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儿女相亲,父母的无奈与尴尬
阅览: 日期:2020-09-10
●流 鹰
2020年7月初的一周末,位于厦门市中山公园一角,围着一大群老人,他们在系满单身男女信息资料的长绳前来往逡巡,交头接耳,为自己的儿女寻找适合的对象。
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忙着工作,忙着学习,没有时间找对象,晚婚现象日趋严重,这使得他们的父母到了退休年龄仍无法安享晚年。
当“男大不婚、女大不嫁”的现象在现代都市中越来越普遍,“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更多地成为时下许多大龄未婚男女的心病,大龄青年没有时间、没耐心、没心情参与传统的相亲会时……一幕幕由父母“越俎代庖”的“代儿女相亲”场景便上演了。
父母代儿女相亲究竟是利还是弊?
父母说:代儿女相亲是出于无奈
“我女儿1986年生的,34岁了,她不着急找对象,可我们做父母的着急呀。”在中山公园相亲角,笔者与前来为女儿相亲的黄丽敏进行了交流。黄丽敏的女儿,厦门大学研究生毕业,目前在厦门一机关上班,工资待遇不错,“她从小就没让我们操过心,除了结婚这事。”黄丽敏对女儿非常满意,不仅听话、学习好,工作的事也没让父母操心,但她就是不找对象,说身边很多朋友也单身,她慢慢找。“34岁了还慢慢找,老姑娘了谁还要啊。”黄丽敏在相亲角给女儿挂出的资料卡上,没写女儿的年龄,就怕别人嫌弃她年龄大,当天有好几家父母看上了女儿,但一问年龄就都走开了,“实在是没办法了。”面对这样的状况,黄丽敏十分着急。
不仅是女方父母着急,男方父母也显得很迫切。“别人家的儿子都生二孩了,我儿子连个对象都没有,别人都笑话我们家了。”家住前埔的市民李永明和妻子已连续三年在相亲角蹲守,就想尽快给儿子找到合适的对象,好让他们早日抱上孙子。李永明的儿子今年35岁,从事IT行业,是工程师,收入高,憨厚老实,身高长相也不错,就是不爱跟人打交道,放假几天总是宅在家里,整天对着电脑。为了他的婚事,父母都急死了,他却不紧不慢,“就想找个比他小几岁的,有正当职业的就行。”
不管是在公园相亲角代儿女相亲的父母,还是替儿女前来求助公益红娘帮介绍对象的父母,他们在心中对未来儿媳、女婿的标准都很明确,如果是男方,则要求买有房子;如果是女方,则要求年龄不超过30岁,这几乎成为父母代儿女找对象必须的条件。
父母出马:长相、学历、事业都不能少
虽然天气炎热,今年的“相亲会”现场依然人头攒动。今年58岁的吴玉芬,在当天的相亲会现场是个活跃分子,她逢人便主动搭话,展示女儿的个人资料——明星照、大学本科文凭等等。据老人介绍,女儿刘芳今年正好30岁,至今未婚,连个正式的男朋友都没有。看着女儿的年龄一年比一年大,吴玉芬十分着急,情急之下经常主动出击帮女儿寻觅意中人。她告诉笔者,在此之前她已经代女儿相过两次亲了,现在见谁都很放得开。谈及对未来女婿的要求,吴玉芬回答十分直接:“学历、长相、事业,最好一个都不少!”
