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愿清贫的百岁劳模

阅览:  日期:2012-07-12

刘嘉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人。1949年,他率700多名国民党警察起义。1952年,享受正团职待遇的他谢绝了组织上为他安排的工作,回到河南省平顶山农村老家务农。1988年,他做出惊人之举,把自己企业的150多万元资产无偿捐给村里。1990年,78岁的他加入共产党。1995年,83岁高龄的他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全国年龄最大的劳模。今年21日,刘嘉在茅屋里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诞。

放弃工作回乡务农

19121月,刘嘉出生在平顶山市湛河区的一个医生家庭,由于家境比较富裕,他被送到了鲁山师范学校学习。年少的刘嘉,性格耿直,嫉恶如仇,由于当时看不惯校长的贪污行为,就到许昌专署把他给告了。因为害怕打击报复,刘嘉就一路要饭到洛阳,在一个中药店里当了一名伙计。

1931年,陇海铁路在洛阳招收护路警察时,刘嘉在400多名报考者中考试成绩名列第一,当了一名铁路警察。由于刘嘉办事负责认真,他从警士、派出所长一直升到铁路护路大队上校大队长,经常在开封、西安、郑州等铁路沿线工作。在18年的旧警察生涯中,作风正派、为人豪爽的刘嘉常经常拿自己的薪金救济同事或部下,威信很高。

解放战争开始后,国民党节节败退,194912月的一天深夜,在地下党的帮助下,刘嘉率部700余人在天水起义,从此他走向了新生。

1950年,刘嘉被派往重庆歌乐山参加西南军政大学高级研究班学习,刘伯承为校长、刘华清为政治部副主任。至今,他住的茅屋墙上还挂着签有刘伯承名字的西南军政大学高级研究班的毕业证,并保留着刘伯承当年给他们上课时记的笔记,正是这次学习培训铸就了他的人生观。刘嘉在回忆录中写道: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刘伯承在给我们讲课时说的一段话:国家离不开共产党,而党离不开人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了心底,并把它当成今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座右铭。

1952年,享受正团职待遇的刘嘉,为了响应毛主席提出的精兵简政号召,谢绝了组织上在原河南省省会开封为他安排的工作,并把上级按团级标准补助给他作为安家费的985公斤小麦全部交给区里,用来照顾困难户,和妻子一起回到老家当了一个普通农民。那年,刘嘉40岁。

回到农村后,刘嘉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因表现突出,他先后成了县里和地区的抗旱、防汛、拥军等模范。

1960年,大食堂解散后,刘嘉当了大队副业主任,四处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办起了16项副业,使五虎刘大队成了全县有名的富裕村。

为了远离斗争漩涡,19669月,刘嘉带着妻子和孩子在远离村子的村西头搭起茅庵住了下来,为集体看庄稼,上粪肥,一直住到现在。

上百万资产捐献集体

19821月的一个夜晚,70岁的刘嘉,偶然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则消息,四川一农民承包一家集体企业扭亏为盈。躺在床上的刘嘉睡不着了:别人能干,咱为啥不能?村里的一个造纸厂已经停产3个多月了,不仅不能给村里创造财富,还成了一个包袱。

第二天一大早,刘嘉就跑到村里、乡里找干部,要承包造纸厂,每年向村里交5000元。他说干就干,央亲戚托朋友,又贷了款,添设备、购原料,又从贫困户中挑选了11人进厂上班。当年7个月就实现产值2.7万元,上缴村承包金3000元,纳税1000多元。职工最低拿500元,最高的拿700元,让很多人羡慕不已。

由于经营有方,几年后,造纸厂的年产值由原来的2.7万元增长到150万元,年纳税额由1000元增长到5万元,职工人均工资涨到1250元,不少人为此脱贫致富。五虎刘村成了全乡最先富起来的村,刘嘉的两个儿子也告别了草舍,住进了新居。

有了上百万元的资产,刘嘉却不乱花钱。他自己只拿职工的人均工资,并且把这份工资存在账上当流动资金,出差和招待没让厂里报销过一分钱,车票和住宿费至今还都在手里放着,全靠老伴养鸡作补贴。

1988年,刘嘉的造纸厂已经拥有3个造纸车间,总资产有150多万元。这年8月,他做出了惊人之举,把企业捐献给集体,并在司法局办理赠予手续。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这是你合法经营的收入,为什么要捐给集体?刘嘉有自己的想法,我苦心经营的目的不是自己富裕,而是让大家共同富裕。

第二年,刘嘉又把10多万元积蓄拿出来,给村办小学创办了一个校办工厂。校办工厂的收益使村办小学学生连续4年免除了学杂费。而他却过着简朴的生活。

村民们自发的为他立功德碑,他拒绝村民们的好意,村干部只好按他的意愿,拿立碑的3000元钱打了两口深井,把200亩耕地变成了水浇地。

1990年,刘嘉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终于实现了他毕生的夙愿,这时他已经78岁。从此以后,他上衣口袋上经常别着一个共产党员字样的胸卡。

