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我,晚年更精彩
阅览: 日期:2016-11-11
作者:觉民
退休后没有自己的生活
肖丽娟退休前是大公司里的业务骨干,做事风风火火,能干又热情,但自从退了休,生活节奏一下子改变了,她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大把大把的时间无法打发,于是照顾儿子、儿媳成为她生活的重心。
肖阿姨一直都很宠她的独生子,如今虽然儿子已成家立业,且离开老两口,搬到新房子住,她还是不放心,动不动就跑到儿子新家帮忙做家务。退休之后,肖阿姨为了方便照顾儿子儿媳,不听老伴的劝阻,执意搬到儿子住的那个小区,每天早上去儿子家帮忙做早饭、打扫卫生,晚上做完晚饭、等他们洗漱准备睡觉才回到自己家。
有一次,肖阿姨像往常一样,把从早市淘来的新鲜蔬菜拎到儿子家,看到脏衣篮里有一堆衣服,就顺手洗了。没想到第二天,再去儿子家时,钥匙怎么也打不开锁。她觉得奇怪,敲开了门,看到儿子儿媳都红着脸,好像刚刚吵过架。肖阿姨问锁的事,儿子回答:“最近小区偷盗案特别多,所以换了个锁。”但肖阿姨分明感到儿媳的脸色不好看,于是就不多问了。
回到家,肖阿姨就跟老伴发牢骚:“换锁这样的事也不先跟我商量商量!把自己亲妈当成外人了!”心情不好,一夜都没睡。儿子一向都明白母亲对自己的付出,也很担心她的身体,于是亲自过来道歉。原来换锁事件的导火索是:肖阿姨洗了儿媳的内衣裤,使得儿媳觉得自己隐私受到侵犯。
这天晚上,肖阿姨想了很久很久。不管在职场还是家庭,她都里里外外一把手,可没想到在儿媳的眼里,自己竟是一个如此不懂事的人。
学会退出,才能放下
那件事之后,肖阿姨减少了去儿子家的次数,但心里还是感到委屈。她对老伴说:“他是我唯一的儿子,他们工作那么忙,我怕他们不懂照顾自己,我就差掏心掏肺了,没想到还要被他们嫌弃……”老伴儿一边轻轻拍着她的背,一边说:
“你说得都对,不过,孩子已经长大了,他有自己的生活,我们呢,应该享受我们自己的生活。”
“我们自己的生活?”肖阿姨恍然大悟,“对呀,我以前那些同事,人家退休之后活得可精彩了,旅游的旅游,跳舞的跳舞,用的手机都是大屏的,智能的,还可以发微信聊天。”
“就是啊,”老伴说:“想当年,你多新潮的一个人,咱可不能比他们落后。”老伴的话说到了肖阿姨的心窝里,感慨着:要不是为了照顾孩子,自己早就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老两口仿佛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连招呼都不打,订了两张机票,就奔坝上草原去了。在牧民家里,他们亲眼目睹了羊妈妈产子的全过程,看着羊妈妈哺乳小羊的样子,肖阿姨回忆起抚养儿子的点点滴滴。
老伴拍拍她的肩头,给她念了一篇文章。“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肖阿姨听到这句话,会心一笑。是啊,不愿意与成年子女分离的父母,与其说他们是爱孩子,不如说他们不舍得放下对孩子控制。
他们在草原上玩了一周,拍了很多照片。老伴教肖阿姨发微信、晒照片、跟朋友语音聊天、美图秀秀……这周玩得很开心,肖阿姨领悟了不同的风景,对未来的晚年生活充满信心。
回归自我,拥抱精彩
旅游回来,肖阿姨就跟着老伴一起去手机店挑了一部新手机,拍图特别方便,功能很齐全。他们还下载几种好用的APP。也学会了滴滴打车、GPS、网购等当今最时尚的东西。
肖阿姨已经学会了退出,她不再每天去儿子家上下忙碌,她有自己丰富的生活安排。她参加了老年合唱团,心情好,笑呵呵,走路像个小姑娘。有时跟老伴手挽手去公园散步,喜欢用手机拍各种不同的植物,发到微信朋友圈,让朋友们猜猜是什么名字。
偶尔想去儿子家坐坐,也会打电话预约。她明白这不是生分,而是一种尊重。她还把儿子家的钥匙还给了儿媳。儿媳很惊讶,也很不好意思,她说:“妈,您这是干嘛?都是怪我不好……”
肖阿姨说:“傻孩子,妈是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了,我现在过得很开心,不能每天过来看你们,你们要自己好好照顾自己。”儿媳的眼眶湿了,一把抱住婆婆。
没过两天,老两口就飞去了云南,山清水秀风光好,他们拍了好多照片发到微信,朋友们羡慕得纷纷点赞,儿媳在微信下发评论说:“您是我的榜样,等我老了,也要这么活!”
