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与困境:独生子女的父母如何养老?

阅览:  日期:2019-04-01

  

  30多年前,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由此中国有了第一代独生子女。30多年过去了,随着70末、80后步入而立之年,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逐步迈入老年人的行列。

  据新华社1980年9月3日发布的一则消息称,1979年全国有607万个家庭领取了独生子女证。如今,经过30多年发展,我国独生子女数量已经超过2亿人。2亿多的独生子女就意味着有2亿多个独生子女家庭和2亿多对即将步入老年期的父母。

  显然,这些数字都意味着“独子养老时代”已悄然来临,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社会面前:独生子女的父母如何养老?

  有一天,我发现爸妈老了

  1989年出生的苗青,春节刚结了婚,婚后搬进了新房,开始了小两口甜蜜的生活。不过每到周五晚上,苗青都会赶回父母家团圆,顺便给父亲带上一份《参考消息》。

  最近苗青发现,65岁的父亲心理变得敏感脆弱起来,有时还表现得有点“过激”。“有一次我太忙了,忘了给老爸买报纸,他就有点不高兴。过了一周我记得给他买,他就显得非常高兴,还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了一声‘谢谢’,让我这个做女儿的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苗青还发现,父亲的订报信箱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塞进各种养老机构、医疗保健品的小广告,这一切逐渐包围了父亲的生活,让他感到自己老年的来临。

  “从那一次买报事件后,我才意识到爸爸老了,他‘过激’的反应其实是在提醒我要时常牵挂惦记他。”心思细密的苗青开始思考起未来父母的养老问题:“我和我老公都是独生子女,再过几年孩子出生了,两边的父母都渐渐上了年纪,万一父母生病了,我们既要照顾小的还要照料老的,到时候我们还真不知道怎么应付得过来。”

  像苗青这样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开始步入婚姻的殿堂、初为父母,而他们的父母也开始逐渐老去。  

  独生子女最害怕父母生病

  “我现在最害怕母亲生病。”今年27岁的独生女杨芳较早体会到了独子养老的烦恼。杨芳的父亲去世多年,不久前母亲生病做了一次大手术,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帮忙,杨芳只好向单位请了两个月的假,回家专心照顾母亲。

  “母亲做完手术后那一周,我整夜陪护她,既没有兄弟姐妹轮流替换,又不能让外公外婆阿姨舅舅这些上了年纪的长辈们来看护,我熬了两个通宵就快受不了了。那时候心里想,要是家里有个兄弟姐妹来替换我多好。”后来杨芳体力不支,请了一位护工帮忙,杨芳陪上半夜,护工陪下半夜,才熬过了最艰难的一周。母亲脱离危险出院后,杨芳又开始来回奔波于菜市场和家之间,照料母亲的三餐起居,一时找不到合适的钟点工,事事自己料理,两个月下来消瘦了许多。

  经过这一次疲惫不堪的折腾,杨芳心里很感叹,“一个老人生病已经如此折腾,要是以后结婚,对方也是个独生子女,如果两边老人再遇到生病的情况,负担难以想象。”杨芳说,以后择偶对象最好不是独生子女,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对方也有个兄弟姐妹分担一下。

  双方老人天各一方照顾成难题

  看到友人的QQ签名档写着“上有老,下有小,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李婷婷顿生同感。没想到小时候常听父母发出的喟叹,如今竟成了自己每天必须面对的现实生活。在厦门一家媒体工作的李婷婷生于1985年,是家里的独生女。4年前结了婚,丈夫郑宇大她2岁,供职于一家外企,也是家里的独子。由于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相似的兴趣爱好,这两个“独苗苗”组成的家庭开始也是甜蜜滋润。直到两年前他们的女儿降生,双方父母开始轮班来厦门帮忙带孩子,看着原本不大的家被三代人的物品挤得满满当当,李婷婷觉得原本美好的生活憧憬,一下子变成了现实的生活压力。

  随着他们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我国传统的儿孙满堂式的家庭结构,正在被“421”的“倒金字塔”式的家庭结构所替代。在这种家庭结构之下,一些新的问题和困惑随之而来。

  李婷婷的父母都是企业里退休职工,老两口每月的退休金不到4000元。公公婆婆的条件要好一点,老两口每月的退休金有5000元左右。李婷婷生孩子前后双方老人轮流来厦门照顾她,妈妈和婆婆的身体都不太好,觉得不舒服了就简单吃点药忍一忍。老人一方面不想增加孩子们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在看病回到老家不能报销,所以每次都等到从厦门“下班”回老家去看病。

  李婷婷现在最担心的就是4位老人的健康,他们一方父母在江西上饶,一方父母在重庆,每年国庆和春节交替回老家看望父母。虽然目前父母身体健康,但他们仍有自己的忧虑,一旦父母生病,对她和丈夫而言,那将是精神、身体、经济的三重考验。“毕竟隔着这么远,特别是今后他们老了,身体不佳,难道让一个老人陪着另一个老人上医院?”

