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带孙”该不该给爸妈付“带娃费”
阅览: 日期:2018-05-15
今年春节前,阿里巴巴开出年薪40万酬劳招聘“广场舞领袖”,之后从3000份简历中杀出的10位优质老人,各显神通竞争这一高薪“岗位”,“银发族”价值引爆互联网。
然而,眼下很多老人选择了另一种形式的“退而不休”——帮子女“隔代带孙”,一方面是亲情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帮子女节省一笔不低的保姆费用,现如今金牌月嫂的价格高达每月上万。
那么,父母放弃自己的再就业机会“隔代带孙”,我们该不该给爸妈们付“带娃费”?
子女孝顺父母乐意带孩子
今年刚满58岁的侯玉珠,老家在龙岩,她来厦门已有三年多时间,把5岁的外孙带得结结实实,让她很有成就感。
侯玉珠的女儿是独生子女。三年前,侯玉珠从单位退休,女儿女婿都有意让她来厦门安享晚年。开始侯玉珠还有点顾虑,但女婿的一句话让她颇为感动,女婿对她说:“妈,你把儿女养大,已经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你现在就是享清福的时候了。”那时,外孙已过周岁,生完孩的女儿要出去工作,女儿女婿考虑到孩子丢给一个保姆有点不放心,也有意请她来厦门帮忙照看一下家庭,并继续请保姆。侯玉珠来厦门之前,孩子一直是由保姆带着,那时的外孙长得比同龄孩子都瘦小,侯玉珠看着都心疼。来到厦门后,侯玉珠主动提出不让女婿再请保姆了,由她亲自带外孙,几年下来,她把外孙带出白白胖胖,长得非常结实。
侯玉珠对于“带孙费”,从来没有跟女婿提出要求,但是女婿每个月都会给她1000多元的生活费,加上她自己有退休金,而且她老伴还没有退休,所以经济上不成问题。平时,侯玉珠的爱好很多,常常在小区里组织文娱活动,对此,女婿也很支持。侯玉珠说:“我能感受到女儿女婿对我的尊敬,有了他们的孝顺,有钱没钱也不重要了。”
明码标价 每月给外婆3000元“带娃费”
“老人辛苦一辈子,晚年就应该放松身心,安享晚年,如果家里实际情况需要老人帮助带孩子,就需要付‘带娃费’。我就给我妈妈‘工资’的。”二胎妈妈小徐说起要不要给母亲“带娃费”,态度非常坚决。
小徐家住思明区,是一名牙医,婚后在婆婆开办的牙医诊所上班。小徐和婆婆工作都很拼,基本上每天都要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6点,遇到患者多的时候,还要加班到很晚。小徐老公是公务员,公公还未退休,两人平时工作也都很忙。
2011年,小徐的儿子出生,奶奶爷爷都无暇顾及,小徐和丈夫也不可能全职带娃,大家商量后,决定问问家住漳州的外婆能否来帮忙带孩子。
外婆刚退休不久,退休前从事会计工作,正考虑返聘的事。不过女儿一家提出帮忙带孩子,外婆考虑再三,决定放弃再就业,来厦门帮忙。外公因为还在上班,一个人留在了漳州。
考虑到这些情况,孩子的奶奶很是过意不去,家里商量后决定,每个月给外婆支付3000元“带娃费”。
儿子上了幼儿园后,外婆回了漳州。
2017年,二宝出生,是个女孩,于是外婆继续回来带娃,小徐一家也和之前一样,继续给外婆“带娃费”。
在外人看来,付“带娃费”好像有些生分,但小徐不这么认为。
“市面上雇个全职保姆,价格远远超过了付给外婆的费用,而且还不放心。外婆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不说,从小开始各种兴趣班、补习班,都是外婆一个人跟着张罗,这些精力和用心都是花钱买不到的,家里付一点钱给母亲,是一点心意和回报。”小徐说。
“带孙的问题上谈钱,多伤感情啊!”
