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岁,做饭缝补不在话下
阅览: 日期:2011-06-29
他自己纳鞋底,自己改衣服,洒扫、做饭都不在话下。厦门虎溪社区这位102岁的老人真不简单!
老人名叫黄皆德,年轻时参加过抗日自卫队,30多岁开始当肩挑小贩,卖了10多年水果。后来割资本主义尾巴,摊子不让摆了,他只能以钓鱼捞虾补贴家用。黄老的二儿子黄佑说:“那时我们住在定安路附近,我爸每天凌晨吃完稀饭,3点多就出门,走3个多小时到高崎海边去钓鱼,再走3个多小时回来卖。有时一天有两次潮水,他就来回走两趟,从50岁一直到70岁为止。而且天再冷,他都是一身短袖短裤的。”
黄老如今除了背驼视力差外,身体几乎没啥其它毛病。黄老虽然清瘦,但精气神特别好,四肢灵活,耳朵还特别尖,听和说都毫不费劲。黄佑觉得,父亲身体好的原因,跟几十年走路、吃海鲜有关。“我们家那时天天吃海鲜,都是些卖剩下的小鱼小虾。”另外,他认为父亲乐于助人、做人不计较,也是长寿的一大原因。“以前我爸在摆摊卖水果时,邻居向他买,他都不赚钱地卖给人家,所以人缘特别好。朋友多了我爸他自己的心情也好,整天都是乐呵呵的。”黄佑说,“我爸还特别爱国。汶川地震时,他第二天就急着去捐钱!”据说,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喜不自胜的黄老还美滋滋地买来很多小国旗送给邻居,让大家插在家门上。“对了,我爸早年还自学过拉二胡,我就自己做了把二胡送给他。虽然拉得不专业,但他还蛮自娱自乐的。”说起父亲的养生经,黄佑可有内容报料啦。
现在,黄老的4个儿女,一个个都当了爷爷奶奶,也都是儿孙满堂了。黄老谢绝了儿女想与老父亲同住的要求,自个儿住在老市区的套房里,一日三餐都自己动手做。早上中午吃稀饭,配肉煮酱瓜;晚上吃汤面,汤面可是有“独家配方”的哦——汤是黄老的儿女炖好送来的瘦肉汤,不放盐和味精,再下点包菜和地瓜。“我爸蔬菜吃得很少,但他几十年天天吃地瓜,因为地瓜能促进排便。”黄佑说。
每天早晨五点多,黄老会准时起床,走到阳台上,呼吸着新鲜空气。然后踢踢腿,弯弯腰,按摩按摩头部,每样至少来个100下。可别小瞧这每个动作100下的运动量,年轻人说不定还坚持不下来呢。有时,黄老还会跟着附近中学的广播曲作作早操。黄老现在还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吃完晚饭出门遛哒一小会。每次出门前他都会穿戴得整整齐齐,然后在老市区逛逛,和老街坊们聊聊天,大概晚上七点多就回家就寝了。
因为节俭,能自己做的黄老都自己动手,现在也不例外。从前自己编箩筐,现在自己补鞋、纳鞋底,“比如,皮鞋鞋底磨漏水了,他会拿另一双废弃的鞋子,把底拆下来,缝在要补的鞋底上,他用的是锥子。他手可有劲了!”黄佑说。有时,长衣长裤旧了,黄老会把它们改成短袖短裤,一针一线缝好再穿上。“去年他还能穿缝衣针,不过今年视力衰退了不少就做不了了。”
采访时,黄老的邻居也热心地赶来发言:“黄老很幸福啊,四个儿女都很孝顺,每天轮流来照看他。他儿子还每天给他从头到脚按摩,每次都要按上半个小时。”陪笔者同来的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说,邻居们也都很爱护这位身边的“老寿星”。为了保证老人安全,有外人来找黄老,如果他儿女不在,还得通过这位邻居引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