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 谨防老人“节后空巢综合症”

阅览:  日期:2021-09-24

 ●流  鹰

    “节后空巢综合症”主要是因为内分泌中枢神经发生紊乱,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而诱发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
       引起这一综合症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春节后家里的人都会外出继续工作,这个时候很多老年人会因为送走了儿孙,家中重归冷清,从热闹到孤单,从欢乐到失落,让一些“空巢”老人心里如打翻了五味瓶。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很多老年人在情绪和心理上一时无法接受,从而患上了一种“节后空巢症。”这种疾病在中国精神病学上被称为适应障碍,是老年人的一种心理危机。
       眼看一年一度的春节将至,许多老人又将面临这一情景。
       寂寞老人难适应
       今年56岁的张玉芳,家住莲花三村,去年,他正在上五年级的孙女,自从放了寒假,就把她那里当成了家。虽然都在厦门市区居住,可她忙于学习,一个月也来不了张玉芳家两次,平常家里就张玉芳和老伴,冷冷清清的。还别说,小家伙一来,张玉芳的家里的笑声就没断过。
       后来,张玉芳的儿子和儿媳放假后,经过商量,一家就在一起过春节。春节期间,儿子一家三口吃住在张玉芳家,相当热闹!
       春节假期结束,儿子和儿媳忙着去上班,就剩下孙女陪张玉芳和老伴了;正月十五刚过,孙女回家准备开学,家里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剩下张玉芳和老伴。从热热闹闹到冷冷清清,张玉芳的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那阵子都不知道要干啥,多亏老伴劝她:孩子们忙完这段时间还能回来。   
       张玉芳确实盼着孩子们能常来,人老了,谁不喜欢儿孙绕膝呀!老伴劝说也对,毕竟,和孩子们都住在同一座城市,见面也不是太难!
       可张玉芳的邻居刘瀚明夫妇就“惨”多了!
       刘瀚明今年68岁,每年年关将近,老夫妻俩就要给儿子打长途,煲电话粥,唠叨个没完没了。刘瀚明的儿子在上海上完大学,选择留在上海工作,并在上海成家,他们和儿子一家三口就不像张玉芳,想见儿子一家就不那么容易。每次春节,刘瀚明的儿子带着妻儿从上海赶回来了,刘瀚明夫妇别提多开心了。可七天假期结束时,老两口送走了儿孙,看着热闹的家里一下冷清下来,他们更加失落、伤感。
       而家住莲前路的李翠芬老人,眼看年关将至,她的心里也颇有感触。李翠芬夫妇有一双儿女,均已成家立业。儿子一家三口在上海工作,女儿一家在广州生活,都好几年没回老家过年了。可能是眼看着父母的年龄越来大,去年终于兄妹两家约好回来过春节。刚迈过腊月的门槛,李翠芬和老伴的生活便有了盼头,儿子一家三口、女儿一家三口,家里一下子多了6口人,老两口就盘算着,多蒸馒头、多炸丸子、多酥肉……虽然整日从早到晚为小辈们忙吃忙喝,但仍不亦乐乎,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俗话说“三六九,往外走”,正月初六一大早,儿子一家三口就离家踏上回程路;正月初九,女儿一家也回去了。随着孩子们一家家的离开,李翠芬和老伴迅速陷入寂寥。她每天不停地做清洁,戒了烟的老伴重新开了戒。
       子女离开,老人难掩情绪低落
       家住前埔南区的李文斌,说起过春节的事,心里还是感叹,去年,李文斌还没等过完春节就生了病,说起来真稀罕,竟然是因为儿女们过完春节走了闹的。
       李文斌今年68岁,自从老伴去世后,就过起了独居生活,平时没事就和邻居聊家常。一个儿子在福州工作,两个女儿,一个在三明,另一个虽然生活在厦门,但家在同安。几个小孩平时工作忙,难得回来一趟,就凑在春节相约看老爸。一家老少,聚在一起,围在李文斌身边。家里很久没这么热闹了,李文斌也很久没有这么高兴了。可是,愉快的日子只维持了五六天。随着孩子们返程去上班,家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冷清,李文斌变得少言寡语,就连屋门也不出了,整天闷在家里,没几天就闷出病来了。 
       家住金尚小区的叶淑娟,也有着相似的经历。几年前,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在广州上班,每次回来过年都只能在家呆一周时间,有一年大年初五,回来陪父母过年的女儿要坐火车回广州,送走女儿后,叶淑娟每天都会到火车站“报到”。叶淑娟称自己那几天很失落,不爱回家,吃不下饭,在火车站一待就是半天,叶淑娟说:“到火车站看送人离别的场面,就想起我接送孩子的感觉。”
       直到去年,叶淑娟的女儿选择回厦门工作,她才缓解那种情绪。叶淑娟的老伴无奈地说:“那几年,过年时老伴劲头可足了,每天围着孩子转,孩子一走就蔫了,不吃不喝的。”
       老人易患“节后空巢症” 