不过,像小徐这样“亲父母明算账”的案例还是少数。
朱淑珍今年67岁,孙女现在已经念初中了,但从出生起,就是由她一手带大的。
“带孙女的过程中,我非常开心,而且是心甘情愿的,别说要儿子的钱了,我自己都要多拿出点来给孙女用。”在朱淑珍看来,自己的钱以后也是儿子的,一家人不用计较那么多,而且带孙子辈,本来就是老人天经地义的事情,无需计较那么多。
孙女10岁之后,她在商场里找了一份卖钟表的工作,做了五年,每个月收入2000元,直到这家店转型关门。如今,她和社区的很多老人一起组成了志愿者服务队,为社区的居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每个月的退休金足够我生活,我也没考虑过让儿子给生活费,无论是带孙辈、再工作,还是参加志愿者,我都是想给自己的晚年生活找点乐趣。”
今年76岁的赵伯伯帮儿子带过两个小孩子。
他打趣说,“不贴补子女已经很不错了,怎么能指望他们给钱呢?而且在带孙子的问题上谈钱,多伤感情啊!”
采访的多位老人都表示,目前很多厦门老人都有退休金,生活条件都不差,帮着带孙辈基本上不会考虑钱的问题,但是子女逢年过节都会包个红包、送礼物,也算是变相地给一些费用,他们更看重的是情感上的回馈。
“免费保姆”更求子女理解
“儿子儿媳在工作,辛辛苦苦挣钱养家糊口,自己不帮他们带孩子,谁帮呢?”3月初的一天上午,刚把孙子送到学校的陈忆香阿姨说起给子女带孩子的事情,也是一脸无奈,儿子儿媳都在一家外资企业里上班,孙子就由自己和老伴照顾,两位老人每天都要围着7岁的孙子转,从早上起床洗漱到上下学的接送,再到每天的一日三餐,都是两个老人操劳。
“现在的孩子娇贵得很,淘气,爱顶嘴,有时感觉照顾他比自己年轻时在乡下干农活还累。”说起带孩子,出身农村的陈忆香和老伴都不觉得轻松。不过,对于老人要不要向儿子索要“带孙费”这个问题,陈阿姨表示,帮儿子照顾孩子是责任所在,自己不会计较得失的,早几年儿子儿媳经济条件不好的时候,还是自己帮付托儿费和入园费的。陈阿姨说起给儿子儿媳带孩的事,也是挺有感触:“带孙子难,不比自己的孩子,带好没事,万一有什么事就怕儿子儿媳责怪。”
73岁的李景荣老人和老伴同样帮两个儿子照顾孩子。“一个孙子一个孙女,两个孩子都很可爱,很讨人喜欢,照顾起来还不算很累。”李景荣是退休教师,每月有稳定的退休金,和老伴俩人的身体也还算硬朗,所以照顾孩子暂时不是一个“苦差事”。不过,他也有他的烦恼。“在教育孩子上,我们经常会和两个儿子发生分歧,我主张对孩子严格一点,而他们则说要让孩子自由成长,在这一点上,大家经常互不相让。”
现今,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子女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老人帮子女照顾孩子已成为非常普遍的事情,不少老人还经常自掏腰包为孩子购买各种玩具或学习用品。由于生活阅历和教育观念的不同,老人们和子女也经常会发生一些分歧,相对于物质上的回报,老人们最希望的是能得到子女们对他们付出的理解。
不带小孩担心女儿忽视
每当假期来临,对于很多正在上学的孩子来说,这段时间他们可以尽情地玩耍。可对于一些老人,这段时间却是最忙的时候,因为他们又要变成“免费”保姆了。
张云英女士告诉笔者,几年前她退休了。“平常过得都很轻松,可到了寒假、暑假忙得要死,”张女士说。原来,她有一个孙女,上小学一年级,平时都是她的女儿在照顾,偶尔会带孙女来看她。然而,每到寒假、暑假,女儿都会把孙女托付给她照顾,因为女儿一直忙于工作,所以她也没有推辞,其实她也很喜欢孙女,可孩子太调皮了,每天都在家里吵闹不停。
孙女白天闹一闹也就罢了,晚上睡觉时又总蹬被子。“一晚上,我为了给孙女盖被子不知起夜多少回。累是累点,但我还是希望能多照顾孙女,因为孙女在我这的时候,女儿回来的次数也变多了。”张女士笑着说。
张女士的脸上漾着笑容,但能听出她的苦涩。其实有很多老人都和张女士有同感。面对为了团聚甘为保姆的父母,儿女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现在很多年轻人嫌带孩子麻烦,就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平日里对老人不管不问,可一到这个时候就经常带东西去看老人,其实他们并不是去看老人,而是去看孩子,这一点是让老人最伤心的。
