伉俪情深,历经风雨真情在——离休老干部沈芦、朱敏珍夫妇的真情故事
阅览: 日期:2020-07-20
肖金枝
沈芦、朱敏珍夫妇结婚照
2019年9月29日,当前来看望慰问的厦门市政府领导,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挂到沈芦与朱敏珍夫妇俩胸前时,两位年逾九旬的离休老人,心情异常激动。这对相伴70余年的革命伴侣,经过战火洗礼,最终走到了一起。此后,相依相伴,渡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直至晚年,老伴朱敏珍患上严重的眼疾,沈芦不顾年事已高,四处寻医问药,让已失明的老伴重见光明。
2020年1月初,笔者在其家中采访94岁高龄的沈芦,听他讲述了与妻子朱敏珍之间的一段真情故事——
革命情侣南下厦门,被“逼”无奈公开恋情
沈芦,浙江嘉兴海盐县人。1949年5月25日,上海解放,沈芦通过地下党组织的介绍,来到江苏嘉定县(现为上海嘉定区)参加革命,结识了比他小3岁,同样投身革命的上海姑娘朱敏珍。
不久,上海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随军服务团(简称“南下服务团”),沈芦觉得全国即将解放,这是接受战火洗礼的最后机会,朱敏珍也有着同样想法。于是,经嘉定县委的推荐,两人一同参加了南下服务团,被编入该团第四大队第四中队,随军南下。到达福州后,战友们被分配到闽北、闽东和闽西各地。沈芦和朱敏珍双双分配到厦门,沈芦被安排在市军管会文教部,不久转入市委宣传部工作,朱敏珍则分配到市军管会青年工作队。由于厦门刚解放,组织上有意培养一批年轻的财经干部,不久,便将朱敏珍等十多个年轻人调入厦门市人民银行。
一起参加革命又一起南下,一路上,沈芦与朱敏珍相互照顾。随着接触增多,两人互生好感,但一直没捅破那层关系。
1952年初, 省人民银行要抽调厦门一批财经人员赴福州省行工作,银行一位分管人事的副行长,平日对朱敏珍多有关照,但他又知道她与沈芦之间的关系,有意把朱敏珍调往福州,远离沈芦。其他调往福州的同志,几天前就接到了通知,对朱敏珍却采取“突然袭击”——在出发前一天临下班时才通知她。
朱敏珍被这突如其来的调动弄得措手不及,情急之下,赶紧把这一消息打电话告诉沈芦。获知消息后,沈芦也傻了:想到第二天一早朱敏珍就要离开厦门,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脑海里一片茫然。下班后一直坐在办公室里发呆。正要下班的科长见沈芦神色不对,问他出了什么事?科长的话让沈芦瞬间眼泪直流,只好如实相告。科长见此情景便让他去找部长帮助,束手无策的沈芦,只好硬着头皮去找部长。部长一听,问他与朱敏珍的关系,沈芦最初不好意思道破,只说是两人一起参加南下服务团,互相认识。
“只是认识,人家调动工作跟你有什么关系?”部长故作不解,沈芦只好如实“坦白”。之之唔唔说出两人的恋爱关系。谁知部长笑道:“你们一直把我蒙在鼓里,既然这样,你现在还要找我干嘛?”接着,又把口气一转,说:“你们都是团员, 应服从组织分配,要服从革命需要……”说得沈芦哑口无言。第二天一早,一夜无眠的沈芦满腔失落的在食堂吃早饭,组织部的一位姓谭的同志突然走到他面前,把手一摊要喜糖。此时,他才知道,原来部长昨晚跟他谈完话后,就与组织部联系,由组织部出面,找银行领导协调决定,把朱敏珍留了下来,让沈芦和朱敏珍喜出望外。
遭冤屈夫妻分居两地,历经坎坷真情不改
经过这场小小的风波,两人一商量,决定向组织打了报告。经组织批准,在1952年的“五四”青年节这天,两人正式走进了婚姻殿堂。婚后夫妻恩爱,三个小宝贝相继出生,小夫妻俩又将沈芦的父母接到身边,一家人团团圆圆,过得非常幸福。
熟料,天有不测风云。1957年12月的一天,沈芦正出差在外,突然接到文化处急电催促他第二天回处里参加会议。会上,一名林姓副处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以“不满肃反不服从工作分配,消极怠工”的莫须有罪名,宣布对沈芦开除公职,送劳动教养。
那天晚上,妻子朱敏珍一直等不到丈夫回家,异常着急。一夜无眠,第二天一早,就匆匆赶到文化处找到那位林副处长,得到的回答是:沈芦的问题很严重,具体情况还不能告诉你,现在人在哪,我也不清楚。
就在朱敏珍四处打听之际,被关押在厦港看守所的沈芦,也在担心妻子和父母:早上与家人匆匆一别就失去联系,全家人肯定十分着急。直到第二天傍晚,看守所的一位经常在报纸上看到过沈芦写的文章的民警,同情他的遭遇,将沈芦写的一张纸条交给了朱敏珍。可能是沈芦文化人格感染了这位素昧平生的民警,才使他甘冒风险帮沈芦“通风报信”。朱敏珍得信后,立即赶到看守所,却不准接见,被挡在门外。几天后,沈芦就被送往闽北山区一个农场劳动教养。
