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该不该为子女带孩子
阅览: 日期:2018-11-01
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2岁半以前的儿童中,主要由祖辈照顾的比例达到60%到70%,3岁以后占40%。老人已成为带孩的“主力军”。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老人隔代带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有些老夫妻由于需要分别照顾孙子或外孙,不得不长期分居,出现情绪障碍的老人明显增多。
祖辈该不该带孙辈?这个问题经常有人谈起,有的说:不应该带,祖辈有祖辈的生活,孩子是父母的事,父母有能力生,就应该有能力养;有的说:应该带,年轻人辛苦,要工作,没有人帮忙不行,找保姆又不放心。
那究竟是该带还是不该带呢?
子女孝顺父母乐意带孩子
今年刚满58岁的侯玉珠,老家在龙岩,她来厦门已有三年多时间,把5岁的外孙带得结结实实,让她很有成就感。
侯玉珠的女儿是独生子女。三年前,侯玉珠从单位退休,女儿女婿都有意让她来厦门安享晚年。开始侯玉珠还有点顾虑,但女婿的一句话让她颇为感动,女婿对她说:“妈,你把儿女养大,已经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你现在就是享清福的时候了。”那时,外孙已过周岁,生完孩的女儿要出去工作,女儿女婿考虑到孩子丢给一个保姆有点不放心,也有意请她来厦门帮忙照看一下家庭,并继续请保姆。侯玉珠来厦门之前,孩子一直是由保姆带着,那时的外孙长得比同龄孩子都瘦小,侯玉珠看着都心疼。来到厦门后,侯玉珠主动提出不让女婿再请保姆了,由她亲自带外孙,几年下来,她把外孙带得白白胖胖,长得非常结实。
侯玉珠对于“带孙费”,从来没有跟女婿提出要求,但是女婿每个月都会给她1000多元的生活费,加上自己有退休金,老伴还没有退休,所以经济上不成问题。平时,侯玉珠的爱好很多,常常在小区里组织文娱活动,对此女婿也很支持。侯玉珠说:“她能感受到女儿女婿对她的尊敬,有了他们的孝顺,有钱没钱也不重要了。”
“免费保姆”更求子女理解
“儿子儿媳在工作,辛辛苦苦挣钱养家糊口,自己不帮他们带孩子,谁帮呢?”3月初的一天上午,刚把孙子送到学校的陈忆香阿姨说起给子女带孩子的事情,也是一脸无奈,儿子儿媳都在一家外资企业里上班,孙子就由自己和老伴照顾,两位老人每天都要围着7岁的孙子转,从早上起床洗漱到上下学的接送,再到每天的一日三餐,都是两个老人操劳。
“现在的孩子娇贵得很,淘气,爱顶嘴,有时感觉照顾他比上班还累。”说起带孩子,陈忆香和老伴都不觉得轻松。不过,对于老人要不要向儿子索要“带孙费”这个问题,陈阿姨表示,帮儿子照顾孩子是责任所在,自己不会计较得失的,早几年儿子儿媳经济条件不好的时候,还是自己帮付托儿费和入园费的。陈阿姨说起给儿子儿媳带孩的事,也是挺有感触:“带孙子难,不比自己的孩子,带好没事,万一有什么事就怕儿子儿媳责怪。”
73岁的李景荣老人和老伴同样帮两个儿子照顾孩子。“一个孙子一个孙女,两个孩子都很可爱,很讨人喜欢,照顾起来还不算很累。”李景荣是退休教师,每月有稳定的退休金,和老伴俩人的身体也还算硬朗,所以照顾孩子暂时不是一个“苦差事”。不过,他也有他的烦恼。“在教育孩子上,我们经常会和两个儿子发生分歧,我主张对孩子严格一点,而他们则说要让孩子自由成长,在这一点上,大家经常互不相让。”
现今,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子女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老人帮子女照顾孩子已成为非常普遍的事情,不少老人还经常自掏腰包为孩子购买各种玩具或学习用品。由于生活阅历和教育观念的不同,老人们和子女也经常会发生一些分歧,相对于物质上的回报,老人们最希望的是能得到子女们对他们付出的理解。
不带小孩担心女儿忽视
每当假期来临,对于很多正在上学的孩子来说,这段时间他们可以尽情地玩耍。可对于一些老人,这段时间却是最忙的时候,因为他们又要变成“免费”保姆了。
家住莲前路一小区的张云英女士告诉笔者,几年前她退休了。“平常过得都很轻松,可到了寒假、暑假忙得要死,”张云英说。原来,她有一个孙女,上小学一年级,平时都是她的女儿在照顾,偶尔会带孙女来看她。然而,每到寒假、暑假,女儿都会把孙女托付给她照顾,因为女儿一直忙于工作,所以她也没有推辞,其实她也很喜欢孙女,可孩子太调皮了,每天都在家里吵闹不停。
