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把老人送敬老院是孝还是不孝

阅览:  日期:2018-08-01

  

  养儿防老,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的传统。可养老不能局限于让老人吃饱喝足,在衣食无忧之外,做儿女的更应该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可如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年轻人谁都不肯落下。家里的老人,自然很少有时间去陪伴了。很多老人都因没有人说话,感觉孤独。这种缺少语言交流的环境,持久下去会给老人颐养天年的目标上打个问号。于是,有人便提出把老人送去敬老院。然而,此观点一出现,却惹来不小争议:有人认为把年迈父母送敬老院是不孝的表现,有人则称是把老人送敬老院,有专人护理,能让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更有质量,更是一种孝的体现。

  那么,作为子女送老人去敬老院究竟是孝还是不孝?

  无奈的子女:“我是一个不孝子!”

  “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让他高兴和轻松!”在厦门一家敬老院,30出头的林建勇看着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兴高采烈地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嘴里喃喃自语,话语间透露着对父亲的怜爱和内疚……

  62岁,原本是刚开始颐养天年的年龄,可是林建勇的父亲却在5年前因静脉曲张手术失败导致脑萎缩。林建勇的妹妹在上海工作,家里除了体弱多病的母亲照料父亲以外,林建勇和爱人每天一下班,就往家里跑。

  两年前,林建勇的女儿呱呱落地,一边是体弱多病的父母,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女儿,加上工作和生活的重重压力,让林建勇真正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1年多以前,父亲的病情加重,生活不能自理,神志不清,语言功能也开始出现障碍,还时常有暴力倾向,家里的镜子也被砸坏了好几块……

  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半年前,林建勇把父亲送到了敬老院。没来这里以前,林建勇的情况非常糟糕。但在敬老院,有特别的医疗、生活护理,把他照顾得很好。现在他都能认得林建勇是他儿子。每次林建勇来敬老院看他,他都很高兴,特别喜欢听林建勇讲家里和孙女的情况,尽管他的语言功能已经丧失,但还是依依呀呀地和林建勇讲话。林建勇的父亲每天早上6点40起床,敬老院已为他准备好洗脸水,一日三餐按时足量。下午4点洗脚,他都很积极地配合。他一高兴就喜欢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有时候,还能听见他在唱歌呢。

  “我是一个不孝子!当初条件有限,如果再努力些,也许他不会得这个病,至少不会这么严重。现在有能力了,却没有了机会。他是有儿有女的人,把他一个人丢在这里,真的是没办法,平时他不在身边,总担心他的身体和精神状况,这几天天冷,又怕他衣服不够。不光是我们担心,母亲也很担心他。他喜欢这里,我只能尽量抽时间来看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他高兴和轻松。”林建勇双手抱在胸前,低着头说。

  担心“不孝”骂名,拒送老人进敬老院

  生活中,也有一些子女,担心把父母送敬老院,会遭来不孝的骂名。家住市区的刘建国父亲去世早,是他母亲独自一人把他们哥仨拉扯成人,非常不容易。几年前,兄弟三个都成家了,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小日子过得很不赖,各自都有了新房。

  开始,老母亲考虑到与儿子住在一起,担心给小孩添麻烦,更怕造成婆媳关系紧张,便独自留在原来的旧家一人生活。而刘建国兄弟三个自我感觉对老妈也挺孝顺的,每月都会腾出一天时间,兄弟三人一起回母亲家里看看,不但买礼物,还给母亲五百块钱生活费。平时隔三差五,刘建国兄弟三个还会带着媳妇孩子,买点吃的用的,去看看。

  去年底,让刘建国兄弟三人没有料到的是,老太太却突然提出,要去敬老院。说是一个人在家里闷得慌,去那儿有伴,有乐。得知老妈是因为独自一人居住太孤独才冒出想去敬老院的念头,刘建国兄弟三个坚决不同意,并提出兄弟三人轮流把母亲接到自己家住。可刘建国的母亲不干,而且还说:“你们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到时还是整天留我一人在家。”

  尽管母亲一再强调想去敬老院,可刘建国兄弟三个坚决不同意,他们都一致认为:如果真按母亲意愿将她送到敬老院,亲戚朋友怎么想?人家当面不说,背地里一准儿骂他们兄弟不孝,娶了媳妇忘了娘!由于刘建国的母亲是普通家庭妇女,没有工作,生活来源都靠三个儿子,子女不同意,她最终没办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只能独自留在家中一人过日子。

