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飞出的雄鹰

阅览:  日期:2012-11-05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笔者如约拜访了军委空军原顾问(大军区副职)杨思禄老将军。95高龄的老将军依然身板硬朗,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举手投足间处处显露出当年驰骋疆场、搏击长空的骁将风采。

永不掉队

杨思禄,1917年生,江西于都县人。1930年加入了儿童团,不久又秘密地加人了共青团。1933年在母亲和伯父的支持下,杨思禄和大哥、二哥一起参加了红军,当年他才16岁,被分在少共国际师。入伍不久,三兄弟都参加了广昌保卫战,大哥在那次战斗中负伤离开了部队。杨老回忆道,1934年夏天,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连续打了几仗后,撤到于都县和兴国县交界处休整。当时我很想家,想念母亲,便设法捎信给母亲。母亲早年守寡,我最小,她最不放心的就是我。母亲接信后赶到部队,她拉着我的手说:“你大哥现在家养伤,就你和二哥当红军了。孩儿,你要争气,别贪玩贪睡,要好好干,一定要跟着党走,千万别掉队啊!”妈住了几天就回家了,她那矮小的身影和亲切的嘱咐,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老将军说,红军长征进人四川,在攻打永宁县的激战中,他忽然觉得左脚被重重一击,疼得跌倒在地。抬腿一看,脚跟血肉模糊,血流不止,幸好没伤着骨头。部队领导把他安顿在老乡家养伤,临走给老乡两斤烟土算是“报酬”,给他留一斤做“盘缠”。他当时真不愿意离开部队,可又不能因为自己影响部队的行动,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部队开拔了。他躺在老乡的竹床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老觉得自己像一只离群的孤雁,心里空荡荡的。

也不知过了多少时候,杨思禄忽然听到隔壁有人在嘀咕。老乡的竹屋不隔音,他贴近墙一听,不由得心惊肉跳。原来是一个民团正在逼老乡,要把他那一斤烟土骗到手后,把他绑了送官府领赏。杨思禄心里紧张,但很镇静。他拿定主意,决不能躺着等死。杨思禄急中生智,假装肚子痛急着上厕所。走到隔壁大声说:“老乡,我到茅厕方便方便,有点大烟在床上,你们帮着看好。”那几个人听说烟土放在床上,又见他什么也没带,也就没有说什么,让他出去了。杨思禄出了门,就朝着部队远去的方向一瘸一拐地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追赶上部队,不能离开红军、离开党!

杨思禄在追赶部队的日子里,吃尽千辛万苦。受伤的脚一挨地犹如万箭钻心,一步一个血脚印,浑身出冷汗,两眼直冒金星。几天后,枪伤感染化脓,行走更是艰难。一路野菜苦果充饥,晚上露宿荒郊野岭,还要躲避白匪和民团的追捕。他就这样顽强地坚持着,咬着牙走了十几天。后来,遇到一位也是受伤掉队的红军战士马仁辉(建国后曾任民航局局长),两人便互相搀扶,互相激励,继续沿着大部队的脚迹追赶着。大约赶了一个多月,杨思禄的脚伤渐渐好了,走路利索了,终于追上了部队。回到党的怀抱,就像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一路上的痛苦和委屈,顿时烟消云散。

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过雪山时,杨思禄和二哥思福见过一面。二哥体质极度虚弱,瘦得皮包骨头。后来听说他在进人草地前为部队筹粮时牺牲了。草地气候变化无常,环境极其恶劣。一天宿营,杨思禄枕着树干睡着了,半夜下起倾盆大雨,他竟浑然不知。早晨醒来,才发现全身泡在水里,浑身无力,怎么也爬不起来。部队不知何时走了,他心里一急,两眼发黑,顿时又失去知觉。回忆起这段永远难忘的经历,杨老将军说,不知过了多久,我渐渐有了点知觉,在恍惚中感到有个人影在晃动,睁眼一看,原来有位也是掉队的战友正在解我的粮袋,他以为我死了。求生的本能使我紧紧地按住粮袋,他见我还有口气,就想把我扶起来。由于极度虚弱,无论战友怎样努力,我都无法站起来,相反,很快我又昏睡了过去。当我再度醒来时,已是第二天清晨,那位不知名的战友仍坐在身边。我感激地看着他,鼓足了勇气,在战友的帮助下终于站了起来。我们分吃了一点干粮,用枪拄着,挣扎着向前走,又开始了追赶部队的征程。几天后,我们终于追上了大部队。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杨思禄从一个“红小鬼”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但江西老区的往事,长征路上两次追赶队伍的经历,却在他内心深处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永远紧跟党,永不掉队,成了他终生追求的革命信念。

“外行”变“内行”

   

西安事变后,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杨思禄所在的八路军115师奉命开赴抗日前线。在平型关大捷时,杨思禄任代理连长。1937年底他进延安“抗大”学习;1938年,参加了“冀东大暴动”,并留下来坚持游击战争。他先后任副营长、营政治教导员、冀东军区特务营营长、冀热辽军区特务团团长,指挥过大小数百次战斗,歼灭了大量日伪军,并曾被冀热辽军区授予“坚持中坚”奖章。

