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添法老人 矢志不渝搞生态农业
阅览: 日期:2009-06-24
编者按:都说“民以食为天”,可有时这“食”字却让人心生疑虑:化肥催大的蔬菜里农药含量会不会超标?罗非鱼是否喂过避孕药?猪肉可曾含有“瘦肉精”?养猪、养鸡等养殖业在让老百姓菜篮子日见丰盈的同时,也增加了环境污染的忧虑。有没有办法既生产出绿色的农产品,又不排放污染物,甚至还能化废为宝、产生效益?答案是“能”。用实际行动给我们一个出色答案的,不是大名鼎鼎的农业科学家,也非生物学家,而是一个70多岁的退休干部。为了圆一个绿色的梦,他在山上奋斗了十几年……
在闽南厦门同安的文山上,75岁的退休干部汪添法经过13年的艰苦奋斗,建起一座生态型的农业乐园——文水山庄,连联合国生态署一行十几名官员参观考察后都赞不绝口。一位美国博士说:联合国生态署研究的项目,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足迹。5月下旬,记者实地采访了汪添法老人。
退休后圆了生态农业梦
1975年,汪添法时任同安县委副书记,主持全县工作,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来农业局局长,商讨研究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问题,提出创建全国农业生态县的目标。他们深入生产队,用农家肥、绿肥取代化肥,用青蛙等生物天敌来对抗害虫。可就在试点经验将被推广到全县时,政治风浪排空而来,汪添法被隔离审查,生态农业的实践也被迫中止。
1996年,已从厦门市农委副主任岗位上退休的汪添法62岁,此时,沉睡多年的办生态农业的梦想又从心底升腾起来。他想,人生就那么几十年,现在不干,更待何时?
他不顾家人与亲朋好友的反对,只身来到同安汀溪镇褒美村的荒山野岭里。为开辟道路,一次在勘察地形时,他一脚踩空,掉进山谷,昏迷过去。后来送医院检查,肋骨断了3根。他却忍着剧痛,在厦门家中只休息了两天就赶回山里。
路修通了,他从外地买回3头著名的梅山母猪饲养,但不久就病死一头,之后又有小猪崽拉稀、夭折。汪添法没有灰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养猪户请教,改良猪舍,琢磨喂养方法,又自己学会给猪配种。
他还在山上养鸡、养牛、种果树,逐渐摸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种植养殖之路。为此,汪添法一年就要花费2000多元订报刊,每天晚上刻苦学习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潜心研究高效循环农业的模式。
化废为宝的良性循环模式
汪添法的文水山庄建在海拔320米的山坡上,绿树环抱,空气清新,顺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而行,感觉像来到世外桃源。令人惊讶的是,山庄虽然每年产出万头猪苗、种猪和菜猪,饲养着万只高山土鸡,而仅一头猪的粪便就相当10个人的排泄量,却闻不到恶臭味,其中有何奥妙?