哪个老人不喜欢孩子,可是老人不是儿女用来当保姆的,所以作为儿女,平日要对老人多关心,其实,老人为儿女照顾孩子并不会觉得累,被儿女忽视才是让他们最痛心的。
教育理念有冲突 老人选择给子女贴补养娃费
王志坚是采访中唯一选择再就业的老人,他的观点是,自己再就业,给子女贴补养娃费。
今年68岁的王志坚来自安徽合肥,是老牌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在当地一家环境监测站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工作能力突出,广受好评。由于行业的原因,资格老的环境影响评价师非常紧俏,王志坚经常收到环境公司的返聘邀约。不过,儿子儿媳工作繁忙,需要老人帮忙带年幼的孙女,王志坚一直很难下决心。
直到2014年,王志坚老人终于决定再就业,来到厦门,在朋友开办的一家环保公司开始工作。
“其实在带孙女的过程中,和子女的教育理念不同,矛盾也是有的。与其在培养孩子上导致家庭矛盾,晚年不快,不如换另一种方式发挥余热,让自己的余生更有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多赚很多钱,给子女贴补养娃费,让家里的生活更上一层楼。”王志坚说。
“带娃费”需要按实际情况考量该不该付
在采访中发现,大部分年轻的受访者都表示,如果家里有小孩,还是希望父母能帮自己带孩子,主要是放心。至于支付“带娃费”,如果按照市场价给父母,一来自己会觉得价格太高,二来也担心父母会觉得太过生分,不会接受。
“中国式亲情还是比较看重情,有时候账算得太细,会伤了感情。”在一家金融公司上班的白领张薇说,她的父母为自己带孩子多年,她没有直接给过父母“带娃费”,但是过年时红包会包得大一点,父母生日或是一些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自己也会用心地挑选一些礼物给老人。以后父母养老需要自己时,自己肯定也是义不容辞。
而在一些社区工作者眼中,“带娃费”这个事还是应该一分为二的来看待。在社区从事志愿者工作的许琪表示,他平时工作时接触到的老人较多,如果老人经济情况允许,一般都不会考虑“带娃费”的问题,反过来还会贴补自己的子女,为他们分担。但如果老人自身没有经济来源,子女还是应该考虑给予适当的补偿。
“我碰到过一些家庭,老人带娃时因为生活费花销问题发生矛盾,这种情况又以老人没有收入来源居多。是否应该给父母‘带娃费’,给多少,需要依据家庭的实际情况而定,但给予适当的补偿总是不会错的。”许琪说。
亲情“啃老”合情但不合理
替子女带孩子,并不是老人的一种义务和责任。老人为子女带孩子合情但并不合理。于情,老人为子女的成长已付出了许多的辛劳,该是子女回馈老人的时候;于理,老人辛苦了大半辈子,到了年老体弱,是该安度晚年的时候了;于法,子女有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但是父母却没有免费帮助自己带孩子的法定责任。尽管这种涉及亲情关系、家庭伦理的事情,不能简单地以法律条文去规范,但父母如果拒绝帮助子女带孩子,并不违反国家法律。
网上出现过一些“前卫”老人要求有偿带孙的帖子,这看似有悖于传统纲常的行为,但确实不应该受到指责。有偿带孙并没有像一些人所指责的那样是“将亲情货币化”,却是表达一种权利主张,与其说是老人在索要“带孙费”,不如说是老人对过度利用“免费劳力”说不。即使是子女既给了孩子和老人的生活费,老人还索要“保姆费”,这也不能说是过分的事情,因为现在很多父母都有了养老保障,老有所依之后不再依赖传统的“养儿防老”,不愿再免费帮子女带孩子,而是追求颐养天年,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宽容与谅解是家庭和谐的保鲜剂。”相对于年轻人来说,老人处于一种相对的弱势地位,因此年轻人要体谅老人的付出,在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困难和损失,除了支付孩子的生活费用以外,适当地给予父母一些劳动报酬也是理所应当的。此外,老人也应设身处地地多站在年轻人的位置上考虑,为儿女事业的成就、孙子孙女的成长以及家庭的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