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的微雕世界
阅览: 日期:2014-12-31
退休后爱上微雕刻
马占魁老人今年刚满七十。自从退休后,他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不知怎么打发大把大把的无聊时光。跟他同龄的老人大多都在家里带孙子孙女,他不用带孙子,而且可以谈心的亲戚朋友很多都回乡下老家去了。他吃不好,睡不好,还经常唉声叹气,一天比一天憔悴,老伴看着干着急,儿子也非常担心他的身体状况,虽然工作忙,但一有空就回家,想着法子让父亲高兴,买了不少补品,尽可能多地跟他聊天,但也难得见到他的笑容。
那天儿子回家,发现父亲脸上竟然挂着久违的笑容,感到奇怪,问母亲怎么回事,母亲笑而不答故作神秘。儿子还发现父亲吃饭吃得很香,话也多起来。吃过饭,马占魁从屋里拿出一个木雕关公,问儿子“怎么样?”。儿子见这个关公雕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便极力赞叹:“真像,是个艺术品。爸,贵不贵?从哪儿买的?”。马占魁突然羞红了脸问:“真的?”儿子说:“当然是真的,是谁送您的?”马占魁乐得哈哈大笑起来。儿子很少看到父亲这么兴奋,正感到纳闷,母亲这才揭了谜底:“不是买的,不是送的,是你爸亲手雕刻的!”儿子大吃一惊,他从没想到父亲竟然有这样好的手艺!马占魁告诉他:“前几天我在公园散步,捡到一个木疙瘩,觉得像个人形,就试着做了这个,没想到还真挺像。”
从此马占魁就一发不可收拾迷上了微雕艺术,一头钻进了美妙的微雕世界里。父亲有了笑容,儿子自然乐不可支,就主动帮他买刻刀、微雕书籍,遇到合适的竹子、树根、葫芦之类的,都会留意捡给父亲。老伴也很支持他,特意清理房间,腾出一个工作室专门给他用,取名叫“老马微雕工作室”。
微雕作品赠朋友
有了家人的鼎力支持,马占魁心里美滋滋的,手里就忙活起来。其实他年轻的时候就学过美术,有一定的功底,还在乡下刻过几个石碑,但后来进城参加工作,直到退休,四十年都没拿过刻刀,他以为自己已经忘了这门手艺,谁知道一拿起刻刀,就发现当年学过的东西又重新捡起来了。
普通的核桃、橄榄核、葫芦、树根和木疙瘩,经过马占魁老人的巧手一雕琢,就变成了艺术品。奔腾驰骋的骏马、绚烂绽放的凤凰花、灵巧飞翔的青鸟、神采奕奕的历史人物……各色各样的作品展示在“老马微雕工作室”的木架上。越来越多的朋友慕名来参观,个个赞叹不绝,爱不释手。有人甚至愿意出高价购买,马占魁微笑着谢绝:“不好意思,这些东西每一个都独一无二,不是商品。”
虽然不卖,但如果碰上投缘的朋友,马占魁却愿意免费赠送。他说:“这些是艺术品,不是商品,只结缘,不买卖。”
除了艺术品,马占魁也雕刻了一些实用品,例如茶盘、笔筒、盒子,有时会慷慨地赠送给亲朋好友,他说:“这些东西得有人养起来,用起来,用了就活了。”得到的朋友都如获至宝、十分珍惜,马占魁体会到分享的快乐,脸上的笑容就更灿烂了。
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在“老马微雕工作室”里,经常有这么一幕:灯下,马占魁戴着老花镜,头上再套着放大镜,在原始材料上钻孔、切口,然后用刻刀一笔一划地刻,小心翼翼,全神贯注,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老伴经常会端来一杯热茶,轻手轻脚,生怕打扰到他。周末儿子回来看到这个场景,也会悄悄站在一边,父子俩心照不宣,都保持沉默。等马占魁完成一道工序,抬起头来,他们就会心一笑。
微雕是个极其精细的活儿,雕刻者必须非常认真,稍微走神就有可能刻坏一个作品。而马占魁又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他总是在细节上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有一次,他在雕刻一个钓鱼翁,脸部本来只有小小的指甲盖那么大,为了把面部表情雕得细致逼真,他拿刻刀的手不小心抖了一下,把手指割了一个口子,鲜血直流,把老伴心疼得眼泪掉下来。后来到社区医院包扎完伤口,半个月不能拿刀,马占魁每天都心神不宁,茶饭不思。伤口愈合之后,老伴和儿子对马占魁约法三章,第一,每天雕刻时间不得超过四小时,而且每坐1小时要起来运动运动;第二,必须戴上胶皮手套,厚的不行戴薄的,不能不戴就动刀;第三,不能为了雕刻拖延吃饭或睡觉时间。马占魁欣然接受,开开心心地又拿起了刻刀。
马占魁一直都是个认真的人,工作上勤勤恳恳,生活上踏踏实实。退休前年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很受到领导和同事尊重,大大小小的奖状挂满了家中的墙壁。退休后这才几年时间,马占魁老人已经雕刻出了上百件作品,琳琅满目、栩栩如生。有人物、有动物、有小摆件、有小风景。他常跟儿子说:“越小的东西,越要在细节上认真,不能有半点马虎,跟做人一样。”
精雕细琢的无憾人生
马占魁退休后的日子,充实而快乐,称得上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通过微雕艺术,他也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大家一起切磋交流,非常开心。也有一些老年朋友羡慕他,耳濡目染,渐渐对微雕艺术产生兴趣,想跟他拜师学艺,他当然非常乐意。能够帮助更多老年人走出封闭空间,体验有价值有趣味的晚年快乐,他觉得这样人生才更有意义。
精雕细琢,才能雕出精品,人生又何尝不是?只有精雕细琢,用认真的心去对待每一天,生活才能给你丰厚的回报,也才能拥有不后悔、不遗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