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与谅解 隔代教育观念冲突的润滑剂
阅览: 日期:2020-12-07
●曾志宏
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老人家长”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中国近一半娃都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长大,“隔代抚养”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由于两代人的观念不同,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方法上,很容易产生冲突,就像是一个点燃了引信的火药桶,随时能把全家一直维系的岁月静好炸到灰飞烟灭。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些情况,并从中找到更好维护家庭幸福的法宝?
育儿观念引发离婚诉讼
“岳母说我妈抱孩子姿势不对,我妈听了很难受;我妈给孩子洗衣服用普通香皂而非专门的婴儿香皂;我妈晚上带孩子出门被蚊子咬了两个疙瘩,媳妇就吹胡子瞪眼;媳妇说我妈手没洗干净,就给孩子喂东西吃……”家住厦门乌石浦的张凌一见到笔者就开始诉苦,这些小问题,常常会成为他妈妈和媳妇争吵的原因。而这种怨气的积累,不是一天两天,几年下来,张凌的妻子竟然向法院提起诉讼:要与张凌离婚,离婚的理由是“生了孙辈以后,家庭矛盾重重,对婚姻感觉失望”。
提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张凌感觉异常苦恼,“没孩子前,我和妻子生活平静而又快乐。有了孩子以后,因为婆媳育儿观念的矛盾和摩擦,现在已让我走向离婚。”
张凌的妻子也有抱怨:“我和婆婆产生纠纷的时候,老公总是一句‘那是我妈,我能怎么样?’言外之意,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我这个当老婆的忍耐,你就别想有出头之日了,谁让你是儿媳妇呢。”后来,张凌的妻子干脆拒绝了自己的婆婆来帮自己带小孩,把带孩子的角色换成了自己的母亲。
这下就轮到张凌满口怨气了,夫妻俩开始有了积怨,发展到后来,才走到闹婚的地步。
“隔代教育”遭遇尴尬
家住厦门明发海景城的林小默,在一家国际贸易公司上班,女儿今年刚满3岁,要报幼儿园了。幼儿园有分双语国际班和普通班。小默的婆婆原本是一位退休老师,想让孙女上普通班,认为孩子才三岁,日常校园生活里多些本国老师照顾能更适应环境。林小默则认为孩子应该报国际班,外教班主任能给孩子全天候的语言环境,这样双语教学,对将来学外语会更容易。婆媳二人鸡同鸭讲,谁也听不进对方的理由。林小默气鼓鼓的样子,婆婆差点儿犯了心脏病,并指责林小默平日身为母亲职责缺位,她这个婆婆才是真正了解关心孩子成长的人。
无独有偶,小默的邻居张帆给刚上一年级的儿子报了兴趣班,希望培养孩子对美的认知。张帆的母亲就表达了不满意,觉得孩子那么小,能知道啥叫美?知道吃喝就不错了,甚至还冲张帆说:“你小时候也没上过兴趣班,不是一样让妈给养了这么大。”
林小默的同事陈安然,遭遇着更为“不可理喻”的事,她家孩子快6岁了,认识的汉字用两个手就能数过来。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陈安然着急了,每天想督促孩子认字背唐诗,结果却遭遇到了阻碍,孩子爷爷对于儿媳“逼”着孩子认字背诗,摆出了能够甄别早期教育优劣性的学者一般的高姿态:“我侄女在闺女两岁时就开始往家里的电视机、苹果上贴标签,她家孩子5岁能看报纸,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只上个不入流的大专?”
陈安然听着公公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更让她为难的是,每次她要求孩子学习,爷爷就出面说孩子还小,要有个快乐的童年。有着爷爷的撑腰,孩子根本就不怕她这个妈妈,顾着老人家的面子,陈安然既着急又无奈。
婆媳冲突丈夫倒戈
自从有了孩子,莫小莉的婆婆就从老家入驻到了他们的小家庭。
莫小莉是新时代女性,从未把老人帮忙带孩子当做理所当然,在带孩子这件事上基本亲力亲为。而婆婆是个无比勤劳的家庭妇女,爱收拾爱干净。莫小莉以为自己很幸运,也会稳妥妥的处理好婆媳问题,现实却让她与丈夫这对曾经恩爱的小夫妻,变得生疏冷漠,甚至想离婚。
原来,在操持家务上,勤劳的婆婆按自己的标准来看莫小莉,觉得她做家务的能力差。想到婆婆也是为了他们小家好,莫小莉极力保持着平和的心态与婆婆相处。在育儿问题上,莫小莉却坚持不让。但矛盾很快就显现出来,原本志同道合要科学育儿的老公,在婆婆极度委屈的诉说中,开始倒戈。
此后,莫小莉不仅要消耗精力去照顾孙辈,还要内耗大部分的精力去处理内部关系。而这些无非就是孩子要不要用尿不湿了,还要不要用枕头,该穿几件衣服的小事。由于意见的不同,婆婆硬是上升到莫小莉看不起自己,看不起自己就是看不起自己的儿子。
见婆婆把这些小事上升到如此高度,莫小莉索性能少说话就少说话,结果婆婆愈加频繁向儿子哭诉自己的不易,以及好心不被认可的委屈。慢慢的,老公也对莫小莉意见越来越大,在互相的指责中,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冷淡。于是,育儿、生活方式的不同上升到婆媳问题,两个人的问题然后又上升到三个人的矛盾。失望的媳妇,委屈的婆婆,乱作为的老公,本来温馨的家庭成了战场,夫妻都有了隔膜,别说什么天伦之乐,夫妻关系紧张,亲子关系也变得紧张。本来都是为了孩子,结果却“齐心合力”给孩子营造了一个疏离的环境。这让莫小莉做梦都没想到,原本幸福的家庭,会因育儿问题闹到让自己的婚姻都亮起了红灯。
“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
隔代教育,很容易引发家庭矛盾,导致亲子隔阂。
孙辈出生的前几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毕竟对孙辈来说,父母是他们最重要的亲人,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们的身边,孩子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在他们内心深处容易留下阴影。再者,孙辈从小就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习惯了接受他们的袒护与迁就,也可能养成一些父母看不惯的行为习惯,当父母在某个时间段内接管孩子,或者从祖辈手里完全将孩子接管过来时,做父母的很可能会急于去扭转孙辈这些所谓的“问题行为”,父母和孙辈之间就极容易出现对立情绪。这种对立情绪会让孙辈更加疏远父母,退缩到祖辈的身边。于是祖辈和父辈之间就很容易因为孙辈的教育问题引发家庭矛盾。如果祖辈再出面阻扰父辈“教训”孙辈,这种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化。
