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存”变“理财”,老人银行存款小心被误导
阅览: 日期:2016-06-16
银行,一直都是百姓心中最安全的资金保管单位,然而却有不良工作人员悄悄盯上了老人家的钱,并利用老人对银行的信任损害、欺骗老人的权益。趁着老人来银行办理储蓄存款,诱导,欺骗老人购买保险、基金和理财产品。而这种“飞单”的形成,主要是银行工作人员为了拿更高的提成,对客户隐瞒一些风险提示,而很多老人又出于对银行的信任又盲目信从,不仔细看协议随手签字,导致老人最终钱财受损。为此,本刊特意采写了几个实例,给老人提个醒——
老人存款变保单 银行工作人员竟是保险业务员
去年8月,杨伟平74岁的父亲去银行将快到期的钱进行转存,今年3月的一天,当父亲将银行转存单拿出来时,儿女们惊奇地发现这是一张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五年期保单。父亲听后又气又急。
去年8月底,家住湖里后埔的杨金龙老人和往年一样去银行将快到期的5万多元定期存款进行转存。在杨大爷办理转存业务时,一名自称是银行工作人员的女子走到他的身边,并热情地向杨老推荐一种新的“储蓄方式”:存储时间为五年,但是该存法利息更多。
杨大爷听说有这些好处后,就马上答应了这名工作人员。今年3月14日,杨老的儿女们回家探望父亲。因担心自己的身体不好,怕随时有突发情况,于是杨大爷将5万元“存款单”拿出来,希望女儿们代为保管。可杨大爷的小女儿接过“存款单”一看,竟发现这并不是真正的存款单,而是一张保险单。保单的日期正是杨老转存款的日期8月22日,存期为5年。这也就意味着,这5万元钱在5年内不能取出来,否则将承担一笔损失。”
杨大爷听后,又气又急。当天,杨大爷在儿女们的陪同下,来到了办理存款的银行,希望银行能对这件事情解释清楚,并马上将他的钱转为三年期定期存款。
杨老经询问得知,当时为其办理业务的黄姓女工作人员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员,该工作人员向杨大爷推荐的是国寿新鸿泰两全保险,时间至2020年3月22日。
据杨大爷回忆说,当时给他办理业务的工作人员并没有说是保险公司的业务员,而自称是银行工作人员。办理业务的时候,黄姓女子也未告知是办理保险业务,只告诉他存几年时间,有什么样的收益。而当时,柜台里的银行工作人员也没有提醒他。
杨大爷的小女儿杨燕拿出了其父当时办理业务的保险单据,发现保险单上所填的信息并非杨大爷亲手所填,只有名字是他自己签的。因为杨大爷根本不识字,他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连儿女们的名字都不会写。
“父亲在银行里面被保险公司的人忽悠,买了份保险,银行也是脱不了责任的。”杨大爷的儿女们很是气愤说。当杨大爷的小女儿杨燕联系上保险公司的负责人。对方告诉她,杨大爷签字的这份保单可以由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代填各项资料,只要工作人员当时为杨大爷讲明了是办理这项保险业务,并由他本人签字。保险公司并没有任何欺诈行为,杨大爷办理的这种储蓄型保险,并无任何风险,只是不够灵活,不像定期存款那样可以提前支取,而必须等到期后才能退出,否则将承担退保的一笔费用。
杨老的儿女们则认为,保险公司银行应该为这种误导老人购买保险的行为负责他们希望保险公司全额退保,银行补开出存款日期为8月22日的定期存款单。最后,在银行出面调解下,杨大爷在女儿的陪同下办理了全额退保手续。
“定存”7年变成“理财产品”
2009年8月,郑海深60多岁的老伴李玉梅拿着9000元私房钱,偷偷到了银行,计划把这笔钱做三五年的定期存款,以备不时之需。
“年纪大了,子女也有自己的家庭,私下留点钱,关键时候可以应急。”郑老伯说。这笔钱老伴没有让子女知道,甚至他也是最近才知道的。老伴拿着钱到了银行后,跟银行工作人员说,这笔钱只想存三五年定期,不能长时间,因为毕竟这钱是应急的。
银行工作人员则向她推介了另一种类似的理财产品,并称买这个能分红又有高利息比定期存款强多了,只是时间长了一点点,要10年。郑老伯的老伴当时是拒绝的,因为10年太长了。银行人员又做起了她的思想工作:“只要够6年就能取出来了,您本来也计划定存三五年,比原来的只是长了一年时间就能取出来”。郑老伯的老伴心想,银行总不会骗人的,看在多点利息和分红的份上,就听信了银行工作人员的话,买了这个理财产品。
今年4月初,郑老伯的老伴心脏病发,想把这笔钱取出来。郑老伯便接过她的凭据到银行准备取钱。郑老伯到银行后,工作人员说时间还没到,上面写着10年期的,如果提前取出,只有一半的利息,大概700元左右。
郑老伯很气愤,银行欺骗了他老伴,说好的6年变成了10年才能取,他担心妻子身体不好,都不知道能不能等到这笔钱到期的那天。还有,2009年至今快7年了,只有这么点利息。