  “养儿防老”思想作怪,老人不愿进敬老院

  有些子女担心送父母进敬老院落下不孝骂名,但也有些老人却出于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尽管在家里过得并不舒坦,却不愿进敬老院。

  陈坤海老人生有一子两女,两女儿早已出嫁,儿子陈志斌也于去年结婚,并于今年喜得贵子。陈坤海老伴去世多年,他一直和儿子住在一起,他的儿子自己做生意,平时很少在家,随着孩子的出生,陈志斌对父亲更是没有多少时间去照料。陈志斌在外做生意经常近一个月不回家,儿媳妇也在外打工,一天下来累得够呛,根本没有时间照料他,以前还好,儿媳妇下班回来还可以为他做饭,伺候一下他,但自从有了孩子以后,即使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时间了。考虑到陈坤海是男士,照料孩子没有经验,儿媳妇便将孩子送到了娘家照管,下班后也径直去娘家给孩子喂奶,这样陈坤海真正成了孤家寡人,这让儿子陈志斌对父亲很感内疚。

  就在陈志斌不知道该如何安排父亲之际,跟他一起做生意的同事安排父亲的方式却让他很受启发。原来这位同事的家庭情况跟陈志斌大体相似,同事父亲见儿子工作太忙,一个人在家感到孤独,便主动提出要去敬老院。每逢外出做生意回家,陈志斌的同事都会去敬老院探望父亲,并买上东西带给跟其父亲住在一起的老人,当父亲提起那是自己的儿子时,惹得其他老人啧啧称赞。有一次,陈志斌还和同事一起去敬老院里看同事的父亲。见同事的父亲在敬老院里过得挺舒适开心,陈志斌也有了将父亲送去敬老院的想法。

  岂料陈志斌刚说出自己的想法,却惹怒了年近70的陈坤海。他非常愤怒地责怪陈志斌:“我养孩子为的就是老了能有个地方可以安身,能和小一辈经常团聚一下,把我送去敬老院是什么意思啊?这不是砢碜我吗?”

  见父亲发火,陈志斌只好放弃了这一念头,可陈志斌一直没法理解父亲怎么会对送敬老院这件事与同事父亲的态度截然相反?

  开明的老人“我不能成为子女的负担”

  74岁的夏淑芬老人,有5个女儿,被人称为“5朵金花”。两年前,老人不想自己成为女儿的负担,自愿跑来敬老院。在敬老院采访时,老四正好来看她,给她送来了鸡汤和炖排骨,老人吃得很香。吃完后,老四牵着她到环境优雅的院子里散步,院子里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老一小相携的背影,好不温馨。

  “我来这里并不代表5个女儿不孝顺,她们都很孝顺,我腿脚不方便,姑娘、姑爷把我背上背下的。现在来了这里,他们每周都来看我,给我做好吃的。我把她们5个抚养长大,也算完成了使命。女儿们有自己的家庭,又要工作,又要养孩子,也很不容易,我不能成为他们的负担。这里一日三餐非常丰盛,护理人员都很尽责,老朋友多有共同语言。而且这里背靠青山,环境幽雅,空气又好,和家里相比,我更喜欢这里。我要想他们了,也会抽空回去转转。这里有些老人刚来的时候,也有想不通的,我都跟他们谈心,把我的心里话告诉他们。”老四伸手理了理母亲额前几缕被风吹乱的头发,老人轻轻在女儿手上拍了拍。

  “妈妈是个非常开明的人,当初她提出这个要求,我们根本不能接受。心想,儿孙满堂的人,怎么可能跑去敬老院待着!她非闹着要来,最后拗不过,才同意让她来试试,如果不好,就立刻接回去。没想到,妈妈来这里真的过得比在家还好。妈妈辛苦一辈子,都替我们姐妹5个着想。她在家里,虽然儿孙满堂,但她内心是孤独的。我们没有从妈妈本身去考虑她的真正需要,认为有吃有喝有人陪她就会过得开心,当然,也有些面子上的问题。现在她在这里过得这么开心,我们也就很开心了。”

