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篆刻 老而弥笃

阅览:  日期:2016-10-28

  林必枫老先生,今年有七十多岁,是厦门老年大学篆刻班的学员,迄今已在班上学习篆刻将近十年时间。他表示,能在退休后与自己从小形成的兴趣携手同行,并有名师引领,学有长进,是最幸福最快乐的事。
  有福自然来,有些东西你越是刻意追求却得不到,而偶然机会却让你得到了,就是运气,就是缘分。而从小自然而然形成的兴趣爱好,如果能够伴随终生,就更是一种缘分。林老对篆刻的兴趣,就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林老小时候爱画图、做手工,并受到老师的赞赏和鼓励。他老家在福州,就住在号称寿山石图章和刻印一条街的省府路,左邻右舍大多是这样的店铺。小伙伴们经常在这些店铺周围玩耍,耳濡目染,就对图章、刻印产生了兴趣。有兴趣就会去注意观察,看大人们如何在石头上动刀。刻印的材料、工具,都可以看到买到,自然不成问题,于是也学着用小刀在石头上摆弄起来……到念初中时,竟然可以给自己和同学刻一两枚印章,就很有一些沾沾自喜。其实当时并不懂篆刻,仅仅是把一般字体刻出来而已。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林老到厦门任中学教员,暑假空闲,有时为自己或亲朋好友刻几枚图章,也算消遣。回首往事,初学篆刻苦无师从,学习资料匮乏,那时候在报刊上偶然看到刊登的印蜕,立刻剪下来收集,得空就临摹。但是要刻一枚章,得查找出几个篆体字,十分费劲。弯路多多,困难重重,直到1993年才从福州购得《篆刻字典》,查找篆字方便了很多,于是更加兴致盎然,乐在其中。199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林老买到一本有关篆刻的书《篆刻入门》,如获至宝,非常开心。但是由于书中行文偏文言,不通俗,看后仍是似懂非懂,只好还是按照自己的老办法去刻,瞎琢磨,不得要领。
  1998年的某一天,林老翻看《厦门日报》,眼球突然被上面八枚独具美感、面目一新的篆刻作品吸引,上方署名王守桢的文章,题目为《方寸之间线千钧》,文中介绍作者几十年从事篆刻的细致感受和宝贵经验,并用生动的比喻,阐述“线条”在篆刻艺术上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出“这是学印的第一步”,当时林老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是“篆刻乃一门综合性的平面造型艺术,最重书法的线条和结构,刀只是用来表现书法。”他还在文中推崇了几位清代篆刻大名家: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这篇文章对林老启发很大,在他以后的刻印过程中,开始反复尝试参照王守桢老师的提法。后来林老陆续从书店买到了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的印谱,反复欣赏、取样。当时林老猜测,这篇文章的作者,一定是位篆刻名家,并且盼望能幸运地遇见他并拜他为师。这成为一个夙愿。
  终于,林老退休后的一天,一位友人跟他说,你不是喜欢篆刻吗?厦门老年大学有开办篆刻班啊,执教的听说还是名家名师呢,要不要去报名?这对林老来说,真是天大的好消息!招生第一天,林老就早早跑去报了名。随后还应邀参加了在厦门大学芙蓉园的印友会。印友会上,见到了那么多的老年印友,有几十名,还有很多印友因各种原因没到现场。原来厦门有这么大的篆刻群体!最值得兴奋的是见到了备受印友们敬重的篆刻班老师,原来真的就是他仰慕多年的篆刻名家王守桢老师!从今以后就成了王守桢的学生!林老终于圆了多年的拜师梦,感到自己非常幸运,非常开心。与王老师相遇、相识,并成为师生,来得这么巧,林老感觉像做梦一样,真是莫大的缘分!
  到老年大学跟王老师学习篆刻迄今已将近十年,王老师学识渊博,而且精益求精,不断前进,时常告诉学员“艺无止境”,要不断进取。每次上他的课,林老都特别珍惜,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跟随王老师学习篆刻这几年,林老慢慢领会到篆刻是一门综合性的平面造型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门类,涵盖了书法、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元素,确实是易学难工。入得门来,才发现小小一枚图章,蕴藏着万千气象,绝对不可小视。在王老师的引领下,林老不断学习有关篆刻的理论和名家名作,不断研读和临摹老师的作品和篆刻班同学的佳作,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学习,他的篆刻水平渐渐有了明显的提高,篆刻作品多次参与篆刻班共同创作的主题作品展示,受到老师和周围朋友的肯定与赞赏。心无旁骛,专心一意,并不断追求篆刻艺术,这也是林老晚年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