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邮会友娱晚年

阅览:  日期:2021-09-24

 ●刘水英

       从13岁那年在父亲的信封上剪下第一枚图案精美的邮票算起,市邮政局邮票公司退休的粘宝国,已有六十余年的集邮历史。然而,在老粘的心目中,他那3万多枚邮票尽管价值不菲,但更珍贵的还是这集邮结下的邮缘和友情。
       十几年前,一位泉州邮友得知该市的邮票拍卖会上要拍卖一套《厦门工部局》邮票时,便挂电话把这一消息通知他。当老粘风尘仆仆、气喘吁吁赶到拍卖现场,那套《厦门工部局》的邮票已名花有主。得知竞得者刚办完手续离去,老粘赶紧跑着在楼梯口把他拦住,百般恳求:“作为厦门邮迷,不能拥有早年厦门发行的第一套邮票,我会后悔一辈子。”邮迷自然能惺惺相惜,得知老粘是一大早专程从厦门挤大巴赶来,对方感动了,把这套邮票转让给了老粘。两人还互相留下了通信地址,成为他乡新知。
       为了收集另一套“文革”时的邮票,老粘也曾体会到邮友的理解。耗时二年,上下求索,眼看着只差一枚4分钱的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就可以成套了,但就是求之不得。他走访了许多人,只在厦大见到过一枚票边损坏,残缺不全的这种邮票。后来,他特意跑到福州参观邮展。然而,展出的邮票五花八门,惟独找不到他所需要的这一枚。正当满脸失望的老粘准备打道回府时,一位在福州邮票公司工作的朋友告诉他,有位家住台江区的老邮迷珍藏的邮票品种特别多。老粘顾不上礼貌,一路打听找到老人家。老人听说老粘为了这枚邮票“众里寻她千百度”,便动了“恻隐”之心,忍痛割爱,使老粘了却一桩心愿。
       当然,集邮也有让老粘感到痛苦的时候。有一年秋天,他儿子带着朋友来家里泡茶,不经意间,他儿子送给客人一枚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邮票作书签,这可是老粘用一年多时间好不容易才集齐的一套纪念邮票中的一枚。老粘回家后发现这枚邮票“不翼而飞”,气得连晚饭吃不下。儿子发觉自己的“慷慨大方”带来的后果,忙挂电话去追讨,“不识货”的朋友竟然把这枚邮票夹在一本小说里还给了图书馆。最后还是一位山东的邮友从老粘的信中知道这件事后,给他寄来才补了这个缺。
       作为市邮协理事,老粘经常指导那些刚刚入门的邮迷:“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邮票都集齐,最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搞一些专题,比如足球邮票、动物邮票。” 当然,老粘在指导他们的同时,也不忘给予实质性的帮助。鼓浪屿有个邮迷,喜欢收集建筑类邮票,同住鼓浪屿的老粘,每次外出见到建筑邮票,都会帮这位老邮友带回来。另一位邮迷喜欢收集熊猫编号套票,可一直没有集齐,后来得知老粘也在集这一套,便找上门来与他交流。老粘见对方正缺自己的这几枚,心想,两人都无法成套,不如让一个人完整起来。虽说当时他心里有几分难舍,但还是成人之美。当然,这位邮友也没忘投桃报李,两年后,他去香港走遍邮票市场,硬是集齐了一套寄给了老粘。
       而今,出版了《盆景邮集》和《仙人掌邮集》两本书的老粘来说,几十年的集邮经历,不但让他从方寸世界里学到了许多,更知道重要的是以邮会友,认识了许多朋友。有一年,他独自一个人去海口旅游,飞机从广州起飞之前,他打电话通知神交多年却从没谋面的一位当地邮迷,由于飞机晚点,到了海口机场,已是晚上10点多,那位素昧平生的邮友举着接站牌足足等了他三小时,一直守到他安全到站。邮友那亲切的笑容,让老粘深切体会到了一种比集邮更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