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呵护:特殊老年群体的家庭梦
阅览: 日期:2019-09-16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倡导孝老爱亲、尊老爱幼。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在厦门市,有一个特殊的老年群体——入住社会福利院的特困老人。他们的内心会期盼承欢膝下的晚年生活吗?又会渴望得到怎样的照顾与呵护?让我们走近这一特殊群体——
小细节见真情,爱心护理赢真心
2019年8月2日上午,在厦门市社会福利院敬慈楼14楼西区的会客厅里,传来阵阵歌声。只见一群身穿粉护士服的护理员,围拢在几位头戴生日帽的老人身边,一起打着欢快的节拍,齐声唱起生日快乐歌。随后,几位老人双手合十,对着眼前的生日蛋糕默默许愿,护理人员又陪着老人一起吹灭生日蜡烛……
这一温馨的场面,是护理员正在为入住在该楼层的几位老人,过别开生面的集体生日会。品偿着那鲜美的生日蛋糕,吃着长寿面,感受着幸福温馨的滋味,老人都说,护理员的精心照顾,满带亲情的呵护,让他们在这里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在这里,护理人员确实把老人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照顾,事事关心,处处体贴。住在该楼层的院友宋晓沂,说起护理人员对他的关心照顾,更是感动不已。
两年前,宋晓沂由于身患糖尿病,加上高血压引发中风后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原先住在一家民办敬老院,作息时间和生活规律都比较散漫。刚转入福利院时,面对院里规范的护理方法和有规律的作息生活很不适应,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很不配合,甚至排斥。他的许多生活习惯,不但影响其他院友,对自己的病情康复也带来一定影响。给他做工作根本不起到作用,让护理人员很是无奈。
直到有一天上午,护理员王小香刚来上班,便把一个保温桶递他面前对他说:“晓沂,我包了水饺?带给你尝尝,看看味道怎么样?”
“你怎么知道我爱吃饺子?我前几天在街上转了一圈都没有看到饺子店!”当他接过保温桶,看到热气蒸蒸的饺子,顿时感动不已。
“你前几天不是跟院友说过你爱吃饺子吗?你去上街找饺子的事我们都知道啊!”原来,护理员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渐渐了解到他的饮食习惯。护理人员的细心照顾,让宋晓沂深受感动,他很快就融入了这个大家庭。那之后,他不但主动配合护理人员工作,以自身的感受,带动新来的院友配合护理人员工作。
这样的生活小细节,也让护理员感受到,只要用心就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此后,王小香每隔一段时间,都从家里带来做好的饺子,给楼层的老人换口味。王小香的举动也带动着楼层的其他护理人员,每当老人过生日或其他特殊的节日,护理员黄超群就会让开餐厅的丈夫做一些特色菜带到楼层让老人分享,不但让院友们能品尝到新鲜的美食,更让他们体会到护理员的那份爱心。
福利院里结对子,承欢膝下乐晚年
入住在敬慈楼14楼西区七旬老人陈友情,谈起楼层的护理员对他的照顾,同样十分动容。他说,是这儿的护理员,让他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家人和亲情。
今年72岁的陈友情,无儿无女,又患有严重的听力障碍。因为身体上的缺陷,与人交流十分困难,长时间下来,让他性格变得孤僻。多年前,刚刚入住该楼层,护理人员发现老人常常是独来独往,几乎不与他人交流,显得十分孤单失落。看到老人郁郁寡欢的样子,护理长叶婉茹的心里很受触动,一再叮嘱护理人员,要在日常护理中,多关注老人的言行,尽量想办法打开他的心结。
直到有一天,以前生活在儿童院的小琦长大成年,搬入老人院。由于小琦患有先天性脑瘫,生活无法自理,刚刚搬来的那天,负责值班的护理员胡青云和刘水英,就有了意外发现:陈友情一改以往的习惯,竟然主动上前,帮着照顾小琦,给他喂水,有时用纸巾帮他擦嘴边残留食物。
后来,细心的护理员发现:自从小琦搬来后,陈友情老人对他特别好,经常帮着他做康复训练,有时也给小琦买零食。每次看到陈友情对小琦用心呵护的情景,那温馨的画面,让护理员刘水英都情不自禁地感叹:他们真如爷孙俩。
有了这一发现,90后护理员胡青云也突然想到陈友情对自己的“好”:每次带陈友情云医院做身体检查,回来的路上,她都给老人买点爱吃的食品,而老人也会“偷偷”给她买瓶水,非要她喝,说她带着他现来检查身体忙前忙后很辛苦。原来,老人的内心世界里,还是有着极为柔软的部分:喜欢孩子。
既然陈友情老人一生无儿无女,又如此喜欢孩子,何不成全他一回:让他品偿一次当“爷爷”的滋味,说不定能让他改变孤僻的性格,让他的晚年生活过得开心快乐!胡青云和刘水英两名护理员把这一想法跟护理长一说,都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而且院领导一直都提倡让老人能在福利院里感受到更多亲情的抚慰。
几天后,护理长叶婉茹在征求陈友情老人和小琦的意愿后,正式“宣布”两人结对子。陈友情老人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孩子,而小琦从小在儿童院里长大,缺少亲情,突然有了一个“亲人”, “爷孙俩”都格外高兴。此后,“爷爷”陈友情对小琦照顾得更加周到,把他当作亲孙子般疼爱,不但在身体上照顾,也给孩子心理上带来了抚慰,这样的搭配也让陈友情老人找到了数十年来从没有过的亲情陪伴,脸上的笑容多起来了,性格变得开朗了。他说:是社会福利院的护理员,让他真正体会到亲情的滋味,晚年生活变得更加幸福快乐!
