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有风险,老人千万要谨慎
阅览: 日期:2016-03-15
近期,厦门市思明区法院对近年来受理的民间借贷案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民间借贷案件占到了商事案件总量的60%左右,而这其中约两成的案件都涉及老年人。
不少老人手上有了闲钱,又苦于没有很好的投资门路,开始迷信高额利息,投入了养老钱,而他们的抗风险和维权能力明显弱于普通人,一旦欠款追不回,权益可能遭受重创。本该安享晚年的老年人,为什么会成为借贷案件的主角?这些借贷案件背后,又折射出了哪些社会问题?
高息做诱饵,老乡当托儿“律师”跑路。
今年64岁的何玉林是铁路系统的一名退休职工。2013年5月15日,他在厦门一家印刷厂上班的三明老乡钟金荣找到他,说有位同事叫林永洋,二年前从公司辞职出来,在同安办了一家印刷厂,效益不错,但资金周转困难,想向何玉林借些钱,并承诺月息2分。何玉林想自己虽未见过林永洋,但有老乡介绍,大概不会亏了自己,第二天遂将5万元交给林永洋,商定借期一年。
2015年5月16日,借期已满,却不见林永洋还钱。直到8月19日,林永洋找到何玉林家说,考虑到厂房租金便宜,他已将印刷厂搬到了漳州,而且扩大了规模,工厂的效益不错,但资金周转还有困难,借何玉林的钱暂时还不了,得拖一年。这次见面没有还钱不算,还再次跟何玉林提到借钱的事,称他有个朋友在漳州工业区办了个化工设备有限公司,他女儿也在里面上班,现公司欲扩大规模,但资金紧张,想向何玉林再借3万元。何玉林虽有犹豫,但心想林永洋和钟金荣是多年的朋友,钟金荣又是自己多年相交的老乡,在林永洋的再三恳求下又借给其3万元,借期一年。
谁料钱到期后,林永洋一直未露面,何玉林多方打听,始终没有林永洋的下落。直到2015年8月20日,他特意按当初林永洋提供其女儿上班的化工公司地址,前往漳州寻找林永洋之女,然而,该公司早已人去楼空。之后他又去了林永洋当时在厦门同安的住处,邻居说林永洋两年多没回来了,只有其儿媳和孙女还住着。万般无奈之下,去年10月初,得知林永洋没有还钱,老乡钟金荣又热心地帮他介绍一位名叫卢剑芳律师,卢剑芳称自己是该律师事务所的副主任,专门负责清债追债工作,并把何玉林的借条及有关文件资料要去,前后还向何玉林索要了8000元钱。之后何玉林多次打电话卢剑芳办公室的电话,都没人接。半个月后,何玉林又去事务所找卢剑芳,没想到律师事务所早已搬走了,向物业一打听,才知道卢剑芳只租了三个月。欠债者无踪无影,追债者又隐身匿迹,年过花甲的何玉林真是欲哭无泪。
一本万利时 每天都提心吊胆
虽然很多人深知把钱借出去背后的风险和利害,可高额的利息,仍吸引着许多人“前仆后继”。
今年67岁的张传本家住当莲前东路,2013年的一次借钱经历让他至今仍心有余悸。当年3月,和张传本交往了十多年的一个朋友称要在龙岩投资紫砂矿厂,因资金紧张找他开口借钱。
张传本说,这个朋友表示有多少借多少并且开借条,一年归还,每个月支付2%的利息。想到自己手头有些积蓄,加上这样的利息确实诱人又是朋友,张传本便找亲戚借了4万元,一共凑了25万元借给了这位朋友。
随后的时间里,朋友每个月都按时给张传本支付5000元的利息。可到了2014年4月还钱的期限时,朋友却表示没赚到钱需要推迟一段时间才能还钱,顿时让张传本心急如焚。“这笔积蓄是准备给儿子买房交首付款的。”张传本说,儿子已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多年,眼看就要买房结婚了,可是朋友迟迟未能还钱,导致提前订好的房子只能作罢。
随后,张传本多次找朋友讨债,均被告知要等上一段时间。直至2015年8月底,朋友才把钱凑足后还给了张传本,虽然没有再支付利息,但看到新闻里许多民间借贷血本无归,张传本仍觉得万幸。想到讨债的那段时间每天都提心吊胆,担心朋友生意出意外还不上钱,张传本至今仍心有余悸。他说:“幸好这笔钱如数要回来了,以后如果再有朋友许诺支付高额利息借钱,自己怎么都不会借了,这钱赚的不踏实。”
借款血本无归整夜睡不着
家住厦门市东浦路的赵明海就没有张传本那么幸运。说起两年前借钱的事,今年65岁的赵明海仍然懊悔不已,说自己活了六十多年,从没吃过这种亏。虽然那场借钱风波已过去两年,但他至今还在为当年的贪图诱惑四处还债。
2013年初,赵明海通过一个朋友认识了厦门一名实力的老板。这个老板随后以做铁路工程和工程投标要交纳保证金为由,找赵明海借了20万元,借款期为两年,每个月支付3%的利息。
赵明海自认为这是一本万利的事。他自己算了笔账表示,两年期间到期后,自己不仅能拿回20万本金,还可以赚到14.4万元的利息。赵明海遂找亲朋好友借来8万,凑足20万元后交给了这名老板,老板也给其开具了借条。
