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不该“亲情绑架”:父母不是“免费保姆”
阅览: 日期:2020-07-17
流鹰
含饴弄孙,这句成语为老人们的晚年描绘了一幅幸福的图景。然而,现实生活中,老人们往往成为“免费保姆”的代名词。如今,为照看孙辈,许多老人的晚年生活被结结实实地“捆”住了。“老人带娃”已经成为中国普遍的家庭育儿现象。
为了让子女“负担小一点”、让“孙儿一代”成长得更好,很多老人全身心付出甚至放弃正常生活,日复一日埋头带孩子,这件似乎“天经地义”的事成了他们晚年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人,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二孩时代”的到来,让老人距离“松绑”的日子更加遥遥无期了,而长时间处于“责任重、风险高”的带娃压力下,老人也愈发显得力不从心。一些老人为此感慨:腰酸背痛,还落了一身埋怨。
老人也有自己的生活,请别“亲情绑架”
“给儿女做了半辈子父母,临到老了却要给他们当“孙子”。这是许多老年人真实的生活写照。
在儿女的要求下,他们没有自己的生活,完全以儿女为中心。儿女们理直气壮地索取,一旦父母无法满足其愿望,就各种抱怨、怒怼,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前不久,家住金尚路的陈玉就因为拒绝带孙子,被儿媳撂了狠话“你不带孙子,以后你们老了,是不是我们也可以不用管?”
事实上早在孩子出生前,陈玉就明确表达过,将来不能帮忙带孩子。一方面是考虑到自己还有生意要做,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的生活要过。如果亲自带孩子,就意味着自己的生活全部被耽误了。要带,也是在空闲的时候,帮着搭把手。于是,陈玉给出了两个解决方案:一、儿媳辞职自己带,反正家里也有条件。二、长期请保姆,所有费用陈玉出。可儿媳却执意让婆婆亲自带。为此,从孩子出生到现在近三年,不仅婆媳关系降至冰点,母子关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去年年底,陈玉报了个旅游团,儿媳觉得婆婆只顾着玩而不管孙子,怒气冲冲地上门问罪。为此,陈玉非常伤心。她觉得一辈子奔波操劳、生儿养儿已是耗尽精力。如今终于可以颐养天年,却还要因为带孙子的事情,被子女如此怨怼!难道老人没有权利追求自己的生活吗?
对此,网友们表示:陈玉的想法没毛病。没有哪条法律规定老人必须带孙况且陈玉不是没帮忙,只是没按照儿媳要求的方式帮。说到底是儿媳太贪了,把婆婆的付出视为理所应当,理直气壮地要求和索取。自己的孩子自己不愿带,还埋怨老人不帮忙,这分明就是赤裸裸的亲情绑架。
父母不是免费保姆,别让他们看你脸色
很多人都说,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很明显这句话是错的,因为人人都会犯错,父母也不例外。同理,天下也没有永远要求父母付出的子女,子女也不要理直气壮地“啃老”。
两代人相处,需要是相互理解和体谅,这样一家人才会和谐。前段时间,听一位以前总抱怨婆婆的宝妈说:“父母不是免费保姆,别让他们看你脸色。”
原来,她婆婆帮她带娃,她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从没给过婆婆好脸色。但婆婆为了家庭和睦一直忍着,依旧尽心尽力把孙子带到上幼儿园。
前段时间,她婆婆突然走了,要回老家,她才发现这些年婆婆付出很多,自己对她却像对保姆一样。看到婆婆孤单离去的背影她心里很愧疚,可想补救晚了,因为婆婆说“我没用了,再也不来了”。
其实,现在不管是儿媳还是子女,大都觉得老人帮忙带娃时天经地义的事。如果老人拒绝带娃,他们就会心里有气,还会说出不给父母养老的话。如果父母愿意带娃,他们也没有多少感恩,反而觉得父母出钱出力都是应该的。但其实,父母对子女尽了抚养义务,其余付出都是“帮衬”,没有“应该”一说。
父母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他们有权利作出自己的选择,并得到子女的尊重。而不是靠亲情绑架逼他们就范。
什么“亲孙子都不带,有你这样的奶奶吗?”“买房都不给我们出一分钱,是亲妈吗?”“现在不帮忙,老了我们也不养你”……当被绑架的父母们,迫不得已地放弃自己安逸的晚年生活去满足子女的需要时,没人知道他们要咽下多少的委屈,承受多大的压力。