“老梁左手叉在腰上,右手扶着书架,正佝偻着在看架上排列的书呢。我默默地望着他的肩部隆起的背影,慨叹地想:他老了,我们都老了,一晃就是三十多年啊……”这是著名作家冰心多年前在散文中对“空巢老人”晚景凄凉的描写。
       然而,散文中的这一幕对于现实中的陈明来说,却是再真实不过的写照。这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家住厦大新村,由于一儿一女都在外地工作,儿子在福州,女儿在上海,与厦门相距都不近。常年与陈明相伴的只有一壁藏书和同样感到孤独寂寞的老伴。
       每年春节,随着儿孙们的离开,陈明和老伴便不可避免地患上了“节后空巢症”:心情低落、疲惫无力、食欲不振、整夜失眠、血压升高……尽管儿女们隔两天就会打电话问候,老两口还是无法排遣心中的落寞。有一天晚上,陈明和老伴坐在沙发上观看一期“关注空巢老人”的电视节目,看到武汉的一对“空巢老人”因为没有儿女陪伴而惧怕鞭炮声,连续3年“住院躲年”,老两口不禁心有所触,老泪纵横。
     “我现在最怕的就是过年,”陈明的老伴直言不讳,“年前儿女们准备回家的时候,我总是兴奋得好几夜不能合眼;年后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一走,家里一冷清,我又开始整夜失眠了。”
       而家住前埔小区的高淑英,也有着与陈明相似的情景。去年春节,两个在外地工作的儿子都回来了,高淑英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充实而快乐,整个春期间,她一直是满脸幸福的笑容。但随着孩子们陆续离开,高淑英开始觉得浑身都不舒服,疲惫无力、食欲不振、烦躁,而且连觉也睡不好。刚开始,高淑英以为是过节忙碌劳累所致,也就没放在心上。但几天过去了,不舒服的感觉始终没有减轻,只有当她接到儿子打来的问候电话时,才感觉舒服,什么症状似乎都没有了。
       在折磨了一段时间后,高淑英只好去看医生,医生了解到她的情况后,认为高淑英很可能是患上了“老年人节后空巢症”。
       帮助老人走出“节后空巢症”
       节日期间,子女像燕子归巢一样从四面八方聚到老人身边;节后,却又纷纷从老人身边飞走。喜庆、热闹、团圆的家庭氛围突然消失,一些老年人在情绪和心理上一时还适应不了这种巨大的反差。
       这种“空巢”现象不仅对老人的心理健康有害,还会威胁到老人的身体健康。有研究表明,单独生活的冠心病患者,第二次发生冠心病的概率,是那些与家人共同生活患者的2倍。
       对于“空巢”老人来说,每一个节日长假之后都是其最脆弱的时候,特别是在像春节这样的重大传统节日之后,更是他们心脏健康问题高发的时候。因为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子女都在身边,老人的心理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原来的生物钟也被打乱了。节日过后,宽松、愉快的气氛陡然消失,前后反差巨大,老人心理上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这种抑郁往往会影响到老人的心脏血管健康,一方面可以诱发血管痉挛,另一方面可以刺激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从而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那么,老人如何摆脱这种症状呢?不妨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作息冲淡法。
        节日期间热闹、和谐、愉快的场面和气氛淡去后,老年人要马上回归到以前“二人世界”或“一人世界”的生活作息状态,按照以往的生活规律来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规律的回归,可使老年人迅速平稳心绪,淡化节日氛围,走出“空巢”的阴影。
       爱好冲淡法。
       节后,重拾或培养生活爱好,使自己沉浸在爱好中,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自疗法”。老年人可尽快地拾起平时生活中的各种爱好和兴趣,诸如钓鱼、画画、跳广场舞、养花、养鱼、打太极拳等,并根据个人兴趣培养一些新爱好,如旅游、爬山、游泳、打保龄球等。用爱好和兴趣在“空巢”内种满笑声,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达到延         年益寿的目的。
       感情冲淡法。
       节后,家里只剩下“老两口”,此时,老人更应关心自己的老伴,两人不仅要常沟通、常交流,做到“体己话”唠一唠,“心里事”聊一聊,“乐子事”摆一摆,通过“话聊”进一步密切夫妻间的感情。外出活动要尽量带上老伴,避免一方外出活动一方在家留守,使留守老人产生孤独感。
       社交冲淡法。
       节后,老年人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交往中冲淡节后的孤独。可外出探望老友,参加老年大学、社区联谊会、社区舞蹈队等,用热情洋溢、充实饱满的生活内容来填充节后的寂寞和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