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年摄影发烧友
阅览: 日期:2016-06-16
今年80岁高龄的董复东,是位老年摄影发烧友。他接触摄影已有50多年的历史。
1962年,董复东中专毕业,分配到专门生产相纸的厦门感光厂,从事产品检验。由于工作需要,每批产品出来,他都要去拍照,用来检验该批次产品的清淅度、宽容度及灰雾度……等等相关数据。在这一过程中,董复东不但掌握了用光、调焦等摄影技术,也对取景、构图等审美艺术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拍摄了许多经典照片,成为厦门首届摄影协会会员。
直到1974年,董复东调入厦门市轻工局,从事摄影工作没有以前常态,但他对摄影的热情依然不减,每次陪领导去基层走访,他都不忘带上相机,既拍基层员工的精神风貌,也记录工厂的发展变迁历史。
船到码头车到站。1992年,董复东到了退休年龄,从轻工局一处级岗位退休后。清闲下来,身边很多老同志把跳舞、打麻将当作退休后的娱乐生活,董复东却“另谋出路”——重新拿起了自己的照相机,把摄影当作退休生活的“主业”。
在厦门许多老年摄影爱好中,都有过拍摄白鹭的经历,董复东也不例外。作为厦门市首届摄影协会会员,董复东早就有心想把厦门市的市鸟——白鹭,通过自己的镜头把它最美的一面展现给世人,只是在职时,因为工作原因,抽不出时间。直到退休,董复东终于有了大把属于自己的时间了,想拍白鹭的念头再次冒出来了。为了能拍出好照片,在九十年代初期,退休工资只有几百元的董复东,重下“血本”,花了一万多元,购买了一个4百厘米的长焦镜头。约上几位喜爱摄影的朋友,早上7点,带上水和面包,来到位于厦门岛外的杏林马銮湾那片白鹭经常栖息的树林。
白鹭生性敏感,见人就飞,不容易拍到。进入“阵地”后,董复东和几位朋友就躲在树下的草丛里,开始守候拍照。白鹭白天喜欢外出揽食,夕阳西下时,白鹭归林,在落日余辉下飞翔的身姿最为优美。董复东和几位朋友常常一守就是一天,由于蹲守时间太久,腿脚都蹲得发麻,站起来后,要许久才能恢复知觉。而且夏日的草丛中,蚊子又多,咬得全身都起泡,奇痒无比。就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拍出了白鹭各种姿态的照片近万张,后来在厦门市举办的各种摄影展览中引来无数赞叹之声。
在普通人眼里,摄影无非是拿着照相机按按快门就可以了。但要拍出好作品,却并非易事。有些照片的拍摄是需要做非常多的前期准备工作。多年前,董复东有心拍一组表现厦门民俗风情的纪实照片,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首先在选材上,就让他颇费思量,最后他选择颇具民俗特色的海沧青焦慈济宫的“蜈蚣阁”表演。
“蜈蚣阁”是由表演者用多节“阁棚”连接成总长约150米的蜈蚣身,配以龙头和龙尾,由小孩子扮作才子佳人坐在“阁棚”内,在闽南地方特色的音乐伴奏下,缓缓前进,犹如一条大蜈蚣蜿蜒爬行。“蜈蚣阁”是一种大型游艺活动,整个表演过程都是动态的。为了能抓拍到最生动,又最能表现这一民俗风情的内容。董复东只好提前几天就前往海沧青焦慈济宫,向举办此次活动的负责人了解活动当天表演队伍途径的路线。掌握到这一情况后,他又沿着表演线路提前进行现场采点。
在经过现场“考察”后,董复东发现了一个问题:海沧地处城郊农村,如果照片选择的背景只是乡村,就难于把这一民俗的特色表现出来。几番琢磨,董复东决定把照片的拍摄背景设定在游艺活动到达寺庙前。
