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选择:我要去哪里养老?
阅览: 日期:2021-09-24
●秀飞扬
去哪里养老,选择怎么样的方式,已经成为摆在越来越多老人面前的一道选择题,为此,本刊特地精选了几种养老方式,也许可以令老年朋友得到一些思路上的启发,其实只要把握平衡的原则,就能实现真正美妙的晚年生活。
舒适自在的“老年之家”
居家养老是大部分老人目前首选的养老模式,这种方式在舒适度,成本开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家住松柏的林乐峰,今年62岁,敲开他的家门,林乐峰热情相迎。在他眼中,自己的家是真正的“老年之家”,他们家是他和太太以及90岁高龄的老母亲组成的三口之家,“我们这一家子的年龄加在一起都快220岁了。”说起他们这“老年之家”,林乐峰一脸开心的笑容。
“我和太太住一个屋,老太太自己住 一个屋。”刚在客厅的沙发上落坐,林乐峰开始介绍起来,“虽然我们家只是80多平米的两居室,但一家人够住,搞卫生也不难。”
虽已年过花甲,可林乐峰和太太的健康状况都还不错。林乐峰告诉我们,平时的饮食起居主要由他和太太料理,没请保姆。年过九旬的老母亲身体也不错,每天吃过晚饭,一家三口都会去小区楼下的小花园里散散步。
说到居家养老的原因,林乐峰觉得十分自然,“我们两口子退休在家,平时没有什么事,身体也还不错,没有必要把老太太送到养老院了。”在他看来,有时间、有精力是选择居家养老的最大理由。在他的感觉里,年纪大的人更喜欢住在家里,毕竟敬老院是相对公共的环境,怎么也不比家里舒服自在啊。”
混合式养老更省心
如果说林乐峰一家选择了完全自理的居家养老方式让自己感觉舒适自在,刘健彬两口子,则采用了半居家、半社区的养老方式。
刘健彬和老伴今年76岁了,腿脚不太灵便,日常生活无法做到完全自理,但比起敬老院,他们更愿意住在家里,刘健彬的理由十分简单:在家里都住了几十年,街坊邻居都很熟悉了,住敬老院不习惯。
不过,在洗衣、做饭方面老两口需要有人“搭把手”。于是,他选择了午饭是由社区配送的方式,方便且便宜。刘健彬所居住的社区为一些空巢老人提供午餐配送等助老服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申请8元和10元的套餐,挺方便的,只要向居委会申请就可以了,饭费一月一交了。这样一来,刘健彬老两口省心省力,每天都可以吃到新鲜饭菜,又能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
至于晚餐、洗衣、打扫,则由钟点工负责。他们请了个钟点工,每天来帮忙2个小时,每小时16元,一个月就是900多元。这笔开支对退休收入都在3000多元的刘健彬和老伴来说并不太高,在刘健彬老两口看来,这种居家与社区混合式养老是最适合他们的养老方式。
怡然方便的养老机构
在各种养老方式中,机构养老很可能成为未来的一大趋势。一个月前,笔者曾去位于洪山路附近的一家养老院采访,当走进花园式的养老院院内,昔日对养老院的印象完全发生了改变。与其说眼前是一所养老机构,不如说是一座环境洁净清幽、设施齐全的现代小社区。三幢居住楼、一幢多功能活动楼,随处可见的绿色让环境更添一份怡然。
当笔者来到了二楼陈志康和老伴的“家”,虽然只是一室一厅的小套房,可一进门,还是被这小套房里所包含的内容“震”住了。除了分体式空调、卫浴设施、电视、全套家具外,房间还配备了单独的厨房及家用电器,包括电话、冰箱、洗衣机等。可以说,一般家庭配有的基本设施,在这个小单元里一应俱全。“怎么样?我们‘家’还不错吧?”今年75岁的陈志康显出一丝骄傲。
其实陈志康和老伴在入园前,也对养老院抱有“偏见”,总认为条件不如家里好,直到和女儿一起来现场“考察”后,才下了决心住进了养老院。而今,入院一年多的老俩口对新环境有了充分的了解,而且还颇为喜欢。在一旁的老伴也说了一句,“我以前找个打牌、下棋的伴儿还要走到公园,这里可方便多了,大家打个电话约一下,楼下棋牌室就能玩。”
这个环境优越的养老机构,对入住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当初在陈志康和老伴入住前,都递交了三个月内的体检报告和化验单,心肺功能、血糖、血脂等等很多项目都要包括在内的。由于这家养老院仅接受身体健康、可以自理的老人,因此在老人的活动范围上给予了高度的自由。陈志康说,他和老伴有兴致的时候会出去逛逛,去老市区找老朋友叙叙旧,平日的生活还是挺自在、丰富的。
老年社区养老服务先进
注重在养老理念、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并试图地把高端餐饮、娱乐、医疗等现代服务业引入传统养老业,形成“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的双重服务模式,在国内,高端的产权式老年社区已经出现,但是还不多。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了这一养老模式。
和一般的养老院有所不同,这里所有入住的老人都是以户为单位,拥有一个自己的家,有自己专属的私密空间。与此同时,每个老人还配有一个管家,每间房间都装有应急按钮,只要打电话通知管家,就能在第一时间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另外,管家每周能帮助清理房间,每月清洗被褥,还有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身体检查。
