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老人:晚年生活如何安放
阅览: 日期:2020-07-20
流鹰
所谓失能老人,是指那些因为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部分或全部自理能力,一切都要依赖他人照料的老人,他们对基础医疗和护理有着不同程度的需求。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生活状况逐渐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和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失能老人长期生活在恐惧、抑郁、悲观、孤独、失望、沮丧之中,不愿意和别人甚至亲生子女交流沟通。而有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家庭,也常常因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家庭成员陷入疲惫、烦躁、压抑状态,特别是他们不懂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无法缓解老人的病痛,自身的精力与体力逐渐消失殆尽,生活也陷入了“看不到头”的困境。如何能够减轻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家庭的照料负担,让老年人有尊严生活的同时,让亲人们能够从容地面对各自的生活,是一个严峻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
见大风刮得紧,刘永香把闪着细缝的窗户关严实了,使劲儿把卧床的老伴往床边拉了拉,让冬日的暖阳能在老伴身上多停留会儿。
2006年、2013年,老伴先后两次中风,从半失能到失能,除呼吸和咽食外,几乎一切都要依赖别人。刘永香的生活也从此改变,她不得不时时刻刻照顾着这个老“小孩”。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虽然老伴刘永香承担了绝大多数的护理工作,但也有头疼脑热的时候,这个时候几个子女就轮流照看。
“20多年没出过一次远门,一年也就有事去几趟兄弟姐妹家,都快跟这个社会隔绝了。”今年已经72岁的刘永香说,照顾老伴身体累她没有怨言,但是年轻时就想去苏州、杭州看看的愿望,估计这一辈子都不能实现了,有时想想也觉得挺委屈的。
与刘永香一样照顾失能老人的许燕,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崩溃。
“要想请一个合适的能长期照顾卧床老人的护工太难了。”照顾脑溢血后失能卧床母亲的三年里,几个兄弟虽然都愿意出钱,但亲自出力照顾,全压在许燕一个人身上,她经历了失眠、崩溃、抑郁,不知道流过多少眼泪。
“母亲生病后,脾气变得很暴躁,每次给她洗澡的时候我都特别崩溃,洗一次就累个半死……”许燕说,三年里,她全身心地照顾母亲,但是她自己身心俱疲,快把自己折磨疯了。她一直很担心,哪天她要是倒下了,那么谁来照料老人?
像刘永香丈夫、许燕母亲这样失能和部分失能的居家老人,他们普遍面临照料、护理、就医等诸多难题。而目前虽然养老服务体系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部分组成,但对失能老人来说,养老的第一选择大都还是在家里和亲人们一起生活。“母亲自从患上脑萎缩,脾气也开始变得古怪,经常无缘无故吵闹发火,输液拔针头,吸氧拔管子,乱敲东西,把伸手能抓到的东西全都撕碎、砸烂。3年里换了7个护工。后来我感觉自己快熬到精神崩溃了!”`
久病床前难有孝子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但这句话在市民李志华的身上了。
李志华跟老伴育有3个孩子,两儿一女,每个孩子出生,李志华都非常高兴,虽然那个年代不富裕,但李志华和老伴都尽一切所能给孩子们好的生活。
一晃孩子们陆续到了适婚的年龄,给老大娶媳妇花了23万,老闺女出嫁陪送了10万,考上大学的老二在城市工作买房子,李志华去银行贷款,又找亲戚帮忙凑30万。
李志华和老伴拼命工作还债,老伴每天早上5点起床,推着小车去早市卖粗粮早点,他白天上班,晚上跟老伴跑夜市卖炸丸子,欠下25万的债,用了7年时间还完了。
本以为完成了做父母的使命,可以安享晚年了,李志华的老伴却因这些年太劳累,累成了严重的腰脱,窝在床上下不来地,后来又得了急性脑梗,61岁那年过世了。
剩下李志华一个人真的很孤单,每天跑去老年健身中心,有时候还会去公园锻炼,谁料,有一天,骑自车摔了一跤,左腿摔骨折,卧床半年多。大儿媳和小女儿照顾的,虽然最后能下床,但还得拄拐杖,岁数大了恢复不到从前了。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年后,李志华得了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卧床不起。
三个孩子分配的倒是挺好,老大和老小住的离得很近,就由他们轮流照顾,老二每个月给1500块钱,不到半年,孩子们开始扯皮。老大和媳妇抱怨太累,不如雇个保姆,姑娘说自己还要照顾公婆,而且自己是嫁出去的人,不应该管娘家的事,老二说自己工作很忙,还要养家糊口,拿1500块钱很不错了。
协商不成,三个孩子吵了起来,最后一致决定雇保姆,闺女一分钱不想拿,即使拿的话也只能少拿,老二说既然雇保姆,自己不可能拿那么多,老大非要平摊,因为这事拖了好几个月。后来没办法,李志华把自己每个月两千多元的退休工资拿了出来,让他们在添点,一人拿了500块钱,雇了一个保姆,照顾不到两个月,保姆嫌太累给的工资太少,辞职不干了。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老大和闺女轮流照顾,天天给李志华脸色看,明知道他岁数大,不能吃太硬的食物,大儿媳偏偏做一些年轻人能吃的,闺女每次给李志华洗衣服都是嫌弃,嘴边一直嘟嘟囔囔的。
李志华恨不能一下子死掉,他说这种日子过得太遭罪,也许老天看他可怜,邻居大哥有一位妹妹,是个农村老太太,一辈子没有孩子,老头去世之后就一人过,岁数大了干不动农活,没啥经济收入,就这样介绍给了李志华。他跟孩子们说,每个月必须给他1500块钱,三个平摊还是怎么协商他不管,如果不给就去法院起诉,兄妹三人才无话可说给钱了。