父母代子相亲,一方面是儿女们文凭、收入的比拼,另一方面也是家长们经济实力的比拼。在相亲会现场,就有许多家长为帮儿女“抢”到满意的对象而大拼经济实力。很多家长都表示,只要儿女双方能谈得来,他们愿意不惜血本支持他们结婚。当天代儿子参加相亲会的赵素贞就因和另一位家长为争一个条件好的女孩而耗在了一起。当着女方父亲和竞争对手的面,赵素贞不仅大谈特谈儿子的种种优点,还直截了当地承诺:自己和老伴都有退休工资,如果两个孩子能成,不仅日后在生活上他们不多花年轻人一分钱,而且还愿意出首付给两个孩子买婚房,以后还帮小两口带小孩儿。
据相亲会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相亲会上只要是家长代儿女相亲,“第一当事人”就很少有到场的。因此,家长们的交流非常直白务实。收入多少、婚房地点和面积、家庭经济条件、大致工作单位等现实条件成了家长们关注的重点。从工作上来说,男孩中公务员较吃香,女孩中教师较紧俏。同时,男方家长更看重女方的长相,而女方家长则更看重男方的品行。
父母把关,为防儿女恋爱被骗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参加“代子相亲”活动的征婚者中,在填写相亲交友信息中,标明有车有房的不少。许多父母在帮儿女前来相亲时,都表示要为儿女好好把关,以防被对方骗取钱财。
在相亲现场,有位老人拿着笔不停地记录征婚者的资料,经过了解,这位颜姓老人是厦门本市人,家里有住房,有车子。他女儿今年已经28岁,但目前还没有谈恋爱,心急的老颜得知在公园举办“代子相亲”活动,于是赶紧前往参加。老颜谈起自己的女儿,称她比较单纯,总担心她上当受骗。“虽然我身边的人没碰到过被骗的,但是在报纸、网上经常看到女孩子被骗财骗色的新闻,心里确实很担心。”老颜说,他来现场代女儿相亲,先了解清楚对方家庭情况,这样先把把关,女儿就不会被欺骗。
抱着与老颜相同想法的老人也不在少数。在众多帮儿女相亲的父母中,李维新家庭条件非常好。家里有车子,还有几套房子,在生活上算是无忧无虑的,但他儿子今年已经36岁,却还没有结婚,这就成为了他的一块心病。
李维新说,儿子在十年前谈过恋爱,当时还在读研究生,但女方却要求结婚,李维新的儿子觉得应该等他读完书结婚比较合适,女方却不同意,一定要马上跟小李结婚。李维新说:“当时两人谈恋爱也没多久,双方了解得也不够深入,女方就匆匆忙忙要求结婚,这样有点让人难以接受啊,都不知道对方是出于什么目的。”
后来,因为李维新的儿子坚持不结婚,双方就分手了。从那以后,儿子就没有再谈恋爱了。李维新认为,不管是家里条件如何,双方都应该相互了解之后结婚比较合适,现在这个时代,“以相亲来骗取对方钱财的人确实存在,不得不严防啊”。
老人相媳妇也相亲家
“我不仅来相媳妇,还要相父母。”蒋安芝介绍,她含辛茹苦带大儿子,倾注了全部的爱,所以儿子对她也是极其孝顺。现在儿子到了适婚年龄,她开始张罗找个好亲家。她说:“结婚之后,儿子媳妇就要兼顾到两个家庭,过年过节到女方家,势必冷落我一个人,如果每次过节都在男方家,女方父母又会显得凄凉,总之偏袒了哪一方,都会出现两个家庭相互‘吃醋’。”蒋安芝说,如果父母双方可以先成为朋友,大家志趣相投,有共同爱好和话题,情况就不同了,娶个好媳妇就能多两个好朋友,过年过节可以像大家庭一样,全部聚集在一起,礼尚往来,朋友之间就不会斤斤计较太多事,解决了儿女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家庭稳定。所以蒋安芝认为,“代儿女相亲”活动如此吸引她,就是能够让她找媳妇的同时又找到亲家朋友,也丰富晚年生活。
不少来帮儿女相亲的父母认为,双方父母满意后,儿女能再“对上眼”,不仅有利于婚姻结构的稳定,还有利于两个家庭的和谐共处。有些父母说白了就是看看对方家长是不是“顺眼”,现在许多婚姻出现不和谐因素,其中来自于双方家长“不对眼的”也很多,如果双方家长在儿女婚后生活中很多问题上能够达成一致,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烦恼。
儿女说:眼光不同父母白操心
为了逃避父母逼去相亲,原本没有出游计划、只想在家好好睡几天的梁端,最后选择去旅行。可刚回到家,行李箱还没放好,父母就马上跟她说相亲的事,“真是躲都躲不过。”梁端很无奈。
