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人建一座精神家园
阅览: 日期:2016-06-09
在厦门社会福利院,说起院长纪颖红,在此安度晚年的老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夸赞其热心老年事业,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幸福快乐的生活环境,也给老人建起了一座精神家园。
2013年,原先在松柏医院从事门诊工作的纪颖红,调任厦门社会福利院担任院长一职。虽然多年来一直从事老年康复治疗,但她深知社会福利院院长的身份与门诊医生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但要关注老人的身体健康,更要让老人有一份心灵归依。
福利院是个大集体,老人都有着各自的性格,平时生活中,难免闹点小别扭小矛盾。作为院长,算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家之主,做好“家庭成员”的协调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刚上任不久,纪院长就遇到了一个刺手的难题:两位同住室的老人,由于生活习惯不同,经常一个要休息,一个就要看电视,甚至因为对方上卫生间冲水,用热水洗衣服等生活琐事闹起矛盾,最后两人都把状告到她这儿,要求院长将另一方换走。
当时,福利院住着200多位老人,都是两人甚至多人住一间,如果每位老人遇到一点不开心,都像他们两那般,闹着将对方换走,将来如何管理?可反过来一想,老人的习惯和性格是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如果强迫对方相互改变,既不容易也不现实。免强住在一起,又让老人的心情受影响。换了自己,这样压抑精神上也挺难受。思之再三,纪院长还是给两位老人调整了房间,最终化解了两位老人的矛盾。此后,两位老人对纪院长都非常感激。
工作细心的纪院长是位有心人。一天,她去楼层巡查工作,来到一位八旬老阿婆与一位五旬大妈的房间,正好看见五旬大妈对八旬阿婆递茶送水,照顾亲人一般。禁不住对这位五旬大妈一番称赞。没想到,八旬阿婆不无得意地说:“她是我女儿,对我可好了!”
八旬阿婆的一句话,让纪院长很受触动,也使她意识到:虽然院里举办的一系列活动,丰富了老人的生活,但最能让老人感受到幸福的,莫过于回归家庭。
可在这福利院,很多老人都是孤寡老人,如何才能尽可能地让老人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呢?想到来八旬老阿婆与五旬大妈母女相称的情景,以前就在报纸上看到过养老院里60岁老人帮助80岁老人的新闻,纪院长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福利院入住的老人年龄层次不同,有奶奶辈,大妈辈,还有儿童福利成长起来的孩子,正好也是孙辈,能不能利用他们的年龄结构,相互搭配,让他们组成一个“特殊的家庭”?
于是,纪院长试着让平时几位相处不错,性情相投,年龄层次不同的几位女性老人相互搭配,居住在同一“家庭”,让她们在生活中相互帮助,母女相称,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亲情和“家庭”温暖。
要做好老人的工作,首先要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刚上任,纪院长就用最短的时间调阅每一位住院老人的档案材料,掌握他们的身体情况、个性特点和生活喜好。在日常生活中,纪院长特注意观察老人的言谈举止。开始,她发现许多老人都不爱动,除了吃饭,就是睡觉,要么守着一台电视寸不离。当她与老人交谈,才发现很多老人入住福利院都抱着一种等死的心态,都认为自己没用了,只能在这儿悄无声息地熬完自己的余生。
从事老年康复治疗多年的纪院长意识到,老人这种消极心态,会严重影响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必需要尽快改变老人这种想法,让他们的心态积极起来。
如何让老人对生活热爱起来?直到有一天,纪院长在进行工作巡查时,发现有一位老阿婆正在织毛衣,让她惊诧不已。通过进一步了解,纪院长得知在福利院内,会织毛衣的老人就有十几个。纪院长顿时有了主意:要尽量让老人动起来,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找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织毛衣这种手工活,许多年轻人都不会。纪院长首先想到一个办法:让年轻的护理人员向老人“拜师学艺”。
平时,老人的日常生活都要听护理人员“指挥”,如今,自己当上了年轻护理员的“老师”,老人体会到了传授技艺的成就感,很是开心。此后,纪院长每隔一段时间,又将这群老人组织起来,参加织毛衣比赛,将老人的“作品”拿起义卖,让老人对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的价值。通过织毛活动,使这群老人找到了共同的话题,相处更加融洽。
考虑到织毛衣是许多老阿婆的“拿手戏”,许多男性老人却无法参与。纪院长又出“新招”——开展歌舞活动,尽量让所有老人都可参加。
刚开始,许多老人都“羞于出口”,更不敢“跳”,活动一时开展不起来。后来,正好遇重阳节,单位要举办老人活动,要求福利院的老人要出节目。纪院长只好组织几位性格比较开朗的老人编排了一个“感恩的心”的节目,不但要唱还得要跳。不想,活动当天,许多前来参加活动的年轻人,见老人表演得那么认真,也上台互动,让福利院的这群“老演员”很有一种成就感。此后,深受感染的其他老人也跃跃欲试,参与进来。就这样,老人渐渐喜欢上了唱歌,爱上了跳舞,使福利院老人的生活渐渐丰富起来。
而今,上任几年来,纪院长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福利院的老人营造了一个幸福快乐的生活环境,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让他们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邹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