5月24日,记者随同汪添法参观了建在一个山坡上的“蛆房”,房子左右两边均匀地铺着一层猪粪和鸡屎,上面爬满了苍蝇和白色的蝇蛆。
用猪粪和鸡屎饲养苍蝇,再用生成的蝇蛆作为鸡饲料,这种化废为宝的办法是汪添法想出来的。
养猪和养鸡必然会产生大量粪便,如何处理污染一直是人们为之头痛的环保问题。然而,在文水山庄,这个问题却在生态循环模式面前迎刃而解:利用粪便来养富含高蛋白的蝇蛆和蚯蚓,使之成为放养在山上的鸡的美食,蚯蚓还可作为猪的“盘中餐”。文水山庄建有500平方米的蛆房和200平方米的蚯蚓房,可年产蝇蛆100吨、蚯蚓20吨;还建有8个沼气池来收集猪粪鸡屎,产生的沼液可作为果树的肥料,果子成熟后,又能喂鸡。
在山庄里,用沼液施肥的牧草长得特别茂盛,粉碎加工后猪和鸡都喜欢吃。汪添法直接把鸡放养在园中吃草,他说:“我们养的鸡不仅是下蛋的鸡,还是除草鸡。”
汪添法说,猪和鸡的粪便是个宝。在文水山庄,用猪粪鸡屎生产沼气,全山庄的住户煮饭、炒菜、烧开水全靠它,还经常用不完。他觉得剩下的沼气白白浪费可惜了,就用这些沼气进行热能转换——用来发电。一台30千瓦的发电机组每天发电3小时,整个山庄的饲料加工用电都有了保证。山庄还利用山地落差的优势,铺设了10000米的管道,将沼液引入400亩的果园、竹林、田地和鱼池。
汪添法老人用猪粪鸡屎进行奇妙循环,打造成功一条完整的生态链。此举获得全国人大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考察组的一致赞赏和联合国生态署的高度评价。
家产三千万生活却简朴
经过十几个春秋的奋斗,汪添法占地500亩的文水山庄资产累计已达3000万元,可他却过着艰苦而清贫的生活。记者在山上逗留了3天,与他同吃、同住,发现老人的生活非常朴素简单,煮些绿豆稀饭或地瓜饭,炒盘青菜,煮两个蛋,就解决一餐饭。
两鬓斑白的汪添法,身着一件洗得发黄的圆领汗衫,脚穿布鞋,头戴草帽,每天漫山遍野地跑工地、果林、猪场,脸晒得黑里透红。儿子心疼父亲走山路太辛苦,为他买了一双高档旅游鞋,他却舍不得穿,说:“用这双鞋的钱,我可以买一百双布鞋穿。”
汪添法每天都要忙到很晚才吃晚饭。从他住的地方,可以眺望山下城市的万家灯火。此时,像他那样一把年纪的老人,有多少正在温暖的家里,享受着儿孙同堂的天伦之乐,而他却离家别妻,在山上劳作。夜深人静时,在呼啸山风中会不会感到一些孤独和寂寞?汪添法回答说:“只要能给农民兄弟摸索出一条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道路,我再苦再累也值得。”
他深知,生态农业涉及的门类很广,其学问也很深,动植物的生态链会延伸很长,学无止境。
年逾七旬却有做不完的绿色梦
现在,汪添法的山庄里又建起两座现代化的养猪场,准备实行自动化投料,一个猪栏就能养50头猪,两座猪场共可养1000多头猪。
5月23日上午,记者上山那天,汪添法坐着摩托车,沿着崎岖的山路赶到文山的深处,指挥施工。这儿是文山新修的水利工程,要新建5个山潭、2个水坝,将使山上的泉水量增加一倍,以防将来可能出现的干旱。因为水是种植养殖业的命脉,一头猪的耗水量相当于10个人的用水量,不事先考虑周全可不行。
采访将要结束时,记者走进汪添法的办公室,被墙上挂的一幅直观的生态园建设图吸引住了。汪添法指着图说,平坦开阔的地方就是将要建设的休闲观点旅游点,两座三层楼房已经拔地而起;300余米的游览路两侧已经种下2米多高的火烈红观赏树共百余株,3年可成荫,花期3至5个月,花朵鲜艳火红。
站在文山顶,极目远眺,可以看到同安的11个乡镇、厦门的东海岸和金门的二担岛,视野非常开阔。今年初开始,山上开掘了100多米长的山洞,利用洞穴冬暖夏凉的特点,一年四季储存山庄自产的地瓜、山芋、水果、鸡蛋等农产品,成为天然的恒温仓库。
文山的深山里常有野猪出没,汪添法打算将高山母猪和野公猪“杂交”,将产出的猪仔放养在山野,成为肉味鲜美的“半野猪”。这样,大家到了生态园,不仅大开眼界,还能一饱口福,品尝到天然食品和山珍野味……年逾古稀的汪添法描绘着山庄的美好蓝图,眼里流露出无限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