    日本投降后,杨思禄奉命率部向热河中部挺进,先后任25旅旅长、华北军区直属教导3师师长,参加了平津战役。19504月,随第二野战军进军西南,任二野直属教导2师师长。不久,二野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达找杨思禄谈话,传达组织决定:根据毛主席“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的指示精神,调他参加组建空军。老将军回忆说,当时感到很突然,自己文化低,怕干不了,心里甚为不安。但想到组织既然决定了,他表示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

    杨思禄到空军报到后,任第五航校参谋长。开始,他凭着热情和健壮的身体,拚命地工作。但他感到在飞行技术管理上,自己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工作起来很吃力,要真正带好部队,必须变“外行”为“内行”。于是,他萌生了一定要学会飞行的强烈愿望。

    当时正处于抗美援朝作战初期,我人民空军正缺大批有实战经验的空中指挥员,尤其是高中层的飞行指挥干部。在干部体检时,杨思禄的身体符合飞行条件,当他正式向校党委提出学习飞行的要求时,有了不少阻力。有人说,连小学校门都没进过,怎么能学会飞行?还有人说,你这么大岁数了,老胳膊老腿的,在空中能应付紧急情况吗?就连当时的苏联顾问也劝阻他。但空军党委和刘亚楼司令员批准了他的请求,航校专门为他指派了一架雅克—18型飞机,由苏联教官教他。

    杨思禄没有想到,真正学起飞行来,远比预想的要难得多。他13岁参加革命,仅有的一点文化也是在十几年的戎马生涯的空隙中学到的。如今30多岁了,还得从头学习数、理、化,这真比登天还难啊!白天,除与其他学员一起上课、学习外,还得抓紧一切空闲时间复习;晚上,别人都休息了,他还要加班加点补课、复习,有时连睡觉说梦话也在背几何、代数的公式。就这样,经过4个月的艰苦努力,他终于结束了飞行理论课,过了文化理论关。接下来,他又学习飞行驾驶技术。尽管这一关更艰难,但他凭着自己对事业的执著和顽强的毅力,终于攻克了一个个难关。1952年夏天,他终于迎来了放单飞的日子。成功试飞的那一刻,时至今日回想起来,仍让杨思禄激动不已。

    飞行速成训练结束后,19526月杨思禄接到调任航空兵第19师师长的命令。他带领这支新组建的部队,保卫着祖国的领空,更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空军师级指挥员,学会飞行是多么的重要。19531月,杨思禄调任十一航校校长。在十一航校的岁月里,他为空军部队培养输送了500多名飞行员,再一次显示了他优秀的指挥和管理才能。此后,杨思禄先后任空六军副军长、空三军军长、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军委空军顾问。1961年,他晋升为少将军衔。

杨思禄在空军任职30多年,为人民空军的建设和发展,为保卫祖国领空作出了贡献。杨老将军回忆说:“1961年我任空三军军长,那时美蒋侦察飞机常常夜间窜到我华东、华中、华北、东北等地进行低空侦察。为了严厉打击美蒋的这种挑衅行为,在军委的正确指挥下,我空军联合高炮部队于1961116日晚,在大连城子疃一举击落国民党空军P2V型低空夜间侦察机一架,击毙敌中校以下军官13人。自此后,敌机再未敢轻举妄动。”杨老说,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人民空军和国防力量的强大,台湾国民党空军驾驶员有多起弃暗投明,驾机起义,回到祖国的怀抱。19818月和19834月,他就亲自主持了欢迎原国民党空军第5联队少校考核官黄植诚、国民党陆军航空队少校分队长李大维驾机起义归来的大会,给他们颁发人民空军军装。

晚霞更灿烂

   

1987年,杨思禄将军离休了。离休后的老将军,仍然坚持看书学习,仍然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关心人民军队的建设。在总政老干部服务处,他担任了老干部党支部委员,对份内工作积极认真,对其他同志尊重、支持。他乐观愉悦,过着十分有规律的生活: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然后到户外散步1小时;早餐后打球(刚离休时打乒乓球,后来改为打台球)、看报纸;午餐后,睡上一觉,下午去游泳,每天游一千米。晚上从不熬夜,小衣物坚持自己洗,天天如此。

此外,他积极参加解放军老干部俱乐部、文津街俱乐部、总政老干部服务处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20017月,荣获《求是》杂志社建党80周年“党的知识大赛”荣誉奖;同年8月,他送去参展《共和国百名老将军世纪书画大展》的5幅书法作品,均被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珍藏。

杨老将军告诉记者,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老伴宋静波也是离休老干部,是老将军夫人合唱舞蹈队的骨干。凡重大节日,服务处召开联欢会,老两口双双上台表演节目。他们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每逢节假日,全家人欢聚在一起,老两口尽享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