老家在三明的李芳子,退休后在老家过得充实自在。四年前,应远在厦门的女儿要求,前去帮忙带娃。好不容易带大了大宝,李芳子刚想喘口气,没想到女儿紧接着添了二宝,她不得不再次承担起帮女儿带娃的责任。平日里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做家务,还要因育儿观念不同承受女儿女婿的埋怨,加上对异地生活的难以适应。几个月的时间里,李芳子暴瘦十多斤,去医院一查,患上了中度抑郁症。家住翔安的孙玉承,也常被在厦门岛内居住的儿子儿媳明里暗里地嫌弃没本事,什么忙也帮不上。就连唯一的孙子也不让老人见,说是周末辅导班一节课一二百块,如果请假去看爷爷,钱就白搭上了。为了能经常见到孙子,孙玉承不顾年迈体弱,跑到岛内来打工。他认为只要多赚些钱,贴补一下儿子,就能经常见到孙子。最后,老人累得当场晕倒,再也没有醒过来。
“父母=免费保姆”成为“潜规则”
要自由时嚷嚷着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坚决不和父母同住。一旦需要帮忙就立马露出了孩子嘴脸-----你是我的父母,就有义务免费帮我。有人说,现在出现一种新不孝:年轻人,只生不养,养娃带娃的重担全落到老人肩上。
其实“,新不孝”又岂止体现在老人带娃上?它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要给买房、买车、带娃、做家务,甚至还要负责全家人的生活费。劳心劳力不说,还要看儿女的脸色过日子。拿买房来说吧。不能帮忙买的,被嫌弃穷;帮忙付了首付的,被嫌弃连个全款都付不了;付了全款的,又被嫌弃只能买那么小的房子。
这样的儿女习惯索取,贪婪成性。犹如血蛭一般,恨不得吸干父母的最后一滴血!
还记得在网上吐槽婆婆乱花钱的那位儿媳吗?说婆婆花钱如流水,动不动就买万把块的名牌服饰,喝几千元一斤的茶。为此,还想让老公去劝诫婆婆,不要“乱”花钱。按说婆婆花自己的钱,应该碍不着儿媳什么事,可儿媳却认为婆婆生活上完全可以节约一些,把钱花在投资固定资产和孙女的教育上。公公再多赚一些,这样不仅减轻了老公的压力,将来孩子的留学费用也有了。简言之,儿媳的如意算盘是这样打的:公婆最好只赚不花,把钱全用在替她养孩子和投资固定资产上,将来两位老人眼睛一闭,家产全都是她的了。
为此,儿媳回应:一般老人不都这样吗?我婆婆是少数!瞧,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多么理直气壮的回应!
“免费保姆”更求子女理解
“儿子儿媳在工作,辛辛苦苦挣钱养家糊口,自己不帮他们带孩子,谁帮呢?”家住厦门枋湖路的陈忆香,说起给儿子带孩子的事情,也是一脸无奈,儿子儿媳都在一家外资企业里上班,孙子就由自己和老伴照顾,两位老人每天都要围着7岁的孙子转,从早上起床洗漱到上下学的接送,再到每天的一日三餐,都是两个老人操劳。
“现在的孩子娇贵得很,淘气,爱顶嘴,有时感觉照顾他比我年轻时在乡下干农活还累。”说起带孩子,出身农村的陈忆香和老伴都不觉得轻松。不过,对于陈忆香表示,帮儿子照顾孩子是责任所在,自己不会计较得失的,早几年儿子儿媳经济条件不好的时候,还是自己帮付托儿费和入园费的。陈忆香说起给儿子儿媳带孩的事,也是挺有感触:“带孙子难,不比自己的孩子,带好没事,万一有什么事就怕儿子儿媳责怪。”
73岁的李景荣老人和老伴同样帮两个儿子照顾孩子。“一个孙子一个孙女,两个孩子都很可爱,很讨人喜欢,照顾起来还不算很累。”李景荣是退休教师,每月有稳定的退休金,和老伴俩人的身体也还算硬朗,所以照顾孩子暂时不是一个“苦差事”。不过,他也有他的烦恼。“在教育孩子上,我们经常会和两个儿子发生分歧,我主张对孩子严格一点,而他们则说要让孩子自由成长,在这一点上,大家经常互不相让。”
现今,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子女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老人帮子女照顾孩子已成为非常普遍的事情,不少老人还经常自掏腰包为孩子购买各种玩具或学习用品。由于生活阅历和教育观念的不同,老人们和子女也经常会发生一些分歧,相对于物质上的回报,老人们最希望的是能得到子女们对他们付出的理解。
别让“二孩时代”的老人不堪重负
“二孩时代”的来临,对整个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类似老人带娃的问题,这些年愈发频繁的在舆论场被提及和讨论。去年就有调查显示,老年抑郁症患者正在逐年增加,而其中约三至四成都是因带娃引发的。老人带娃的压力并非个案,而已经成了一种需要被正视的普遍现象。
老人退休之后帮儿女带孩子,是中国家庭内部分工延续已久的一种传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都被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不仅年轻父母会想着“生了娃有父母带”,多数老人也会自觉把带儿孙视为自己的分内事,甚至以此作为“催生”的理由——老了就没法给你们带娃了,生孩子要趁早。