现在的肖阿姨,常常会劝那些不愿退出的父母说:不要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唯一,为了孩子,没有自己的社会交往,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在乎自己是否快乐,是否幸福。这种教育带给孩子的是什么?除了压力和相互之间的折磨,没有其他。
最近肖阿姨爱上了读书,她在一本书上看到一段非常喜欢的话,于是把它分享到朋友圈:
“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不仅仅是做父母,人生的许多时刻都应该懂得进退。”
老领导们认真倾听讲解员介绍小井红军医院初创时期的艰难岁月
奇石“收藏家”
湖滨南路,住着一位喜好收藏石头的老人。在他家里,摆满了各种形态各异,独具韵味的奇石,让人见了无不拍手称奇。他就是被人称为奇石“收藏家”的王积安老人。
老王喜欢上雅石是1995年的事,当时,已对盆景很有兴趣的他,从小商贩手里采购了几块小小的华安九龙壁,点缀一盆水旱盆景。谁知有一天,在修剪盆景时,发现这些小石块不但颜色很具特色,用这些石块表达出来的溪岸、悬岩更是惟妙惟俏,让人越看越有韵味。 2000年10月,从财政局部门退休后,老王便专心当起了雅石“收藏家”。
老王最早收藏的一块雅石是贵州翡翠。为了得到这块石头,足足让他等待了近半年时间。那是刚退休不久,他去南京参加一个奇石展,在一位农民家里看见这块色泽十分美观的石头,心里十分喜爱。可这农民出价要4000元。4000元对于现在的特区人家虽不算多,但对于把积累都用在盆景培育上的老王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从南京回来后,王老的心里一直放不下这件心事,开始慢慢积累,直到半年后,带着节省下来的4000元,再次来到这位农民家中,才了这一心愿
具有收藏价值的奇石,并不是一般的石块,它不但要有造型、还得讲究颜色硬度,就如硬度:普通的石块都在3度以下,可以用来收藏的雅石,硬度都得在4-7度以上,福建除了华安的九龙壁外,很少可以用来收藏,为了寻找到自己中意的石块,他经常外出探“奇”。
有一次,他去柳州参加雅石展,知道柳州有个设在防空洞里的奇石场。为了能觅到好石块,天还没亮就打着手电筒来到奇石场,对农民担来的石块一担担“检查”,由于防空洞里光线很暗,整天开灯营业,除了一些农民的零担石块,里面还有400多家奇石馆,不愿放弃任何一个目标的老王,“检查”完零担,又“视察”一家家奇石馆,直到走完所有奇石馆,才感到肚子有点饿,抬腕一看表,时针正指向四点,开始他还以为自己看错了,待走出防空洞只见日已西斜,才知道已是下午四点,从早上5点多进洞,自己在奇石馆里整整探寻了11个小时。
而他收藏那块《乘风破浪万里行》的奇石却有过一段传奇的经历。那天,他去柳州奇石馆发现一块像一艘乘风破浪巨轮的“百色义”,他就被这块奇异的石块深深吸引住了,一问价钱,主人开价近万元。在柳州无亲无故,一块石头如此天价,让老王束手无策。可这块石头确实是独一无二。爱石心切的老王,当天就乘飞机赶回厦门筹集资金,第二天又乘飞机再赴柳州。当他高高兴兴再去奇石馆找到这块石头的主人时,他却拒绝出售,让老王大失所望。仔细一追问,才知道原来是柳州市一位领导有交待,这块石头他要购买,不许买出柳州。这可急坏了王积安老人,不甘心的老王只好做馆主的思想工作,当他了解到对方还没付定金时,觉得仍有一线希望,便动员起馆主,说按商场规矩,没付定金就不算定货,别人就还有采购的权力。这位馆主见老王三番五次来索购,只好挂电话到这位领导办公室,可对方外出考察。于是,老王又趁此机会,开展更强的思想攻势,馆主见老王确实爱石心切,也开始动摇,只好出售给他。终于让老王在经历了二天的软磨硬泡,如愿以偿地带回了这块雅石。而这一奇石,后来在一次全国盆景雅石展上,以具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内涵荣获特等奖。
老王爱石是真,但石与朋友之间,他还是愿意选择后者。几年前,厦门电视台在一个介绍闽南文化的栏目中,对老王收藏石头的事迹做了介绍,一位台湾朋友从电视上看中了他收藏的一块极像中国地图的奇石,便通过一位“爱”石的朋友找上门来,向老王提出购买这一石头的想法。这块石头是老王好不容易从千里之外的柳州一位农民手上收集到的,不但内陆的每一个省分都跃然“石”上,连海南、台湾等岛屿都显得那么完整,老王如何舍得让人。可老王理解这位台湾朋友“千里追石”的心情,对这块雅石的喜爱之情,比自己有过之无不及,要是没得到,肯定会茶不思饭不想。于是,老王只好忍痛割爱转给了这位台湾友人。直到这位朋友回台湾后,还常挂电话来向他表示谢意。
对于一般人来说,石头是一种没有生命的物体,可在老王的心目中却不一样,石头既有仁、有义、有理、有智,也有性格。那些相伴主人,只讲付出不讲待遇,展示千姿百态的石块,可以让人感悟到一种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