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莫让老人更寂寞

阅览:  日期:2013-04-10

    春节期间,长期在外的子女像候鸟一样飞回老人身边。春节过后,又像候鸟迁徙一样从老人身边飞走。鞭炮不响了,烟花消散了,送走了儿孙,家中重归冷清,从热闹到孤单,从欢乐到失落,不少“空巢老人”心里如打翻了五味瓶。这种期盼、喜悦、失落像坐过山车似的,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很多老年人在情绪和心理上一时无法接受,从而患上了一种“节后空巢症。”

    眼看一年一度的春节将至,许多老人又将面临这一情景。那么,春节假期结束,如何让老人节后不感到伤感寂寞?如何排遣老人的孤单?

 

寂寞老人难适应

    今年56岁张玉芳,家住莲花三村,去年,她正在上五年级的孙女,自从放了寒假,就把她那里当成了家。虽然都在厦门市区居住,可她忙于学习,一个月也来不了张玉芳家两次,平常家里就张玉芳和老伴,冷冷清清的。还别说,小家伙一来,张玉芳家里的笑声就没断过。

    后来,张玉芳的儿子和儿媳放假后,经过商量,一家就在一起过春节。春节期间,儿子一家三口吃住在张玉芳家,相当热闹!

    春节假期结束,儿子和儿媳忙着去上班,就剩下孙女陪张玉芳和老伴了;正月十五刚过,孙女就回家准备开学了,家里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剩下张玉芳和老伴。从热热闹闹一下子到冷冷清清,张玉芳的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那阵子都不知道要干啥了,多亏老伴劝她:孩子们忙完这段时间还能回来。  

    张玉芳确实盼着孩子们能常来,人老了,谁不喜欢儿孙绕膝呀!老伴劝说的也对,毕竟,我和孩子们都住在同一座城市,城市又不大!

    可我的邻居刘老汉夫妇就惨多了!刘老汉今年62岁,这几天每天给儿子打长途,煲电话粥,唠叨个没完没了;而他老伴则抱着狗不放,连晚上小狗也堂然登床。他们和儿子一家三口离得太远了。春节时,刘老汉的儿子带着妻子、儿子从海南赶回来了,刘老汉夫妇别提多开心了。可七天假期结束时,老两口送走了儿孙,看着热闹的家里一下冷清下来,他们更加失落、伤感、寂寞。

    而家住莲前路的李翠芬老人,眼看年前将至,她的心里也颇有感触。李翠芬夫妇有一双儿女,均已成家立业。儿子一家三口在上海工作,女儿一家在广州工作,都好几年没回厦门过年了。可能是眼看着父母的年龄越来大,去年兄妹两家约好回来过春节。刚迈过腊月的门槛,李翠芬和老伴的生活便有了盼头,儿子一家三口、女儿一家三口,家里一下子多了6口人,老两口就盘算着,多蒸馒头、多炸丸子、多酥肉……虽然整日从早到晚为小辈们忙吃忙喝,但仍不亦乐乎,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俗话说“三六九,往外走”,正月初六一大早,儿子一家三口就离家踏上回程路;正月初九,女儿一家也回去了。

    随着孩子们一家家的离开,李翠芬和老伴迅速陷入寂寥。她每天不停地做清洁,戒了烟的老伴重新开了戒。

 

子女离开,老人难掩情绪低落

 

    家住岳阳小区的李大爷,说起过春节的事,心里还是感叹。2012年,李大爷还没等过完春节就生了病,说起来真稀罕,竟然是因为儿女们过完春节走了闹的。李大爷今年68岁,自从老伴去世后,就过起了独居生活,平时没事就和邻居聊家常。一个儿子,在北京工作;两个女儿,都在南京工作。他们平时难得回来一趟,就凑春节相约看老爸。一家老少,聚在一起,围在李大爷身边。家里很久没这么热闹了,李大爷也很久没有这么高兴了。可是,愉快的日子只维持了五六天。随着孩子们返程去上班,家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冷清,李大爷变得少言寡语,就连屋门也不出了,整天闷在家里,没几天就闷出病来了。

    家住浦南小区的赵大娘,对于过于春节,2012年春节后的一幕,她依然记忆犹新。从大年初五女儿回深圳上班,赵大娘每天都会到火车站“报到”。58岁的赵大娘称自己那几天很失落,不爱回家,吃不下饭,在火车站一待就是半天,赵大娘说:“到火车站看送人离别的场面,就想起我接送孩子的感觉。”

    赵大娘所在的社区主任说:“初五之后,值班的社区干部经常看见赵大娘独自在小区里溜达,闷闷不乐的,有邻居看她经常往火车站跑,说是想闺女了。”

    提起自己的孩子,赵大娘有些激动,“我闺女28岁了,工作、结婚都在深圳,我和她爸一年见她不到半个月,去年过年她提前回来,待了不到七天就走了。”边说赵大娘一边流眼泪,“闺女一走,我心里空落,不爱在家待着。”