  子女考察敬老院,态度来了大转变

  家住莲花新村的何奶奶与吴爷爷,老两口晨昏与共,相牵相伴,可称得上幸福。但进入高龄后,由于身体原因,生活自理能力在减弱,子女也步入老人行列,得照顾自己的孙子,要照顾何奶奶和吴爷爷两位老人也有难处。

  考虑到实际情况,何奶奶与老伴商量后,决定搬到敬老院去住,一来可以减轻子女照顾的负担,二来敬老院里是个大家庭,能有说话的地方。子女们听说老人要入托敬老院,都非常惊讶,他们都一致反对,说如果父母去了敬老院,别人会用什么眼光看他们,还以为子女不孝,虐待父母。

  “现在的敬老院不像以前,都是孤寡老人才去住。现在都是疗养院性质,我们去了那边,就等于搬了新房子,你们照样可以像以前一样来看我们,要是你们忙起来,还不用担心我们两个老人没人照顾。”面对子女们的反对意见,何奶奶与老伴也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子女们见何奶奶与老伴去意已决,最后只好采取妥协办法,说要派代表去敬老院亲自考察后再作决定。第二天,家人便推举大女儿与何奶奶一起到了敬老院考察。

  当何奶奶的大女儿来到位于鼓浪屿的一家敬老院后,发现这里果真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敬老院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条件不错,除了卧室,还有活动室、餐厅、医务室、可以阅报、看电视,听琴,与其他老同志闲聊。也可以出门去看大海。敬老院对入住者实行包吃、包住、包洗衣的“三包”服务。卫生全由院方负责,敬老院的医务室有专门的护士,备有简易理疗器械和常用药品。在用餐上,有专人制定每日菜单,荤素搭配。敬老院每季度还会举行一次祝寿会。

  当何奶奶的女儿得知这里有来自香港的教授,有来自海外的华侨,思想终于有了动摇,最后向家人反馈考察的情况,家人才同意何奶奶和老伴的决定。

  何奶奶与老伴入院后,生活的困难一下子全部解决了,不但子女不用担忧老人的日常照顾问题,而且以前每天要做饭、忙家务的何奶奶也解脱了。现在的何奶奶经常上午回市区找昔日的老姐妹们聊聊天,下午陪老伴去海边散散步,家人有空也经常来敬老院里看望他们,让何奶奶真正享受着晚年的幸福生活。

  真正替老人考虑,送敬老院也是孝顺的体现

  把父母送敬老院的行为是不孝顺吗?走访厦门多家敬老院,笔者了解到,敬老院基本上有75%—80%都是因为子女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父母,而考虑到老人独自在家孤单和安全问题,才选择将老人送往敬老院的。也有一些老人不愿意成为子女的负担而自愿选择到敬老院养老。“这并不等于子女就不孝顺、老人晚年就不幸福。反而是一种孝顺的体现,老人想要什么,老人真正需要什么,除了尊重老人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要切合实际真正替老人考虑。敬老院里有专门的护理人员护理,加上配套设施齐全,从某种程度上是保障了老人的健康和良好的生活环境。老人们聚集在一起,有共同的语言,心灵上也不会觉得孤单。”

  其实,孝与不孝,不在于是否让老人呆在家里或者入住敬老院。在家有在家的好处,敬老院也有敬老院的好处。住哪里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事情,而非实质。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背景和具体情况,老人怎么过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老人在家中无人照顾,那么把老人送进敬老院有什么不好呢?在敬老院不仅可享受到很好的医疗保健服务,还有许多文体设施可供老人休闲健身娱乐。而且老人们住在一起也更易亲近,经历的不同也使老人之间有忆不完的旧事聊不完的家常,谈古论今,下棋健身,相互之间会其乐融融。这对老人而言也不失为理智的选择。

  反之,为了所谓的孝心让老人在家养老,为工作学习而忙碌的儿孙辈难免会“冷落”了老人,使老人更加有一种失落感,从而影响其心绪,导致不愉快发生,这对老人身心健康不利。孝心又体现在哪儿?因此,一旦家中无人给予老人周到的照顾,与其让老人呆在家中孤单寂寞,不如把老人送进敬老院。只要让老人开心地安享晚年生活,就是最好的孝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