孙女白天闹一闹也就罢了,晚上睡觉时又总蹬被子。“一晚上,我为了给孙女盖被子不知起夜多少回。累是累点,但我还是希望能多照顾孙女,因为孙女在我这的时候,女儿回来的次数也变多了。”张云英笑着说。
张云英的脸上漾着笑容,但能听出她的苦涩。其实有很多老人都和张云英有同感。面对为了团聚甘为保姆的父母,儿女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现在很多年轻人嫌带孩子麻烦,就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平日里对老人不管不问,可一到这个时候就经常带东西去看老人,其实他们并不是去看老人,而是去看孩子,这一点是让老人最伤心的。
哪个老人不喜欢孩子,可是老人不是儿女用来当保姆的,所以作为儿女,平日要对老人多关心,其实,老人为儿女照顾孩子并不会觉得累,被儿女忽视才是让他们最痛心的。
子女感叹:让父母当“保姆”实属无奈
“等孩子再大一点就把他送回家让父母照顾。”来自厦门同安的张志盛是一名80后,在厦门一家装修公司上班。由于孩子只有两岁,张志盛不放心把孩子交给父母,就让妻子在家当全职太太。张志胜表示,虽然自己心里也觉得父母辛苦把自己拉扯大已经很不容易了,应该安享晚年了,但如果仅靠自己一个人养家确实很吃力,让父母帮忙带孩子,可以解放一个劳动力,这对于全家来说都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选择。
在市工业园某公司上班的市民陈丽萍也遇到与张志盛同样的烦恼。孩子不到半岁,陈丽萍就把孩子丢给了家公家婆,自己回公司上班。由于工作繁忙,每天一大早,夫妻俩就匆匆奔往各自的工作单位上班,中午都是在公司解决午餐,一直忙到晚上七八点才能回到家。一天的忙碌回来,孩子早已沉沉睡去。陈丽萍说,自己也曾想过辞职全职在家带孩子,但由于家里刚按揭买了房,只靠丈夫一个人养家供房显然不现实,而且自己也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但保姆又请不起,所以只能苦了身体本来就不大好的家公家婆了。
“家公家婆也能理解我们,毫无怨言地帮带孩子,所以我们每月一发工资就会把孩子的奶粉钱交给他们,也给他们一点生活费,一家人生活紧巴巴的,至于所谓的‘带孙费’,我们实在给不了。”
“疼惜老人当免费保姆,但实为现实所迫”。陈丽萍的这番话代表了绝大部分年轻一族的想法。由于忙于事业,不少年轻人都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或岳父岳母照顾,这种现象不在少数。
老夫妻为带孙分居两地
现年64岁的刘月英“自己的家”在江西上饶,她现居厦门金山小区,在这里她已经住了6年,而她的丈夫暂居杭州。原因是这对老年夫妇有两个孩子,儿子在杭州工作,女儿在厦门工作。为了帮儿女带孩子,两个老人便开始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刘月英说,自己老家的房子挨着广场,她经常到楼下去练习太极拳,跳交谊舞,甚至还学会了拉丁舞。可是来到厦门看孩子后,她的时间都被照顾孩子、做饭、做家务给替代了。“来厦门六年,自己总共出门两次,一次是去环岛路,一次是去鼓浪屿,这算是给自己放个假休息一下。
活动少、邻居不熟悉,都让刘月英觉得很不习惯。跟女儿很少有时间沟通,让她感到更加孤独。“女儿女婿工作都忙,平时很少跟我说话,一回家就盯着电脑和手机,我也不敢去打扰他们。现在,我就希望自己能少给他们添点麻烦,让他们心情能好一点。”
与刘月英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孙玉霞有着同样的经历。
孙玉霞的老家在安徽望江县。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定居深圳,小儿子定居厦门。现在,她和老伴,分头为两个孙辈奉献晚年。
2012年孙子出生,孙玉霞便来到了厦门,开始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早晨6点起床,洗漱后便到离小区不远的菜市场买菜,接着准备早餐。早上7点半前,把孙子送到幼儿园,接着回家便开始刷碗、洗衣服、擦地,准备晚饭,下午4点半,去幼儿园接孙子回家。
而正在深圳帮着大儿子照看孩子的老伴过着与她相似的生活,两个人一年见面的时间不超过10天。