梁端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今年29岁,眼看就要跨过30岁的门槛,父母一直对她找对象的事非常操心,到处托人打听有没有合适她的对象。亲戚、工友问了一圈,连一起跳广场舞的阿姨们也没放过,母亲还经常到小区的广场凑热闹,听闻其他老人在为儿女找对象就凑上去介绍她的情况,也安排她去相亲过几次,但父母的眼光与梁端有着天壤之别。“他们就看中对方是否工作稳定、是否有房有车、父母是否双职工有退休金……完全不考虑我想要什么。”梁端说,自己研究生毕业时已经26岁,工作后一直很忙碌,今年刚缓过劲来想好好找对象,父母却连喘息的机会都不给她,逼着她到处去相亲,她都出现抵触情绪了。
其实许多单身男女,他们认为,大龄未婚其实在现在来说也算正常现象,现在大部分人大学毕业、工作稳定后,已经是二十七八岁的年纪,这时才开始用心找对象,三十岁(或以上)结婚也算正常,但父母就觉得不正常了。市民雷海涛说,大部分的单身男女都渴望找到心仪的另一半,但找对象是需要花时间的。父母过于着急,是他们没有认清孩子成长的规律,反而觉得是儿女不正常、不找对象。加上父母在择偶观念上与儿女有很大不同,他们为儿女找对象奔忙,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代儿女相亲,千万别让爱情闪了腰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原本是正常的人生现象。然而,近几年,随着中国城市人口婚恋年龄的不断向上攀升,城市年轻人婚恋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年轻人婚恋问题竟然成了需要大人参与和操心的事情,这确实是一件令人悲怆且尴尬的事情。
首先,“皇帝不急太监急”,部分青年人乐于当“宅男宅女”,乐于“独身”,或由于工作原因没机会交往,一直过着“单身生活”,这无疑更加剧了父辈们的恐慌,一部分为人父母者已开始不满足于“幕后把关者”的角色,而是迫不及待地走向“前台”,于是乎出现“父母代相亲”现象——虽然,在这个剩男剩女的年代里,作为习惯为儿女操心的“中国式父母”代为儿女相亲,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剃刀担子一头热”的事实会让父母的努力化为乌有。
其次,代沟会让父母的选择出现偏差。父母作为婚姻的过来人,他们往往把出身、家庭经济状况和人品作为重要条件;年轻人则通常会把“眼缘”——感觉放在首要位置。而“眼缘”纯粹是个主观性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使是两个沟通无障碍的人也难以说清楚,何况又是存在代沟的两代人,其结果的不确定性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最后,认识上的偏差让父母与儿女的选择相悖。像看待“父母代相亲”这件事上,父母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是爱的一种表现;而儿女却说自己的婚事还让父母越俎代庖“实在太丢人了”,由此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把事情搞砸。
基于上述三个原因,“父母代相亲”往往做无用功者居多。父母们积极上阵,帮儿女参考人生伴侣,把这原本属于“后续检验”的父母关提前了。有人认为这既节约时间又提高了安全保障,还不用担心恋爱带来的家庭阻力,但更多的人对这种由父母包办的集体相亲能否“相”来真正美满的婚姻生疑。
尽管“代儿女相亲”不仅为大龄未婚青年提供了一种“找”对象的机会,还有利于减少以后婆媳、翁婿之间的矛盾,避免孩子在婚恋道路上少走弯路。但毕竟相亲是一项相互性非常强的活动,每个人以语言、表情、穿着、形体等不同的方式传递着自身所特有的气质,如果当事人双方没有当面交流,这种传递无从实现。
更何况两代人观念、择偶标准已然不同:对父母来说,家庭出身、工作单位、经济收入等“条件”是硬指标,认为感情可以培养;对儿女来说,更注重看一眼就能被“电”到的感觉,认为婚姻并不是全部,自己应该有更宽广的生活空间。
虽然父母帮儿女相亲是在过分爱护中长大的独生儿女一代走入社会后的必然现象,是解决大龄青年婚姻的一种全新尝试,但不应是主流。婚姻大事,父母最好还是要儿女自己来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