他曾见过一本“投资人物大典”,封面上注明出版单位是“中国人民出版社”。事实上,我国并没有“中国人民出版社”,单位名称相近的人民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都未曾出版类似的书籍,也未授权其他单位出版类似书籍。
至于各种荣誉评选,则更是匪夷所思。业内人士介绍,很多荣誉评选就是几个人聚在一起,拍脑袋想出个类似“21世纪民间艺术传承大师”等听上去名头响亮,实际上“云里雾里”的名号,然后随便弄个组委会就可以向全国的艺术爱好者发出参评邀请。为了让这些评选活动具有迷惑性,有的组委会还会临时设计注册一家“官方网站”,在网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包装宣传。
操办这样的评奖活动,利润从何而来?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花5万元向全国1万名文艺爱好者发出参评邀请,只需有1000人参评,每人收取100元评审费就能收回成本,“再加上获奖后获奖作品集的销售,加上奖品费用、荣誉会员会费等,组织方保证有赚不赔”。
有市场需求,就会有利润追逐者。国家对各类荣誉评选等进行了严格规范,然而一些机构依然热衷于此,关键就在于有的评奖即使不靠谱也有大把人参与,属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方要虚名,一方得实惠”。
谨防骗子黑手伸向你的腰包
“荣誉”是买不来的,作为老人,更要当心骗子的黑手伸向你的腰包。
首先是不轻信,要学会识别这些骗局。国家早已明令禁止以营利为目的的评奖活动,凡是收到这类“获奖通知”、“入选通知”的人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天上掉下来的“荣誉”诱惑。许多文化骗子其实并没有多少文化,骗术也没有多少“创新”。在实际行骗过程中,他们的运作模式大致相同,多是按照从不同渠道搜集来的地址、姓名,给你来一封信,标上一个或几个知名大机关单位的名称,告诉你得了什么奖,入选什么人物,最后是需要交纳的费用。其实,被通知“获奖”的人只需打几个电话或上网查询一下便可避免受骗。有些骗子打出的“名头”很大,基本上都是“国”字号,有的还在合法出版物上大做广告。如果实在拿不准主意,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主办单位的上级领导部门咨询,避免上当受骗。
其次是不攀比,要自觉抵制名利的诱惑。老年人比青年人、中年人更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别人的尊重,但是要防止把自尊心变成虚荣心。虚荣心是对荣誉的一种过分追求。有虚荣心的人,其行为目的仅仅在于取得荣誉来引起普遍注意。其实自己要明白自己的份量,只要不是头脑发热,那些什么“家”、“杰出人物”一类的封号,你断然是不会接受的,当然也就不会上当受骗。反之,你老盼着出人头地,老想着成名成家,就容易给那些文化骗子可乘之机。例如某某名人名录约你提供两行简历收入他们编辑出版的书中,是不收费的,可是你总要买一本厚厚的刊登许多人的书,人人都买,他们就赢利了。其实,你还是你,没有啥用。老年人还是要提高警惕,不务虚名为好。所以,不攀不比,淡泊处世,既是安度晚年的需要,也是避免上当受骗的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