其次,许多祖辈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对孙辈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正确认识,他们可能限制孙辈的各种探索活动,给他提出一些与他的年龄不相适应的要求,无形中给孩子一些束缚,导致孩子缺乏开创精神。加上不少老人知识老化,思想相对比较僵化,看待事物比较死板,容易固步自封,采取过于传统的方式来教育孙辈,很容易影响孙辈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导致孙辈缺乏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意识。
两代家长互相取长补短
“隔代教育”要尽量发挥本身优势,同时,“隔代教育”对祖父母们自身也有利,不仅可以缓解老人的孤寂,从孙辈的成长中获得生命力,与孙辈玩耍的天伦之乐对老人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心态也大有裨益。但是,我们从诸多儿童心理咨询个案中发现,隔代抚养方式也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变异,产生某些心理问题,如心理老年化、社交恐惧症、性格怪异化、心理脆弱化等。
对此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沟通感情,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最重要的是,隔代抚养和教育与父母亲自抚养和教育各有利弊。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两代家长的共同努力。祖辈与父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当多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比如,在吃的方面,由于祖辈有更多的时间去料理孩子的饮食,餐桌上常会出现一两道孩子的“专利菜”,孩子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我”的东西,不允许别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会大哭大闹、不依不饶。此时,父母应当提醒老人,无论多么小的孩子,要学会在与别人分享中获得快乐,这比什么都重要,千万不能让孩子养成吃“独食”的坏习惯。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样应当尽早培养,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尤其学会自觉为别人服务,对于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至关重要。而当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千万不要出面干涉,应努力维护孩子父母的权威,这样孩子就不至于惟我独尊,懂得尊重父母。要充分利用隔代抚养与父母抚育的各自优势,两代人经常探讨孩子的培养方法,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开放的家庭环境。
宽容与谅解是家庭和谐的保鲜剂
隔代抚养和教育产生的家庭矛盾到底如何破解,有何招数呢?其实,宽容与谅解才是家庭和谐的保鲜剂。相对于年轻人来说,老人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年轻人要体谅老人的付出,在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他们的辛苦和付出,懂得感恩,不要把父母照看孩子当做理所应当。此外,老人也应设身处地多站在年轻人的位置上考虑,为儿女的事业、孙子孙女的成长,以及家庭的和谐作出自己的贡献。
针对父母与子女在带孩子上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年轻的父母要端正态度,不管多么忙,都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做儿女的也要把老人放在第一位,不要给他们增加负担,养孩子是自己的责任,不是老人的责任。有时,教育并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抓住时机,利用身边小事对孩子适时启发,或以自己的行动做出解释,这比直接的言语冲撞要好很多。
由于时代不同,老人的知识和思想观念有些已落后于现在,由他们抚育孩子,往往虽有良好愿望,但效果却未必好。对于“隔代家长”来说,无论有无机会专门学习,确实更应该自觉学习新的知识。特别是在培养孩子的理念上,老年人一定要跟上时代步伐,比如,如何让孩子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和督促学习文化课。要特别注意给孩子灌输诚信观念、法制观念,切实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勇于创新的好品质。
“新型隔代教育”需要父母和祖辈相互配合,也是老年人自身保持生命活力,永葆精神青春,努力学习和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老年人要当好“隔代家长”,就必须不断接触和学习新知识、新事物。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然大家因某种缘分走到了一起,那么生活中的大情小事就应该相互体谅和关怀。平时多交流,不要总说孩子的事,多沟通生活中其他的事也能加深彼此的感情,利于在双方有矛盾时相互理解和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