  远隔大洋的思念

  李乐源原在一所小学教书,几年前退休在家。她有一个34岁的女儿,当年硕士毕业后先是留校任教,随后就到了美国学习、工作、结婚、定居、生子。

  3年前外孙刚出生时,李乐源的女儿想要妈妈飞到美国帮着照顾孩子。听说女儿的要求后,李乐源和老伴也没多想,很快飞到了美国去照顾外孙。人生地不熟的老两口不通英语,只得在女儿家开始了自己的第二人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育孙”事业里去。

  在美国待了半年,李乐源和老伴因为思念老家的亲友回了国。但坚持了不到半年,他们就又在女儿的要求下再次飞往大洋彼岸。

  几年过去,李乐源能和外孙说简单的英语,也慢慢适应了“无车如无腿”的美国生活。对于以后是否会在美国常住,李乐源自己也不清楚,但目前为止,她和老伴不得不接受这种空中飞人的养老生活。

  和李乐源相似,王福军夫妇的独子在加拿大成家立业,儿子一次次要求老两口过去定居,但是王福军就是不愿意移民。“那里人生地不熟,生活习惯不同,而在家里朋友亲戚很多,来往很热闹。”

  “现在只能有空时打打电话,发发视频,尤其在过年时,人家的孩子都回来了,我们的孩子只能在圣诞节才回来,春节大多不能回家。”说到这些,王福军心头总有点遗憾。儿子回不来,自己不愿过去,说到未来,王福军说,以后老了还是和老伴住进养老院,为儿子减少麻烦。

  父母的失落和子女的困境

  竞争的激烈,工作的压力,已经将这些“脆弱”的独生子女弄得没有片刻喘息,回到家庭中,他们还要“应付”老父老母。由于工作上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和投入家庭的精力也越来越少,父母“寒心”了,于是家庭矛盾随之出现。

  王萍今年53岁,二年前退休在家。有一个独生子,从小就是疼爱有加,现在已经成家立业,自立门户。退休后的王萍平时很空闲,总想着儿子能多回来几次,陪陪自己。但儿子有时半个月也回不来一次,电话也很少,王萍觉得很委屈,自己辛辛苦苦把他养大,翅膀硬了,单飞了,对父母很冷落,有了小家就把妈给忘了,王萍很伤心。

  像王萍这样心存有怨的父母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儿子是“娶了媳妇忘了娘”、女儿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抛到了九霄云外。

  可是,李宝民却为独生子女们打抱不平。他也是家中的独子,因这个问题也和父母有过意见相左的时候。他也知道父母只是希望自己能够常回家看看,只是想和自己说上几句暖心话。但是自己的公司正处于创业期间,很多事都没有头绪,什么事都得亲力亲为,实在抽不出身,经常是精疲力尽地回到家里,然后倒头便睡,不知不觉中,疏忽了和父母的沟通,冷落了父母,自己真的觉得过意不去,但是自己也是无可奈何呀!

  子女的情况可以理解,毕竟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不断打拼,就要作出很多的牺牲。父母的心情也是可以体谅的,哪个父母不想享受子女陪伴的天伦之乐?独生子女家庭,子女一直是父母生活的中心,父母为子女付出了全部的关怀,这是一笔无法衡量的感情债,在他们身上加了重重的一码。

  子女、父母、社会都要准备好

  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已逐渐进入养老期。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幸福地安度晚年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目标。此时,第一代独生子女刚刚迈过不惑之年,肩膀上开始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不能陪在父母身边成为常态。这样的现实使独生子女父母注定要经历漫长的“空巢”生活。而对于“双独”夫妻来说,双方父母养老面临更多挑战。

  独生子女衍生出的“四二一”家庭或“四二二”家庭,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八四二一”家庭,在赡养与抚养结构上呈现“倒三角”,形成“养老倒挂”现象,与多子女家庭养老相比,独生子女家庭将遭遇更大的养老困境。对于很多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孩子去异地读书然后留在异地工作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些身体还算硬朗的父母,就选择在老家开始退休养老生活,成为“空巢老人”。即使能跟随子女一起生活,不适应环境、白天独自在家等则会造成“精神留守”现象。

  据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主编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显示,因独生子女与父母分居,日常见面少,影响了亲子情感交流。在受访分居家庭中,子女与父母每天见面的比例不足30%。近50%的家庭每周或只有每月能见面。在经常或有时感到孤独的独生子女父母中,近40%不愿与子女讲出自己的心事或困难。家庭中老年人情感慰藉的通道不畅,也不可避免地增强了老年父母的孤独与无助,影响其生活质量。由此可见,不管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都有待提升。

  面对“独子养老”时代遇到的种种困境。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向。而独生子女父母要及时接受“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独生子女则应该从小培养孝敬父母的意识,勇于承担父母养老的责任。

  独生子女父母又该怎么面对自己的老去?独生子女父母要倡导“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理念,在年轻时就主动接受“终身健康教育”,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减少失能率、患病率、失智率,尽可能延长独立自理的健康老年期,减少对家庭和社会的照护需求。

  目前社会上有一种舆论认为“靠80后、90后养老靠不住”,这种舆论存在某些片面性。“养老包括经济赡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要独生子女承担父母养老的全部责任确实有很大难度,但并不等于他们不能承担部分的养老责任。”要加强对独生子女的“孝”文化教育,大力发扬“敬老好儿女”的榜样作用,让独生子女不同程度地对未来父母安度晚年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特别是能经常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慰藉,在父母病重、丧偶、卧床不起的情况下,来自子女的心灵关爱和身体力行的照料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