按照2009年5年期定存利率是3.6,郑老伯妻子存9000元至今有6年多近7年时间,按6年算,利息也有1944元。如今,如果要提前取款出来,只有700元的利息,当年所谓的高利息和分红,还不如定存收益高。郑老伯找到银行负责人理论,但对方却说,当年的工作人员早就不在,具体是怎么回事他不了解情况。这让郑老伯更是气愤。
老人银行存定期变成理财基金
去年6月初,陆彬去76岁高龄的叔叔陆宝华家探望。叔叔告诉陆彬,女儿陆小莉从国外汇了20万元给他,因为自己平时有钱用,就想把钱从中国银行转到厦门一家商业银行做定期存款。
由于叔叔年岁大了,陆彬就开车带着叔叔去中国银行取钱,再来到某银行网点,准备办理一年定期存款。待手续办理到一半的时候,陆彬单位领导给他电话,让他立即回去办事。因为业务已经办理了一半,陆彬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了,跟大堂经理交代了一下就匆忙离去。大约半小时后,陆彬打电话给叔叔追问了一下,叔叔说办好了,陆彬也就放心了。
今年2月份,陆彬到叔叔陆宝华家吃饭,陆宝华的手机接到一条短信,陆彬恰巧看了一眼,发现是鑫元基金发来的一条消息。陆彬就问叔叔怎么回事,叔叔说那天把钱存好后不久这样的消息就来了,可能是垃圾短信。
陆彬感觉不妙,就让叔叔将存款凭证拿出来看看,没想到叔叔的20万元存款变成了鑫元基金,根据当时的行情,叔叔的20万已经缩水1万多了,问起叔叔如何会把存款变成基金,陆宝华说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告诉陆彬,当初办存款手续时,他离开后,他又按大堂经理在几张单据上签了字。
愤怒的陆彬来到银行,要讨个说法,但是原来的大堂经理已经不知去向,其他人一问三不知。而就在陆彬和银行交涉的时候,也有其他人前来讨要说法。至于叔叔的20万元存款是如何变成了鑫元基金,银行工作人员表示,购买单据是本人签字认可的,出现缩水是正常的,基金本来就有风险。
陆彬要求调取银行当天的监控也没有得到同意。陆彬怀疑当初很有可能是在叔叔办理存款时,在自己离开后,大堂经理在对叔叔的存款手续上做了手脚。对于这样专坑老年人的事件,陆彬表示必须讨个说法。今年5初,在几次协商无果的情况下,陆彬代理叔叔将银行告让了法院。
银行存款谨防被误导
近年来,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误导销售、未经授权代理销售、私自销售产品以及与合作机构风险责任不清等问题。
存款变存款变基金,存款变理财产品的纠纷经常出现在报端,其中客户多是中老年人。尽管监管部门三令五申规范银保销售,依然无法完全杜绝“误导”销售的出现。很多人去银行存款时往往会遇到保险推销人员,个别保险推销员甚至把保险产品描述成储蓄产品,只字不提保险字眼,导致很多客户以为是银行的高收益存款或理财产品。许多中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对新事物的理解、接受能力较低,像这样误导销售银保产品,很容易引发信任危机。
虽说近年来监管机构发了几次文规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但侵犯客户权益的事情仍不少见。要防止自己掉到坑里,不能指望出了事银行会发善心,只能自己多加提防,防止被忽悠。
那么如何防止被忽悠呢?
首先从工作人员进行介绍时所使用的一些“特别”词汇上去判断。当有工作人员介绍说“高于银行同期利息”时,一定要问清楚是储蓄还是保险或是理财产品,以防误买。此外,若听到例如“健康保障”、“零存整取”、“定投功能”之类的词汇时,更要提高警惕。其次,认真阅读合同,看清楚合同最后的落款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这是判断储户办理的是银行业务还是保险业务最直接的依据。另外,辨别销售人员资质。主动询问销售者是否是银行人员,警惕其他非银行工作人员的误导宣传。如果购买的是保险公司的产品,在完成上述行为没几天发现不对劲,可以尽早联系保险公司退保。投保人在购买保险之后有15天的犹豫期,犹豫期内可免费退保,超过15天犹豫期,投保人要求退保则需要承担退保违约金。如果储户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误导办了非存款业务,一定要保留相关证据,到消费者协会或相关部门进行投诉。当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也是可行的。同时,笔者也提醒广大老年朋友,去银行办理业务时,一定先要仔细了解清楚,不要混淆了储蓄业务与保险和其他理财产品。在到银行存款或者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相关协议,不能随便盲从签字。(梅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