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书记情暖老人心

阅览:  日期:2017-07-28

她始终把自己当作是党和群众之间的一座连心桥,埋头苦干,求真务实,为社区弱势群体送去关爱和温暖。

 她在社区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努力做好居家养老工作,她说哪怕没有收入,也要尽心尽力为社区居民服务。
 在十几年的社区工作中,她曾经荣获国家、省、市级荣誉100多项。在荣誉面前她不骄不躁,不断努力。
 她就是“精神养老家园”的缔造者,社区老人的暖心人,厦门思明区前埔南社区书记——汪家妹。
 
精神养老  幸福家园
 
前埔南社区居民人口两万余人,居民结构复杂多样,弱势群体多,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高龄、失独、空巢等问题重重叠加,在一系列难题面前,汪家妹毅然接受挑战,她依托社区办起“精神养老家园”,把居家养老做得有声有色,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是汪家妹最关心的问题,要解决社区老人的这些精神问题,实现他们文化教育、文体活动、心理建设等方面的需求,就需要创办社区老年大学。而办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她千方百计,挖掘人才,组织师资力量。经过她的多方动员和组织,建立起了教职工团队,而且其中的校长、班主任、班长、老师等核心团队,都是由志愿者组成的。有了这支团队,才有了把学校办好的基础条件。目前,老年大学共有22个班,1200余学员,满足不同老人的学习需求。学员不光上课,还参加文体联谊活动,如:音乐沙龙、外出写生、诗歌会、组织旅游等。同学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还组成“长者志愿者队”,在逢年过节时组织学员慰问孤寡老人,为他们送去米、油等生活用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汪书记还积极为老同志搭建平台,让他们发挥余热展示才艺,利用文化艺术节、社区节、邻里守望节等时机,让老同志登台表演,展示唱歌、跳舞、朗诵等各种文艺才华;还经常举办教学成果展、书画展、送春联等活动。在活动中,既体现老同志的自身价值,又拉近了同志间、邻里间的感情,促进了社区和谐的气氛,营造了老同志颐养天年的好环境。
为了解决老同志的心理问题,汪书记还请到了16位心理医生,定期免费为老人服务。有的老同志刚从领导岗位退下一下子不太适应,心里郁闷;有的因家中财产分配问题或是婆媳争吵问题,情绪低落;有的因独生子女突然去世,悲痛欲绝不能自拔……种种心理问题,都可以在老年大学向心理医生求助。经过心理医生多次疏导和调节,多数老人的心灵得到抚慰,问题得到解决。 
老年大学真是老同志充实又快乐的家园,让老同志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前埔南社区是目前厦门市唯一荣获福建省“精神养老家园”称号的社区。
 
居家养老  温暖人心
 
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是汪书记关于社区养老工作的重要思路,而“暖空巢”、“阳光普照特殊家庭”,是该社区居家养老的特色项目。
 面对社区的弱势群体,汪书记绞尽脑汁,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问题。这些群体中有失能、半失能、高龄、病残等,光靠传统社区服务是不够的,要靠专业团队的力量。她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成立专业社工队伍,引领社区工作者,带领志愿者,为这些特殊人群服务。
困难党员老白瘫痪在床20余年,妻子因此放下工作在家服侍他,儿子工资不高,生活过得很艰辛。汪书记为此耗时半年几经周折,帮他申请到每月400元的生活补助,同时还让社区医务工作者,送医、送药上门服务。
居民王大妈老伴早去世,儿女在国外工作,身患重病行走、看病都有困难。社区设有热线电话:5195781。王大妈有需求就打这个电话,志愿者上门为她服务。社区有专业医生定期上门跟踪治疗,并做健康指导。在大家的关心下,王大妈的病渐渐好转。她感激地说:“多亏你们的帮助,居家养老真好!”
 汪书记还挖掘资源,自掏腰包,帮助孤寡老人安装电视、热水器,送医送药上门帮助他们建立健康档案,针对社区空巢、孤寡老人就餐困难问题,开设了“老人爱心餐桌”,老人可以到服务点用餐,为那些出行不便的老人上门送餐服务;还开设了社区“爱心理发店”为出行不便的老人上门理发等,类似事例,不胜枚举。
“失独家庭”是需要关爱的另一个重要群体。“失独”是指一个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因病或意外事故死亡。“失独家庭”面临着未来看病、养老难题。当代中国失独问题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汪书记非常重视,专门派一位工作者帮助社区11户家庭。多谈心、多陪伴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每逢过年过节都团聚在社工站,汪书记、社区工作者亲自为他们包水饺、搓汤圆。平时及时帮助生活上的问题,如:水龙头坏了,电视不响了及时处理。让他们感到家庭的温暖,渐渐地他们能面对现实,走出阴影,融入集体。
在汪书记和她的团队不懈的努力下,2016年,荣获“福建省居家养老示范区”的光荣称号。
汪家妹书记依靠党,依靠团队的力量,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很高荣誉。在荣誉面前她常常告诫自己和同仁,社区工作无止境,成绩永远属于过去。她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情怀,在社区这小小的平台上,奉献一片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