沈芦、朱敏珍夫妇在意大利佛罗伦萨
开始,沈芦还抱着希望,相信组织上很快会把问题弄清楚。朱敏珍也坚信丈夫是被冤枉的,为了尽早弄清丈夫的问题,她曾四处奔波,但都无能为力,爱莫能助。正感绝望时,一位市领导告诉他:“可以让沈芦回来,但要自找出路,组织上不安排工作。”朱敏珍连夜写信将这个“喜信”告诉沈芦。不想,沈芦不愿接受,回信说:我们自从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是组织的人了,只听从组织安排,自找出路就是脱离革命,等吧,想信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的。岂知,沈芦这一“等”等了二十一年。
不想,春节过后,朱敏珍自己也受到牵连,被下放到厦门第二农场劳动,这无异是雪上加霜。只有五十几元的工资收入,要养活一家人,这个家如何支撑?在经济和政治上逼得走投无路的境况下,朱敏珍一度心灰意冷,写信给沈芦说,她不想当这个干部了,要带三个孩子到山区和他一起当一辈子农民。沈芦不同意,写信劝她要相信当年自己选择的道路,冬天总会过去的,冬天的尽头是春天……朱敏珍看了沈芦的信,决定将公婆送回浙江老家,三个孩子送到托儿所寄养,自己一心一意投入到劳动,改造思想。两年后,总算调回集美人民银行。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又因丈夫的牵连,再次被清出银行系统,到灌口医院任会计。
1972年冬天,沈芦也由农场转到松溪县溪东公社“插队落户”。之后,他经常请假回家,找一些临时性的工作纾解家困。一直等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开始拨乱反正与平反冤假错案。至此,蒙冤二十一年的沈芦终于等来了重见天日的一天。
爱妻晚年遭遇病魔,丈夫抒写人间大爱
评反后,沈芦被安排在集美图书馆任职,1984年调回市图书馆,直到1986年离休。
离休以后,想到二十多年来妻子为自己受累,带着三个孩子担惊受怕、苦度岁月,而今理当有所弥补,于是,老夫妻俩相伴到世界各地旅游,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饱览世界多彩风光。
正当这对历经磨难的老夫妻品尝着晚年幸福生活之际,2008年10月,朱敏珍得了一种怪病,确诊为“瘢痕性类天疱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功能紊乱造成的,会使患者双目失明。在得知这种病尚无治愈良方的时候,看到妻子心情沉重,沈芦一再安抚她说:“现在医学技术日新月异,要有耐心,有信心,一旦真的回天乏术,我就做你的眼睛,不要担心。”
沈芦、朱敏珍夫妇佩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为了能帮妻子解除病痛,他到处寻医问药,2008年,年愈八旬的沈芦,不远千里迢迢陪老伴上京求医,还托朋友到广州,香港购买治疗眼疾的进口药物,并在新加坡、台湾等地打听能治此病的良医高手。有道是“苍天不负苦心人”,2012年,历过多方努力,沈芦从北京请来一位眼科专家,在厦门眼科医院的协同下,完成了人工角膜移植手术,使失明多年的朱敏珍重见光明。当她睁开第一眼,看到已是满头光秃的老伴时,异常动情地说:“你头发都没有了。”她心里明白,这些年来,老伴为了自己的病费尽心力,禁不住热泪盈眶,抓住沈芦的手欲言无语。沈芦也同样心情激动地说:“你哭什么,你的眼睛好了就好,我们又可以去周游例国了。”
那之后,这一对相依相伴七十年的老战友、老夫妻,更加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时光。2019年9月29日,当他们胸前挂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时,两位年逾九旬的离休老人都激动得流下了热泪。眼看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欣欣向荣,蒸蒸日,欢心鼓舞地对笔者说:“几十年来,虽说一路风雨,跌宕起伏。但是,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一路顺风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己的命运和党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风雨过后是彩虹,将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