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套路深:老人需防“温情”骗局
阅览: 日期:2020-02-20
●流 鹰
近年来,网络、电视、广播、街头广告栏……保健品的广告宣传无处不在,其中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的现象十分普遍,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案例也是屡见不鲜。可即便如此,仍有许多老年人,坚信自己购买的那款保健品“不骗人”,也坚信“吃高价保健品能换来健康”。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老年人沉迷其中?那些打着“国家某某健康工程”旗号的活动是真的吗?笔者近日进行了调查。
图安慰听健康讲座
一个高档酒店内的封闭会场、一位西装革履的“专家”、几名对老年人嘘寒问暖的年轻人,加上国内“某某权威协会”的冠名主办,这样的健康讲座对独居老人林玉清来说并不陌生。三年前,林玉清便迷上去各大会场听健康讲座,购买保健品。在她看来,这既是娱乐活动,还能买来健康。
67岁的林玉清原是一家国营企业的退休干部。三年前,在单位组织的退休职工体检中,她被查出患有慢性胆囊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小区跳广场舞时被人介绍去一家四星级酒店听健康讲座。那一次,她因为听讲座获赠了一袋纸巾和一瓶酱油。
“我记得那次是一个70多岁的老中医讲的,讲了几场后就开始推荐包治百病的神药,去听的人最年轻的不到50来岁。”回忆起第一次接触健康讲座的情景,林玉清记忆犹新。她告诉笔者,在查出生病后,健康讲座曾像“救命稻草”一样安慰了她的心灵。
林玉清的儿子儿媳平时工作繁忙,唯一的孙女在寄宿学校读书,自从老伴去世后,陪伴她的只有悄悄流逝的岁月。“不想死,就用钱买寿命,想多活两年等孙女长大。”1月5日,林玉清向笔者展示了她在健康讲座上购买的部分保健品。根据记录,仅在2019年她参加的健康讲座就有60余场,购买的保健品有9种,花费约4万元。
参加保健品健康讲座的老年人中,有不少人都有着“拿钱买命”的想法,正是因为这种心理,才给了一些商家有利可图的契机。
信“权威”不辨真假
“我知道电视上曝光过保健品,现在我都是有选择性地买,我觉得有些保健品确实不错。”尽管陈鑫的行为遭到老伴的反对,但在他的心中,吃一些保健品总比生病了去住院好。
陈鑫五年前开始接触到保健品的,他已深谙保健品销售的套路。“一些讲座会利用国家政策来销售保健品,也有些公司办讲座是以某某协会的名义来举办。”陈鑫说,一些保健品销售公司为吸引更多老年人,会利用“老年协会”、“健康联盟”等看似权威的机构来主办讲座,而一般来参加讲座的老年人没有能力去核实真假。
在他的床头柜上,摆放着几盒“老来寿牌辅酶Q10多维软胶囊”,这是他从健康讲座上购买的保健品,这些保健品平均每盒价值1000元。退休前,陈鑫是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对于药品成分有研究的他,依然相信这款保健品能治好他多年的哮喘病。
2019年12月6日一早,陈鑫的手机就响起来,来电人自称是“某老年保健协会”的工作人员,邀请他去市区一家酒店会议室去听专家讲座。这已经是陈鑫起床后收到的第三个邀请电话,但奔着“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的名头,陈鑫决定去听一听。当天下午,笔者以陈鑫亲属的名义跟随其前往一探究竟,但被工作人员以不满55周岁为由拒绝进入。
“专家”义诊
实为推销保健品
2019年8月初, 家住思明瑞景小区的王爱华,经历了专家议诊的骗局。8月初的一天,家属区来了几个穿白大褂的年轻人,自称是某制药公司厦门服务站的服务人员。他们挨家挨户散发该公司生产的“抗栓胶囊”药品的宣传资料,随后又热情地为老人上门服务,免费为老人们做尿检、量血压。在服务过程中他们极力推荐这种药品,说这种药主治脑血栓,具有“抗栓、溶栓、消栓”的功效。
如此免费热情地服务了几天后,他们又来到家属区为老人发放药品优惠卡,据他们说,拿到优惠卡的老人是被“选中”的,王爱华和得到卡的老人都为自己能被选中参加优惠活动而庆幸。随后,服务人员又用车接送老人们到厦门某宾馆听讲座。到了宾馆,王爱华看到来听讲座的老人真不少,大约有四十几个,一打听都是一些退休老人。期间,服务人员介绍了一位身着白大褂、头发花白的国内心脑血管知名“专家”。“专家”讲完后,三位自称是某某厂的退休老人走上台来“现身说法”,他们激动地讲述了自己从前的病情以及服用了此药后出现的神奇效果,老人们听后更加深信不疑。“专家”坐诊,根据每位老人的“病情”“对症下药”,老人们少则四五盒、多则八九盒药,因为一盒药得450元,王爱华嫌太贵,只要了三盒。
次日,服务人员上门将钱收走,临走时,给王爱华留下联系电话,并承诺服用无效就退款。服用了10天,眼看一大盒药就要吃完,而失眠、心脏等病症不仅不见改善,服用后反而嗓子疼痛难忍。王爱华拨打服务人员留下的手机号码,提示说号码是空号。无奈王爱华又拨打药品外包装上印刷的厂家电话,对方冷冰冰地丢下一句话:“打错了。”王爱华感觉事有蹊跷。