运动养老找价值,互帮互助乐融融
做好老人护理,不但要细心、懂基本的护理知识,还要体会老人的心理,才能真正把护理工作做到位。
在厦门社会福利院,院领导一直提倡健康养老、快乐养老。这样的要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社会福利院毕竟是一个大集体,入住的老人素质不一样,他们感受快乐的模式各不相同,要求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每位老人的喜好和性格。
几年前,入住社会福利院的柯贤顺,是位非常热心公益的老人,入院之前,他经常去社区居委会帮忙,打扫卫生,烧茶送水,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一致认可。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原本腿脚不便的他,不小心摔了一跤,造成骨折。无儿无女的他,住在家里无人照顾,最后被居委会送到了社会福利院,入住在敬慈楼14楼西区。
那段时间,护理人员每天给老人擦药,经过精心护理,他的身体渐渐恢复。柯贤顺天生是个热心肠,有一天,与他相邻床位的躺床老人想喝水,正好护理人员不在身边,柯贤顺老人主动把茶水送到老人床头。老人接过后,回报他一个感激的微笑。这一刻,让柯贤顺老人感到特别开心,让他再次找到帮助别人的价值。此后,他经常帮助护理人员忙这忙那。
一天,护理员卢晓燕刚给一位躺床老人喂完饭,柯贤顺老人就起身过来帮忙擦桌。开始,卢晓燕都担心他腿脚不便再次摔倒,不让他帮忙。没想到老人生气了:“什么都不让我做,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好心惹来老人不高兴,卢晓燕觉得挺委屈。当她对着同班的护理员王开福“抱怨”时,王开福听后却陷入沉思:原来,老人入住社会福利院,需要的并不只是一种照顾,他们同样需要得到认可。更重要的是,如果老人能动起来,对他的身体健康更有好处。那之后,他们楼层开始提倡健康养老活动,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允许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同时,又让身体得到一定的锻练。
柯贤顺老人的行为也带动着楼层的其他院友,在老人之间形成了相互帮助的好惯,使楼层的老年院友相处得非常融洽,真正成了一个快乐的大家庭。
个性护理最贴心,精神养老缓病情
熟悉老人基本情况,实行个性化的护理,让老人得到最贴心的护理,是敬慈楼14楼西区护理人员追求的护理模式。
几年前,一位名叫阿章人入住14楼西区,护理人员了解到他原是一所小学校长,因早年在精神上受到过刺激,造成精神郁抑。入院后,几乎从不与院友交流,每天只是看书读报看电视。老人孤僻的性格,让有着丰富护理经验的护理长叶婉茹充分意识到:这样的病人更需要与人交流,否则,病情有可能越来越严重。
怎么才能打开老人的心结,让他与人交流?直到有一天,细心的护理员辛佩梅意外发现几个老人聚在一起,聊起七八十年代看露天电影的事。坐在一旁的阿章顿时话匣大开,说起当看看过的老电影,他如数家珍。毕竟是个文化人,谈论当年看过的电影内容,老人说得头头是道,让旁边的院友无不对他投于崇拜的目光。
老电影竟然打开了老人的话匣子。这一发现,让护理人员惊喜不已,于是,精通电子技术的护理员吴成镇特意购买了投影仪,从网上拷贝下许多老电影,每隔一段时间,就用投影仪给老人放老电影,不但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找回了往日美好的旧时光。渐渐的,老人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康复,性格变得开朗起来。
而今,在厦门市社会福利院敬慈楼14西区,这一个专门收住特困供养人员的疗养区域,居住着15名男性特困供养人员,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身体缺陷,其中5名瘫痪卧床不能自理。他们的年龄从20岁到88岁不等,是一个老、中、青搭配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在这里,护理人员根据院友们性格、爱好、身心特点,开设了投影仪电影欣赏、投掷粘球飞镖、搭积木、拼雪花片、棋牌、音乐疗法、日光浴、脑瘫儿爬行训练等有益身心健康的康复活动。让这些生活自理困难的特困供养老人们,在半封闭区域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疗养生活,让孤寡老人的晚年生活也能享受承欢膝下的温暖,体会着“亲人”的呵护。
护理人员在给老人做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在给老人放老电影
护理员在陪老人玩投掷粘球飞镖
护理员在给老人过集体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