随后的还款进程却并未按照赵明海的预想进行,老板按照月息3%的约定连续支付3个月后,就再也没有还过一分钱。此后,赵明海多次讨要都没有下文。赵明海说,连续几个月讨要利息无果后,自己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担心这笔凑来的钱出问题。
果不其然,2014年11月初,这个老板因涉嫌集资诈骗罪被厦门警方抓获,随后被法院判刑。
一本万利的梦想破灭,还为此血本无归。借出去的钱没收回来,但自己找亲朋好友借的钱却必须要还。这让赵明海万分后悔,一家人也因此发生过多次争吵。直到如今,赵明海还在偿还当年欠下的债务。
老人误入情感陷阱被骗70万
2015年5月,思明区人民法院审理过一起案件,72岁的黄宝峰,起诉一名28岁的女子,要求归还70万元的拆迁款。几年前他所在的小区拆迁,分了一笔拆迁款。
黄宝峰几年来一直独居,2011年,他跟团去云南旅游时,认识了同团出游的女子刘玉珍。得知两人住在相邻的小区,黄宝峰还是位独居老人时,刘玉珍不但一路上对黄宝峰特别照顾,旅行回来后,也时常上门看望他,帮他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老人身边没有亲人,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有人这么关心他,他很是感动。2012年10月,黄宝峰所住的房子拆迁,分得了70万元的拆迁款。
2013年初,刘玉珍再次上门看望老人时,跟黄宝峰提及自己近来生意进行得不太顺利,但手头有个很好的项目,投了肯定赚钱,可惜她手里没有现金。提出想向黄宝峰借点钱做生意,并许诺月息2分。
在随后的两年里,黄宝峰陆续把70多万元准备拿来养老的拆迁款借给了刘玉珍做生意。2015年初,黄宝峰发现刘玉珍与自己联系渐渐少了,慢慢地,刘玉珍也不大来看他了,最后人间蒸发。无奈之下,黄宝峰将刘玉珍告上法庭。虽然借贷关系十分明晰,但因为找不到人,案子最终经公告后,缺席判决。目前案件已在法院进入执行环节。该案的经办法官介绍说:“刘玉珍名下只有一套房子,债务纷乱,人也找不到。老人能拿回多少,真是个未知数。”经办法官还表示,对比年轻人,老年人对于情感上的寄托更多在于一种依赖性。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在面对陌生人给予的关爱时,心理设限会下降得更快。一旦取得了信任,随之而来的利益牵扯则会成为老人们容易忽视的陷阱。
高额利息诱惑赢回一纸判决书
老年人借贷跟普通的民间借贷案件一样,利息是借贷案件永远逃不过的诱惑点。而老年人由于自身缺乏风险防范意识,高额的利息会助推他们跳入借贷陷阱。
60岁的高洁霞,退休后在家带孙女,偶尔也喜欢和麻友搓搓麻将。去年,高洁霞在一场麻将中听到了一条重要消息:开工厂的张万金最近急需资金周转,借款一个月就可返还,利息高达4分。一起打麻将的麻友都表示借给张万金钱靠谱,他开着这么大的厂,需要资金周转很正常,而且只借一个月,时间也短,如果手头有闲钱,出借总比放在银行赚得多。
回家后,张洁霞凑了30万元,当晚就通过中间人拿给了张万金。出借还不到一个月,连一笔利息也没收到,张万金就因外债高筑出逃了。
2013年高洁霞向法院起诉,要求张万金偿还借款30万元。但是她提供的证据中,款项是打给了牵线的中间人,由中间人再将30万元转交给了张万金。在诉讼过程中,中间人为逃脱自身的责任,不愿出庭作证,为了说明交付的实际情况,高洁霞耗费心思,案件来来回回折腾了大半年。虽然赢得了官司,但到手的只是一纸换不来钱的法院判决书,让她懊悔不已。
面对诱惑时 千万要小心慎重
目前各大银行对贷款人的审查和要求非常严格,且周期长手续复杂,难以满足一些中小企业和个人对资金的急迫需求。而民间借贷手续简单,短时间内可筹集到所需资金,以解燃眉之急。但如何能快速从民间顺利借贷,则只能许下高额利息来打动他人。
有的小企业或个人确实急需用钱,所以才用利息较高的民间借贷这一办法快速筹集资金,这类群体有一定的还款能力,但同时也存在很大风险。万一出现经营不善或资金链条断裂,则还款希望渺茫。还有的人完全是打着民间借贷的幌子进行非法集资和诈骗,这类人许诺的利息往往非常高,可一旦东窗事发,借钱市民往往会血本无归。
如果借贷利率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四倍,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不少老人在借钱出去时不愿声张仅是私下达成协议,直到借出去的钱实在无法收回时,才想起报警或起诉。这个时候往往因证据不足或借钱者已身无分文,而增加案件的侦办和审理执行难度,因此血本无归者大有人在。
老人在面对民间借贷时,千万不要被高额的利息所蒙蔽,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一定要看清高额利率背后的巨大风险,学会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