其实,这种打着“义诊”或“免费体检”的幌子推销药品或医疗器械的情况在一些小区时有出现。这些人假冒权威的专家教授,以免费体检等名义诱老年人上钩,然后骗他们买药或医疗器械。他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没有固定的场所,所以老人上当受骗后往往无法投诉。
免费量血压
瞄上老年人钱袋子
许多居民小区的居民都有过这样的发现:在小区门口,两位穿着白大褂的年轻男女,坐在小摊档前,在小摊上摆着一两套血压器,再配上一些套用某种报刊刊名印刷的宣传广告,然后热情地招呼过往的每一位老年人免费量血压检查身体。当一些老年人量完血压后,服务小姐就会要求老人填写一份印有姓名、职业、出生年月、血压、电话、通讯地址等内容的服务登记表。
2019年12月中旬的一天,家住莲前某小区的退休老人钟建松,在路过小区门口时,就被小区一位穿白大褂的年轻女孩招呼着到摊档前免费量血压,钟建松量完血压被告知已患上轻度高血压。钟建松问那该怎么办时,女孩说问题不大,只要用上他们的降压药,绝对无事。然后顺势询问钟建松的年龄、住址、籍贯、联系电话,迅速登记在一张表格上,说老人家可以凭此表格优惠购药并领取赠品。
半信半疑的钟建松以回家与家人商量为借口摆脱了女孩的纠缠。就在钟建松刚离开摊子时,旁边一位老人便上前跟钟建松搭话说:“这些都不可信,我的老伴就是花了不少钱买他们推销的药,结果病一点也没有好转。”
笔者向熟悉的医生了解得知,确定一个人是否患了高血压必须连续三天,每天选择不同的时间来测量,另外量血压时要休息10~20分钟,测出的结果才准确。那些打着免费量血压招牌的人,其实是为了宣传推销药品。而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去检查,以免上当受骗。
骗子套路深
花样诱销迎合老人需求
在调查中,多位老年人称自己有被保健品销售人员以打亲情牌方式推销的经历,有不少老年人不惜为此将大量养老金用于购买保健品。
与此同时,媒体上关于老年人保健品的负面报道此起彼伏,但由于监管漏洞,这些保健品销售公司并未偃旗息鼓,反而愈演愈烈,不断变换营销方式,以迎合老年人的消费观念。“负面报道越多,越有人去买,因为推销方式变了。”林玉清称,近半年来,她依稀能感受到保健品销售“套路”的转变:专家讲座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视频讲座;销售方式由打亲情牌转变为自愿购买;保健品由之前的打折活动转变为买赠活动……
不强制推销反而生意更加火爆,这些保健品公司究竟在玩什么套路?一位曾经从事保健品销售的知情人士称,一些商家会根据老人的生活习惯开发出各种各样的诱销方式,如在社区里发展老人来做产品的“托儿”,建立“社区营销网络”,通过熟人发展熟人,等等。一些商家还会在社区里搜集老人的详细资料,一些退休金较高的独居老人便成了商家的重点目标,用各种手段引诱其去听讲座,直到实现让老人消费的目的。
老人莫轻信
名头“高大上”并不可信
“全国爱心助老健康工程联盟为惠及厦门老年人举办高科技讲座,中华健康协会专家现场免费义诊”,2019年12月19日一早,林玉清等人便来到厦门一家酒店参加讲座。虽然当时没有推销保健品,但随后老人们又接到电话,对方表示还有一场高科技论坛,邀请老人们参加,如果是带来新人参加,还会额外赠送护眼仪。
林玉清告诉笔者,10日上午的论坛有近百人参加,可老人们随后被告知有个保健品订购会后纷纷要求离开,然而工作人员却以提前走为由拒绝发放赠品,“好多人是奔着‘全国爱心助老健康工程联盟’的名头和赠品才来的,现场的工作人员也不断给大家介绍活动的公益性及主办方,而且好多老人并不知道这是保健品推销活动。”
“全国爱心助老健康工程联盟”到底是个什么组织?这次活动真是公益活动吗?其实,“全国爱心助老健康工程联盟”并非合法的社会组织,更不是什么“权威”机构。
各种针对老年人的骗局“乱花渐欲迷人眼”,老年人如何避免掉入“权威”陷阱?老年人在遇到保健品推销时,不要轻信产品疗效,在宣传语中,如果出现与药品相混淆的用语,含有不科学标示产品保健功能和适用范围、暗示具有治疗疾病等作用的内容都不可信;不要轻信权威推荐,一些非法保健品广告假借国家机关或权威机构的名义,为产品疗效做宣传,还有的在广告中带有“国家认证”、“联合国科技进步奖”等无法证实的内容,宣传用语越“高大上”越不可信。
谨防“温情”骗局盯上老人
许多骗子为何会以健康的名义选择中老年人下手呢?老人退休后有很多空余时间,他们具备消费能力,而健康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这些骗子正是看中了老人的这种心理需求。
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避免老年人上当受骗呢?首先,从老年人自身来说,购买东西时,要头脑冷静,三思而后行。由于自身信息判断能力比较弱,最好不要急于做决策。遇到别人忽悠和怂恿时,最好以“自己做不了主”之类的理由推托。其次,家里人和亲戚朋友,要经常对老年人进行提醒,那些所谓的权威专家是不可信的,不要迷信所谓的“权威”。对于保健品厂商组织的保健讲座,审慎参加。即使要参加,在听讲座前,要了解是否由正规单位组织或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第三,正确对待面子问题,不要为了面子而购买。此外,老年人要避免陷入别人的圈套,不能贪小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