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篆刻虽是较为小众的艺术门类,但是在厦门老年大学,却有一群从四面八方汇聚来的老年人,围绕在著名篆刻家王守桢老师的周围,学篆刻谈金石,乐此不疲。一年又一年,他们技艺渐长,情谊日深,生活日益充实丰盈。
名家课堂 受益匪浅
王守桢老师是著名的篆刻家,曾师从虞愚和钱君匋两位大师学习书法及篆刻,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篆刻风格和独到的艺术见解。从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退休后,王守桢即在老年大学开班教授篆刻,多年来,他在篆刻和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归纳总结,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创造性地提炼出一套系统有效的篆刻技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篆刻艺术风貌,这就是篆刻班学员称为“厦门菜馆”的独特招式。
说起“厦门菜馆”,篆刻班上学员从六十岁到九十岁的,各个都可以掰着手指如数家珍,“两盘大菜、五个原则、八味配料”,分别指的是什么,都说得清清楚楚,他们觉得王守桢老师对篆刻的教法,真的是高屋建瓴,化繁为简,让看似云里雾里的篆刻有了简明扼要的法度,有了可依可循的操作规则。这些当然是王老师几十年实践的高度提炼,而这些经验所得,他都毫无保留地一点一点传授给学员,并尽可能运用通俗平易的方法,让学员易懂易学。所以很多学员觉得,能跟随王守桢老师学习篆刻,直接享用名家几十年的成果,真是万分有幸。
王守桢老师的教学方法,可谓灵活多样。针对篆刻重在“动手操作”的特点,王老师除了统一讲解外,着重采用“面对面看门诊”的方法,即对学员的习作进行指导、调整、矫治,并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同时,王老师鼓励创新,对于掌握“厦门菜馆”基本技能的学员,鼓励个人风格的形成和发扬。除了传授篆刻技艺,王守桢老师的课堂更是生动有趣的文化之旅,正如学员吴建凡所说,王老师“积淀厚重,说印谈古,信口随心,引经据典,诙谐幽默”,所讲所谈,常常令学员印友们趋之若鹜,兴致盎然,这样的课堂,有趣,有味,有收获。
所以,很多老人来篆刻班学习,一来就是四、五年,有的七、八年,像林东山、邓文乘、戴如莹、张竞雄、黄海燕等,在篆刻班学习已达十几年之久,他们一年年地跟随王老师研习篆刻,渐渐领悟到王老师篆刻艺术的精髓,篆刻作品都有了相当的水准,在篆刻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比如邓文乘已出版有两本印谱,林东山的印谱也在筹备中,而黄海燕的印作已在厦门菜馆中突显出强烈的个人特色。
印友汇群 印作成册
王守桢老师自1998年在厦门老年大学开办篆刻班至今已十八年,在厦门大学老年大学的篆刻班更是有三十年之久,来来往往的学员有几百人,加之其他方式跟随王守桢老师学习篆刻的,形成一个蔚为可观的篆刻群体,其中,有的持续在班上学习,有的没在班上也坚持篆刻,有的在厦门,有的在外地。这些印友的联络和交流,得益于王老师倡办的《印友集》。
《印友集》收集印友的篆刻作品,编印成册,每年一册。具体的收稿、编辑、印刷等事宜,都由篆刻班老班长林东山张罗处理,一来林东山在篆刻班时间久,专业水平较高,二来他吃苦耐劳,做事细致。迄今,《印友集》已刊印十八册,每册除了有印友的篆刻作品,还有印友关于篆刻的心得体会、技巧探讨及经验分享的文章,成为课堂之外大家交流学习的另一个重要阵地。曾参加篆刻班、现居重庆的印友陈正权说:虽不能去课堂,但《印友集》给她传递了篆刻的信息,看印友的印作和文章,如临课堂,受益匪浅。
前几年,每册《印友集》印好时,印友们都会择日欢聚,分发集子,品评印作,互相交流,其乐融融,称为“印友会”。参加“印友会”的印友逐年增加,从几十人到上百人,每次都像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大家都喜气洋洋,非常开心。后来因考虑到老年印友的安全问题,不再组织这种较为大型的聚会,但每年依然坚持编印《印友集》。十八册的《印友集》成为所有印友一个重要的集体成果。正如陈正权所说:“坚持以这种形式集辑成书,属独一无二,它没有书号,不正式出版,但深受一个群体的喜爱,这就是它的价值!”除了《印友集》,篆刻班还编辑印制了多种篆刻作品集,如《厦门改革开放大事记印谱》、《石亦能言》、《铁笔著新花》、《厦大楼名印谱》、《金石心》等,其中《厦门改革开放大事记印谱》被收藏于厦门图书馆、香港图书馆等。
网络上下 金石有约
共同学习篆刻这么多年,学员们都成了朋友,课堂之外,他们也常常隔三差五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有了“圈子”的晚年生活格外充实。
王守桢老师在一次七八人的聚会上提议,我们聚在一起,只是喝茶吃饭,谈天说地,一天下来,开心是很开心,但也很遗憾没有留下些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看看能不能想个什么方式每聚一次都能留下些印记。于是经过大家思考讨论,就有了“金石有约”,为金石篆刻而约而聚,每一次约聚都被赋予具体的动作内容。
金石有约,不定期约聚,参与者十几人,每次能到者十人左右。聚会地点各家轮流,在喝茶聊天之外,聚会时增加一项必修课,那就是在一张四尺三开的宣纸上各自用毛笔签上自己的名字,竖签、横签、斜签,楷书、行草、隶篆都随意。然后在签名旁钤盖一枚自己篆刻的闲章。当天在谁家就由主人题署款识,如“金石有约之甲午重阳后三日,黄德樵题”。每次留下两幅作品,每人的两方印章词句都不一样,一幅由当日主人留下,另一幅大家抓阄看谁获得。
在宣纸上盖印时,恐怕盖得不好影响整幅效果,大家推举盖印最好的老班长林东山一人代劳,每次两幅作品共有二十个左右的印,林东山稳稳当当地一个一个盖下去,干净利落,其他人围观、赞叹、拍照,甚是热闹。有时是林东山独自一人在内厅钤盖,其余人在外面闲聊,叫到谁,谁就带着两枚印进去,出来,再换另一个,好像要个别谈话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
于此同时,身处便捷的网络时代,印友们也与时俱进,利用手机网络平台建起了“金石有约”微信群, 越来越多的印友加入到这个群中,随时分享名家篆刻作品,交流印友的刻印体会。在这里,谁买了几块印石,谁刻了几方印,都拍照发出来,供大家品评。也常有印友发出自己布印的草稿,请王守桢老师和其他印友给予指导,给出中肯意见后,再修改调整,重新发上来,这个过程,对所有群中的印友来说都是很直观的学习过程。
网上网下,都有了“金石有约”,印友们的联络和交流随之更加方便直接起来。
有这么好的篆刻土壤和氛围,相信厦门的篆刻群体一定会收获更多更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