这类高端老年社区被称为“养老天堂”,因为在这里,老人可以享受居家生活,也能获得专业的养老服务。24小时管家协助服务,专属医院、豪华健身会所、冬夏养老旅行……
这类新兴的高端养老模式,更强调“家”的概念。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对“家”的依赖和归属感会愈发强烈,心情也随之受到影响。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窝”,是许多老年人的心愿,这样就不会有在养老院中的不安,托老所的不适。
“产权式老年公寓”顾名思义即为拥有房屋独立产权,并在房屋所在社区内提供专业养老服务的公寓。
与传统养老机构相比,产权老年公寓管理追求硬件设施的优质,更注重在养老理念、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创新,试图地把高端餐饮、娱乐、医疗等现代服务业引入传统养老业,形成“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的双重服务模式。在厦门同安,已经出现这类集酒店、商业、教育、医疗为一体的老年公寓,只是这类高端老年社区准入门槛较高,在市场的接受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热烈。
居家养老更大众化
我们发现,尽管敬老院数量不断增多,软硬件设施也不断完善,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百分百自理的居家养老,还是借助社区资源、社会资源的半辅助性居家养老,依旧是目前最为普遍的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之所以会成为老年朋友的首选养老方式,主要是老年人有着浓厚的“恋家情结”,居家养老也有着其它养老模式无法相比的优势。与养老院养老相比,养老院出于对老人的安全考虑,对老年人的生活会有一定的限制,为此,老年人更习惯住在家中,有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想做什么都可以自己做主,不受限制,而且隐私性较好。简单来说就是舒适度方面居家养老可以得高分,特别是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街道、社区开设的老年人服务网点大大增加了居家养老的便利性,随着上门服务项目的增多,老年人可以得到更多人性化的照顾。
但居家养老也有弊的一面,安全性一直是居家养老的一大难题。老年人若没有子女相伴左右,最怕的就是突如其来的疾病或意外风险。老人独自在家,突然倒下该如何求助的疑问困扰很多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些街道、社区开始为独居老人派发“爱心铃”,以便老人在紧急情况下向邻居求助。
值得一提的是,邻里关系对居家养老来说相当重要,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和睦的邻里关系既能给老人平时的生活增添乐趣,多几个说话的伴儿,也能给独居老人增加一层安全系数。
机构养老或成未来养老趋势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模式的转变,解决养老问题成了不少家庭的头等大事,而要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仅仅停留于传统的居家养老可能并不实际,机构养老很可能成为未来养老一大趋势。
机构养老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安全性较有保障。在笔者对部分养老院采访后发现,大部分养老机构配有专门的看护人员,提供一至三级不等的护理服务,有些还针对特殊需要的老人开设特别护理服务。老人如有需要,可以随叫随到。而一些条件更好的机构还配有24小时专职医生,老人平日的一些小毛病在院内就能得到医治,即便需要上医院,也能在护理人员的陪同下前往。与独居老人的安全性相比,养老院显然高出不少。
在舒适度与便利性方面,不同等级的养老院差距较大。条件简陋的养老院只是提供老人最基本的吃、住服务,缺少人文方面的关爱,老年人的隐私可能得不到良好的保护。居住条件较好的养老院则大不相同,院方会为老人制定一周的活动安排,如打太极拳、做广播操、戏剧大家唱、交谊舞、棋牌活动等等,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不过笔者也了解到,现在大部分养老机构都设有“入住条件”,一般要求老年人身体较为健康、无传染病、精神病或老年痴呆症,并对半集体化的生活能够适应。院方在收纳老人入院前,都会要求家人提供老年人体检报告,或是由院方安排体检。由于护理资源的缺乏,生活能够基本自助的老人较容易找到合适的养老院,而提供医疗护理、特殊护理的养老院则数量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