    赵大娘称眼看年关到了,火车站都是返乡的人群,看着别人离别,能想起自己接送孩子的感觉。她以为看到和她一样的人,能缓解她的状况,没曾想越来越糟。

    赵大娘的老伴无奈地说:“过年时老伴劲头可足了,每天围着孩子转,孩子一走就蔫了,不吃不喝的。”

 

老人易患“节后空巢症”

    “老梁左手叉在腰上,右手扶着书架,正佝偻着在看架上排列的书呢。我默默地望着他的肩部隆起的背影,慨叹地想:他老了,我们都老了,一晃就是三十多年啊……”这是著名作家冰心多年前在散文中对“空巢老人”晚景凄凉的描写。

    然而,散文中的这一幕对于现实中的陈辉民来说,却是再真实不过的写照。这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家住在厦大新村,由于一儿一女都在外地工作,儿子在北京,女儿在江苏徐州,与厦门相距都不近。常年与陈辉民相伴的只有一壁藏书和同样感到孤独寂寞的老伴。

    2012的春节还未在依稀的鞭炮声中结束,随着儿孙们的离开,陈辉民和老伴便不可避免地患上了“节后空巢症”:心情低落、疲惫无力、食欲不振、整夜失眠、血压升高……尽管儿女们隔两天就会打电话问候,老两口还是无法排遣心中的落寞。正月十七的晚上,陈辉民和老伴坐在沙发上观看一期“关注空巢老人”的电视节目,看到武汉的一对“空巢老人”因为没有儿女陪伴而惧怕鞭炮声,连续3年“住院躲年”,老两口不禁心有所触,老泪纵横。

    “我现在最怕的就是过年,”陈辉民的老伴直言不讳,“年前儿女们准备回家的时候,我总是兴奋得好几夜不能合眼;年后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一走,家里一冷清,我又开始整夜失眠了。”

    而家住前埔小区的高淑英,也有着与陈辉民相似的情景。2012春节,两个儿子在外地工作的都回来了,高淑英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充实而快乐,整个春期间,她一直是满脸幸福的笑容。但随着孩子们陆续离开,高淑英开始觉得浑身都不舒服,疲惫无力、食欲不振、烦躁,而且连觉也睡不好。刚开始,高淑英以为是过节忙碌劳累所致,也就没放在心上。但几天过去了,不舒服的感觉始终没有减轻,只有当她接到儿子打来的问候电话时,才感觉舒服,什么症状似乎都没有了。

    在折磨了一段时间后,高淑英只好去找看医生,医生了解到她的情况后,认为高淑英很可能是患上了“老年人节后空巢症”。

 

帮助老人走出“节后空巢症”

    节日期间,亲友、子女像燕子归巢一样从四面八方聚到老人身边;节后,却又纷纷从老人身边飞走。喜庆、热闹、团圆的家庭氛围突然消失,一些老年人在情绪和心理上一时还适应不了这种巨大的反差。

    这种“空巢”现象不仅对老人的心理健康有害,还会威胁到老人的身体健康。有研究表明,单独生活的冠心病患者,第二次发生冠心病的概率,是那些与家人共同生活患者的2倍。

    对于“空巢”老人来说,每一个节日长假之后都是其最脆弱的时候,特别是在像春节这样的重大传统节日之后,更是他们心脏健康问题高发的时候。因为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子女都在身边,老人的心理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原来的生物钟也被打乱了。节日过后,宽松、愉快的气氛陡然消失,前后反差巨大,老人心理上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这种抑郁往往会影响到老人的心脏血管健康,一方面可以诱发血管痉挛,另一方面可以刺激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从而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那么,老人如何摆脱这种症状呢?不妨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作息冲淡法。

    节日期间热闹、和谐、愉快的场面和气氛淡去后,老年人要马上回归到以前“二人世界”或“一人世界”的生活作息状态,按照以往的生活规律来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规律的回归,可使老年人迅速平稳心绪,淡化节日氛围,走出“空巢”的阴影。

爱好冲淡法。

    节后,重拾或培养生活爱好,使自己沉浸在爱好中,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自疗法”。老年人可尽快地拾起平时生活中的各种爱好和兴趣,诸如钓鱼、画画、扭秧歌、养花、养鱼、打太极拳等,并根据个人兴趣培养一些新爱好,如旅游、爬山、游泳、打保龄球等。用爱好和兴趣在“空巢”内种满笑声,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感情冲淡法。

    节后,家里只剩下“老两口”,此时,老人更应关心自己的老伴,两人不仅要常沟通、常交流,做到“体己话”唠一唠,“心里事”聊一聊,“乐子事”摆一摆,通过“话聊”进一步密切夫妻间的感情。外出活动要尽量带上老伴,避免一方外出活动一方在家留守,使留守老人产生孤独感。

社交冲淡法。

     节后,老年人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交往中冲淡节后的孤独。可外出探望老友,参加老年大学、社区联谊会、乡村秧歌队等,用热情洋溢、充实饱满的生活内容来填充节后的寂寞和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