“老两口一起过了几十年,以前从来没有分开过这么长时间,想不到老了还要分居两地。”孙玉霞说,儿子儿媳妇对自己都很好,而且也认识了不少像自己这样“漂”在厦门的老人,但总是放心不下老伴,怕他不按时吃药,不注意加衣服。“本来打算孩子上幼儿园了,我和老伴就回老家,可是看到孩子们下班不准点,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这个时候不搭把手可不行。”至于找保姆,孙玉霞则表示保姆太贵,而且也不放心,“孩子的房贷还没有还清,不能再增加生活压力。”
带孙带出“焦虑症”
蒋庆龙今年68岁,当了几十年的企业干部,性格倔强。6年前女儿怀孕生产,他彻底从工作岗位退休,打算和老伴一起“含饴弄孙”。却遭遇种种不如意,细究起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比如他不允许外孙吃饭看电视,必须随手关灯,不许沾垃圾食品……他要求外孙严格执行,但女儿和女婿却觉得这类细节无伤大雅。
他心里明白自己不该承担父母之责,但又怕长期下去孩子被毁。而他什么都做不了。他开始不再说话,不再发表任何意见,不再参与任何和外孙相关的活动。矛盾积在心里,渐渐成了死结。直到两个月前,他开始不想进食,每天都是在家人逼迫下才勉强吃上几口。家人见他神情不对,怀疑他身体出了问题,只好将他送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他的身体并无大碍。可他坐在诊室里,脸色苍白,嘴唇干瘪,一副“生无可恋“的表情。
“外孙吃饭看电视,我说不行,但没人听我的意见。我发火也没用,完全不改。我的意见已经没有价值……“经过医生多次问诊,才从蒋庆龙的吐出的只言片语中找到病因——患上焦虑症。
得知蒋庆龙的病情,和他同住一小区的金明焕急表达认同,“这么一说,我是深有感触。我当年估计也有”。2006年在忠仑公园,金明焕差点丢了当时2岁半的外孙女。当时,他正仔细看一株松柏的介绍,突然意识到外孙女不见了。他喊出了此生最大的嗓门,在整个公园奔跑叫唤孩子的名字。整整半小时,他想的竟不是外孙女的安全,而是回家怎么跟女儿交代。好在半小时后,他在一棵树下找到了外孙女。
回家后嗓子哑了几天。更严重的是,他当晚失眠,在之后半个月里反复后怕,“如果没有找到……”随着外孙女长大,祖孙间争执时有发生。一次争吵后,外孙女直接用剪刀戳进自己的手心,鲜血汩汩流出。金明焕和老伴将她送进医院,数日惊魂未定。最生气时,他电话里跟女儿撂挑子:“我不带了!我没这个义务!”女儿回应:“你们不带,我只好辞职。”
“她这话,等于把辞职原因归到我头上了。”金明焕忿忿说。和老伴商量了,只能再捱几年。直到去年外孙女上初中时金明焕才得以解脱。
亲情“啃老”合情但不合理
替子女带孩子,并不是老人的一种义务和责任。老人为子女带孩子合情但并不合理。于情,老人为子女的成长已付出了许多的辛劳,该是子女回馈老人的时候;于理,老人辛苦了大半辈子,到了年老体弱,是该安度晚年的时候了;于法,子女有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但是父母却没有免费帮助自己带孩子的法定责任。尽管这种涉及亲情关系、家庭伦理的事情,不能简单地以法律条文去规范,但父母如果拒绝帮助子女带孩子,并不违反国家法律。
网上出现过一些“前卫”老人要求有偿带孙的帖子,这看似有悖于传统纲常的行为,但确实不应该受到指责。有偿带孙并没有像一些人所指责的那样是“将亲情货币化”,却是表达一种权利主张,与其说是老人在索要“带孙费”,不如说是老人对过度利用“免费劳力”说不。即使是子女既给了孩子和老人的生活费,老人还索要“保姆费”,这也不能说是过分的事情,因为现在很多父母都有了养老保障,老有所依之后不再依赖传统的“养儿防老”,不愿再免费帮子女带孩子,而是追求颐养天年,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宽容与谅解是家庭和谐的保鲜剂。”相对于年轻人来说,老人处于一种相对的弱势地位,因此年轻人要体谅老人的付出,在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困难和损失,除了支付孩子的生活费用以外,适当地给予父母一些劳动报酬也是理所应当的。此外,老人也应设身处地地多站在年轻人的位置上做考虑,为儿女事业的成就、孙子孙女的成长以及家庭的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