活动当天,董复东提前数小时就守候在几天选定的第一个拍摄地点,谁想,第一个拍摄点拍出来的图像效果并不理想,他只好挎着十几斤重的摄影包,赶往下一个拍摄点。为了抢在表演队伍的前面,他一路小跑,跑得浑身大汗,衣衫全湿,最终才如愿拍到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拍摄动态照片不易,拍静态照片也难。董复东的影集里,有一张在日出晨光中,一对情侣牵手在海边漫步的照片,这一作品的诞生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历经“磨难”。
拍摄之初,董复东本意是想去海边拍日出。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时间很短,可以说是稍纵即逝,要拍到日出,必须提前守候在拍摄地点。第一次,董复东提前一个小时赶到环岛路海边。此时尚未天亮,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一脚踩在刚退潮的滩涂上,那时正值夏天,穿在脚上的凉鞋深深陷入滩涂的海泥下面,他用力往上拔,没想到用力过猛,不但让鞋带与鞋底分尸,无法再穿,人也一屁股坐在滩涂上,弄得整条裤子全是海泥。幸好当时正值夏天,天气暖和,他上到海岸边,在路旁抓了一把青草,把裤子上的海泥稍加擦试,继续守候。守到早上八点多,仍不见太阳露脸,只能失望而归。
初次拍摄不成功。第二天凌晨,他又赶到海边。这一次,太阳公公是露脸了。但回家把照片整理出来,董复东发现照片内容只有大海和日出,两件静物,显得呆板,缺少灵动感。想到夏日的海边许多游人通宵聚会。董复东决定再次重拍,在日出和大海的画面里加入游人,使照片生动起来。
于是,第三天凌晨他再次来到环岛路海边,这次他虽如愿拍到了日出、大海和游人,可照片上的游人杂乱无章,构图凌乱。再次失败,心有不甘的董复东,只好再次前往环岛海边。这一次,他经过精心准备,在日出之际,终于捕捉到了一对牵手的恋人在海边散步的身影。事后,这副费尽周折拍到作品,在一次全国举办的摄影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董复东是位念旧的老人,空闲下来,他总喜欢拿起影集翻看照片中的过往岁月。有一天,他无意中翻到自己早期在厦门轮渡码头拍到渔民出海归来,夕阳余晖映照在海面上,闪着粼粼波光,一条小船驶向停在不远处的大帆船。大帆船上,几位出海归来的渔民,正往鱼框里装鱼,准备等小船靠近,把一天作业的“收获”放下给小船运上岸。那温馨的画面,仿佛就在昨日,显得那般亲切。董复东依然记得,当时为了拍摄这一组照片,他曾特意跑到码头去向鱼民打听出海时间和出海归来的日期,先怕错过机会,接下来的几日黄昏,他都带着相机守候在码头。
随着时间流逝,昔日的旧码头已焕然一新,往日的帆船也“退休”了,出海的鱼民用上了机械化设备。时代的变迁,让董复东在感受着厦门城市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有了新想法:把自己对摄影当作晚年生活的娱乐的同时,应该用自己手中的照相机,宣传好厦门的新变化,为美丽厦门添彩。想到自己从60年代初期就开始接触摄影,早期拍下了许多老照片,他有心找到当初拍摄老照片的地点,在同一地点拍摄新照片,两相对比,不但能重温流逝的岁月,也能反映厦门的新变化。于是,他开始行动起来,把自己早年拍下的旧照片都一一翻出来,对那些有特色的旧照片,重新找到昔日拍照的地点,拍出新照片。每年,他也要选择最佳拍照时机,前往鼓浪屿的日光岩,拍一组厦鼓全景照片,记录厦、鼓两地每年发生的新变化。
如今,年逾八旬的董复东,仍然担任着厦门市老年摄影协会副会长,他有心要把厦门老年摄影爱好者组织起来,拍出更多精美的照片,不但提高老年朋友的生活质量,也要为宣传美丽厦门的建设成就出一份力。(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