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老人
阅览: 日期:2018-05-15
在厦门出米岩,有一位老人叫刘达旺,他是放风筝高手,而且他的风筝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大家都习惯称呼他为刘大叔。刘大叔快八十岁了,身体特别硬朗,健谈好动,像个老顽童,所以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
说起刘大叔与风筝的缘分,要追朔到他的爷爷。刘大叔的爷爷在清末时期是做彩扎的工匠,会制作灯笼、扇子和风筝。刘大叔的父亲耳濡目染,所以也熟练掌握了风筝制作的技法。只是当时制作风筝难以维持基本生活,他父亲不得不放下了手艺,从事起小买卖,幸好许多制作风筝的草稿、图纸得以保存。刘大叔从小就看父亲制作风筝而入迷,在他10岁那年,自己组装了第一只燕子风筝。父亲发现他对风筝的设计和制作,有着超乎寻常的悟性和灵感,于是就在做生意之余忙里偷闲,指导和培养他。
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忙于工作、成婚、生儿育女,渐渐放弃了这门手艺,直到退休,他都以为自己早就遗忘了做风筝的技艺呢,有一次带着孙子去厦大白城的海边玩耍,看到有人在放风筝,五岁的孙子乐得手舞足蹈,勾起了刘大叔久违的兴致与情愫,于是他决定试着做一个风筝给孙子。
因为孙子特别喜欢金鱼,刘大叔决定为孙子做一个金鱼风筝。别看风筝小,制作过程复杂、考究。上好的风筝要用丝绢和毛竹。竹子经过剪裁,构筑风筝的骨架,然后用国画的技法在绢纸上作画。再将绢画粘贴到竹骨架上,这样做好的风筝连上线轴,就可以放飞了。毛竹要选质地硬的,以保证风筝骨架不变形,每一道扎制工序,从骨架到画面再到粘糊都一丝不苟。严格来讲,制作一只风筝,从画图起,到最后可以放飞,通常需要20天时间。
当时条件有限,选了韧性好的枸皮纸,对齐折叠,裁剪拼接出金鱼的样子,再小心地剪掉毛边,就可绘图上色。颜料浓度要适中,既保证颜色鲜艳,纸张又透气不晕染。随着画笔在纸上灵巧移动,一条栩栩如生的金鱼跃然于纸上。
接下来做风筝的骨架。最难的是削竹条,这是精加工,把竹条削成不同宽度和厚度的竹篾,满足风筝不同部位的受力。刘大叔左手将竹条卡在细槽内,右手横向持刀,刀刃压在竹肉上,左手用力把竹条向后抽出,竹肉即被削掉一层。几个回合下来,一根竹篾就形成了。接着他戴上眼镜,将削好的竹篾轻轻折成弧形,仔细观察厚度和宽度是否一致,“竹篾厚度一致,受力才能均匀,风筝才能起飞。”
制作这个金鱼风筝,刘大叔只花了五天时间,却比起市面上卖的风筝都要漂亮,孙子非常开心,在爷爷脸上连亲了几口。祖孙俩手牵手,兴高采烈去到中山公园的草地上,孙子第一次放风筝,刘大叔一点点教他。
有了这次尝试,接下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刘大叔决心捡起这门祖传的手艺,家里人都很支持,认为退休在家闲着,不如做点有意义的事,于是腾出一个房间作为风筝工作室。
如今刘大叔的的工作室内整齐地摆放着数十款风筝,有对燕、瘦燕、风碰,还有飞机形状的风筝。其中风碰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比较流行,风碰放飞后,翅膀会随着“机关”自由舞动,顶部的圆柱形容器也会被打开,撒出五颜六色的纸片,俗称“给风筝送饭”,特别有意思,也是孙子最喜欢的一种风筝。
听说刘大叔有一个风筝工作室,一些亲朋好友纷纷跑来开眼界。刘大叔还带着他们一起去广场上放风筝。放风筝不简单,也要有专业技巧,了解了其中的原理,很小的风也能飞起来。根据风筝的重量、材质和造型,以及风力等级,要选择不同种类的风筝,像3到4级风适合放盘鹰风筝,6到7级风适合放运动风筝。
现在他做风筝的竹料都是托人从四川带过来的,风筝做好后要到外面试飞,再反复修改。
他制作的飞机风筝,翼展2米多,放飞后通过线路控制机翼上的舵面,以此来控制飞行方向。看着巨大的飞机风筝在蓝天上自由翱翔,围观者都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还有年轻人跑来拜师学艺,刘大叔感到很欣慰,他认为放风筝有利于身心健康,而做风筝不仅可以学到其中的技巧,也可以让古人的智慧一代代传承下去。只要一聊到风筝,刘大叔就兴致勃勃,他希望大家多多了解这门快要失传的传统手艺。
他说:风筝的发明距今有2000多年了,发明人是西汉开国功臣、淮阴侯韩信。韩信是怎么想到发明风筝的呢?原来当时列侯陈豨造汉高祖刘邦的反,韩信与陈豨联合,制作风筝作为里应外合的信号。这也是最早用风筝来传递情报的实例。
他还告诉大家:风筝寄托着人们最美好的祝愿。例如,蝙蝠代表运气,金鱼代表富足,桃子是中国文化中长寿的象征,是送给老人家的好礼物。
每一个风筝都是刘大叔的宝贝,每根竹篾、每根风筝线都饱含他的心血。刘大叔把一些风筝馈赠亲朋好友,大部分都送给了喜欢风筝的孩子们。不仅如此,刘大叔还打算将自己制作风筝的过程和方法记录下来、整理成册,赠送给更多的年轻风筝爱好者,让这门手艺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