现在有很多子女,天天教育孩子百善孝为先,轮到自己尽孝心之时,那句话抛到了九霄云外,忘记了父母为自己的付出。
只希望我们能记住这样一句话:“你养我小,我养你老”。
近半养老机构不收失能老人
在厦门一家护理院二楼,笔者看到许多老人鼻子里都插着输氧管或鼻饲管。靠墙病床患有帕金森病的刘文斌爷爷,正在依靠鼻饲管进食,一只手在不停地震颤,面部肌肉僵直。
“要找一家同意接收失能老人、普通工薪阶层又能承受的养老院真是不容易!”刘文斌的女儿刘倩说,“我父亲住在泉州,我跑了10多家养老院,有民营的也有公办的,但知道我父亲生活不能自理以后,绝大多数都不收。少数同意收、能提供专业护理的养老院,每个月费用七八千块钱,一般家庭承担不起。”
刘倩说,通过多方打听,最终将父亲送到现在这家护理院。在刘文斌的病房里共住着5位老人,每人每月交3500元,其中包括护工费、房费、诊疗费等。每个房间都有一个24小时陪护的护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治医师,照顾得很周到。“虽然父亲异地治疗的费用不能及时报销很不方便,但是能找到合适的养老机构,我们已经很知足了。”
来到该院的很多老人都患有脑萎缩、帕金森病,有些还有精神问题和暴力倾向,家属找了很多养老机构都吃了闭门羹,最后来到这里。
全职保姆难找,护理费用高
老人的照料问题成了许多家庭,尤其是失能、失智老人家庭无法避免的问题。
在上班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很多人会想到请保姆。虽然不少家政公司有护理服务项目,可他们了解到看管和护理的是一名上了岁数的“失能老人”,吃饭、喝水、上厕所等均需要帮忙时,对方立刻给出了“不愿接受”的态度。
“失能老人”由于没有自理能力,所有事全要由保姆去做,劳动强度比普通保姆大得多,所以基本上不会有人愿意做,就算有人愿意,价格也不菲,除了管吃、管睡之外,月工资最少也得4000元以上。
夏芬的母亲瘫痪在床已有大半年了,谈起母亲的照料问题,她也是一肚子苦水:“家里24小时都离不开人,我也曾在本地网上发过不少寻求照顾‘失能老人’的帖子,但根本没人应征,好不容易请了两个钟点工轮流照顾,可两个月不到,都辞职了,而愿意接受全瘫老人,环境又好的养老院价格最少也得6000元一个月,我每个月的收入5000元不到,这样下去,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
现今,保姆难找、护理费用高等问题是摆在“失能老人”家庭面前的一道难题,收入和照料费用的失衡也使家庭成员感到无奈,夏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医疗保障制度能够考虑为“失能老人”特辟规定,也希望能够设立专门为“失能老人”和“失智老人”设置相关机构,让他们能够切实在晚年的病痛中寻求一丝慰藉。
尴尬 专业护工少养老院坦言压力大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一些接收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中,失能老人的缴费要比非失能老人的费用多出一半。其中的原因,一是因为相关设备设施及人力投入更多;二是养老机构需承担的风险更大。因为老人年事已高,再加上行动不便甚至不能行走,很容易发生意外,一旦老人有个三长两短,容易引来老人家属和养老院之间的纷争。失能老人家属如果要求赔偿,养老机构一年甚至是几年的收入都有可能赔进去。此外,养老院的信誉度也会受到影响。
相比接收自理老人,养老机构接收失能老人的成本投入比较大。以护理全失能老人为例,养老院需要付出的成本包括护工费、床位费、水电费、房租等,利润微薄。另外,即便养老机构愿意接收失能老人,招聘护工也是一大难题。作为一名护理人员,不仅要懂得生活护理方面的技能,还要有医疗康复方面的知识,而且照顾失能老人需要护工们投入更多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因为少不了为老人端屎端尿、擦身洗背。为了避免失能老人生褥疮,护工们还要每隔两个小时为失能老人翻一次身。这些活劳动强度大且又脏又累,护工们往往难以完全胜任。
公办福利院具有养老功能,由于有政府政策支持,看似稳定经营的背后,也是难言轻松,可谓是“负压前行”。公办福利院由于是国有单位,受到编制所限,同样出现人员紧张情况。其除了供养三无老人,还提供社会养老床位,随着失能老人增加,护理压力同样不小。
破题 多方合力助失能老人安度晚年
如何让失能老人安度晚年?在采访中,多名业内人士均提到“医养结合”。因为除了普通护理、照料外,失能老人更需要的是专业性、针对性强的医疗护理,这也是如今很多养老院特别是民办养老院不愿接收失能老人的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单靠养老机构自身力量很难实现,它需要医疗、保险、民政等多部门合作。
除了医疗技术及知识的介入,对于市民来说,更希望有相关配套政策出台,包括依托老年护理机构这个载体,将失能、半失能等需要长期护理的所有参保老年人的医疗护理费,纳入护理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减轻老人的经济负担和家庭负担。
作为养老机构,为了让失能老人更好地安享晚年,应该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对愿意从事该项工作并具备一定条件的下岗职工,加大专业培训力度,解决护理员紧缺问题。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更多力量参与到关爱老人和失能者的队伍里来。而作为子女,应多给老人一些精神方面的慰藉,时常来陪老人说说话,耐心倾听老人的唠叨,让他们安心地在养老院度过晚年时光。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针对居家养老的失能老人,其家庭可有偿享受“喘息服务”。这也是失能老人家庭照顾新模式——对照顾卧病在床失能老人一年以上的家属,提供“喘息服务”,即临时性替代照护,对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家庭每年提供5天至28天的“喘息服务”,让长期处于照护压力而产生身心疲惫或精神压抑状态的家属得到“喘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