83岁当选为全国劳模

1995年,83岁高龄的刘嘉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在北京开表彰会时,刘嘉见到了当年大寨的风云人物郭凤莲。在交谈中,郭凤莲了解到,文化大革命中,他这个曾当过国民党警察队长的人竟然从未被批斗过,这让她感到不可思议。

刘嘉哈哈一笑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不当村干部了,去给大家看庄稼、上粪肥。管理食堂时,全村800多名群众,只要有一个人没吃饭,我就不吃。他们为啥要斗我?

听完这些话,连铁姑娘郭凤莲也自叹弗如。她在俩人合影照片背面写下:向您学习,大寨郭凤莲。

刘嘉被评为全国劳模后,当地政府奖励他3000元。但他却将这些钱存入银行,并在存单旁写道:此款所有权永远在我名下,历年利息永远作村小学奖学金,任何人无权变更。

除了在村里设立了教育基金外,每年教师节他为村里小学生发放文具用品。他每年还会拿出钱,慰问村里的老人、表彰孝顺媳妇。

有人看到刘嘉住在简陋的茅屋里,过着清贫的日子,就问他:你当初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收入留一些养老呢?

于是,刘嘉拿出了一张他在1994412写的遗嘱中:预示吾儿、儿媳、孙女,遗嘱。自古日无不落之日,余迟早有西归之时,趁一息尚存,有话不能不早言之。余为企业家,号称富翁,历年有所积累,尔等有权继承,可历年积累,余认为是党的政策,非余之能。没党恩则没余今天之荣,历年积累余早声明属于党。余之所有,只历年述怀诗近千篇及中央、省、市、县、区、乡颁发的荣誉证数十方和茅庵一间,别无所有……”

刘嘉成为全国劳模后,当地政府为他盖起了三间平房、两间侧房。有关负责同志多次劝他搬离茅草屋,但他不肯。刘嘉的老伴在茅庵辞世后,大家认为时机已到,劝他搬进新居,他说啥也不答应。为此,中共平顶山市委专门作出决定,让他搬离茅庵。当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宣布这一决定时,刘嘉哭了,他说:“组织上的关怀我心领了,但我还是不能离开茅庵。

万元寿诞礼金捐给社会

今年21日,是刘嘉老人的百岁寿诞。前来帮忙的村民在刘嘉家门口支起炉灶,由近百位村民组成的铜器队、秧歌队正在热火朝天地表演。捧着一颗心来献给人民人民自有公论,不带半棵草去留下清白清白光明人间。大门上贴着老人创作的大红对联。

这天,刘嘉老人也分外精神,穿上了崭新的红色唐装,满脸笑容。在刘嘉居住的茅屋里,前来祝寿的人络绎不绝,平顶山市和湛河区政府领导和一些社会各界人士也来了。在祝寿的人群中,有一位是从杭州赶来的律师戴和平。1998427,杭州律师戴和平从媒体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内容是,刘嘉老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早年去世,19984月,老人的大儿子又身患重病,刘嘉自己把上百万资产捐献给集体的他却没钱给儿子治病。戴和平看后深受感动,几经辗转找到老人的通信地址,给老人寄来1000元钱。并在汇款单上留下一句热情洋溢的话:奉献爱心,令人尊敬。社会不会忘记您,祝您健康长寿!

从此以后,素未谋面的他年年在春节前给刘嘉老人汇款,少则1000元,多时3000元。 15年来,戴和平一共捐助了刘嘉2.9万元。刘嘉的大儿子因病情过重过世了,这些钱让刘嘉把两个重外孙都送进了大学,如今两个孩子已经毕业参加工作了。

每次收到汇款后,刘嘉都会给戴和平写感谢信,但是始终没有收到戴和平的回信,因为戴和平没留下其他联系方式,他也没有联系上,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2005年,在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刘嘉查到了戴和平的电话。我想当面谢谢你,可是我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刘嘉在电话中说。尽管联系上了,但是他仍然感到遗憾的是,不能当面向戴和平致谢。于是他赋诗一首:得恩必报不食言,你对我恩铭心田。我已年迈无能力,继续行仁日月年。

远在杭州的戴和平得知老人21过百岁生日的消息后,专程乘飞机赶来祝寿。相隔千里的两人听说要见面,一个激动得直掉泪,一个激动得难以入眠。见面后,刘嘉拉着戴和平的手不愿松开。只要老人身体健康,我会一直捐助下去。戴和平说。

当天,刘嘉老人共收礼金10050元。他动情地说:今天所有的礼金和礼品我都不会收,将全部捐出,用作教育基金和敬老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