大多数的中国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哪怕自己的身体状况不那么好,或者牺牲晚年生活的自由,帮子女带孩子也往往能忍则忍。
但近年来,这种“传统”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使得育儿观念的代际隔阂日益突显,隔代抚养很容易引发老人与子女间的矛盾和冲突。老人更像是免费的全职保姆,而不像过去那般,对带娃有着高度的主导权。
年轻父母的眼睛总是“往下看”,对自己孩子的成长极为关注,认为父母“应该”帮自己分担养育下一代的责任,却忽视了对父母的身体和心理的关心和照顾。
从老年人心理学的角度讲,让他们带孩子确实有好处,有事干、排解寂寞,同时让自己积累的人生经验发挥作用,体现自身价值。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下降,能力也有所欠缺,心理上也会有所变化,有的老人变得更固执、敏感,加上与年轻一代受教育的差异,带孩子的观念和方法都不一样,特别容易造成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对立。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隔代教养都无法替代亲子教育,必须身体力行。一个和睦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这需要每个人彼此充分地尊重和沟通。年轻家长应摆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老人可以适当地根据自己的能力给予协助,但必须清楚,父母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亲情“啃老”合情但不合理
替子女带孩子,并不是老人的一种义务和责任。老人为子女带孩子合情但并不合理。于情,老人为子女的成长已付出了许多的辛劳,该是子女回馈老人的时候;于理,老人辛苦了大半辈子,到了年老体弱,是该安度晚年的时候了;于法,子女有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但是父母却没有免费帮助自己带孩子的法定责任。尽管这种涉及亲情关系、家庭伦理的事情,不能简单地以法律条文去规范,但父母如果拒绝帮助子女带孩子,并不违反国家法律。
“宽容与谅解是家庭和谐的保鲜剂。”相对于年轻人来说,老人处于一种相对的弱势地位,因此年轻人要体谅老人的付出,在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困难和损失。此外,老人也应设身处地地多站在年轻人的位置上做考虑,为儿女事业的成就、孙子孙女的成长以及家庭的和谐考虑。
其实,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为老人减压的建议,诸如年轻人应该主动承担更多的养育责任等。但是,就现实而言,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在社会上重新确立养育下一代的分工规则,仅靠家庭内部的自我调节,是远远不够的。
很多老人的子女,都是双职工家庭中的城市新市民,考虑到房价、教育、医疗成本,这些家庭在孩子的抚育上如果缺乏父母的“资助”——要么一方全职在家带孩子,要么请保姆,对不少家庭来说都具有压力。在这样的现实之下,父母帮带孩子,就成了家庭内部消化分担抚养成本的优先选择。因此,如果抚养后代的成本不能引入外部的分担机制,这种基于家庭内部秩序的养育分工,必然会持续下去。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呼吁公共部门完善相关配套服务的声音也越来越多,这种呼吁,实质上就是要让国家和社会承担更多的生育成本。目前,我们的公共服务与资源供给还相对不足,普惠式的幼教、幼托所十分缺乏。如果这些福利可以得到普及,老人们自然不用再承担如此巨大的压力。
老人们承担“责任重、风险高”的带娃压力,本质是生育成本过高导致的结果,有一定的必然性。它与不少家庭不敢生二孩,其实是同一问题的一体两面。加快优化生育成本的社会分担机制,解除更多家庭在养育孩子上的后顾之忧,才是“解放”老人,缓解社会生育焦虑的要诀。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