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芳:被总理点名发言的乡村医生
阅览: 日期:2010-02-28
他年将旬,有着长达42年的乡村医生生涯;他曾被请进中南海,向温家宝总理汇报农村医疗状况;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他又被温总理点名发言;他行医这么多年来,一直履行着报答乡亲们当年救助之恩的诺言。
他叫马文芳,是全国82名乡村医生中的唯一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他的身后,有着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亲人患伤寒先后离世,切肤之痛激励他发奋学医
马文芳是河南省通许县大岗乡苏刘庄村“爱心诊所”所长。自从2006年被请进中南海,当面向温家宝总理汇报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后,马文芳成了媒体追访的名人。2007年11月,马文芳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成了全国82万乡村医生的代言人。
提起当医生的初衷,马文芳有着他铭心刻骨的经历——
1962年,马文芳不满10岁,时年32岁的母亲不幸患上了伤寒病,为了给母亲治病,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光了,父亲还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由于治疗不及时,母亲痛苦地捱过两个月后,最终还是撒手人寰。
祸不单行。母亲去世仅仅5天,马文芳8岁的弟弟又不幸患上了伤寒。弟弟患病20多天,因为没钱,不敢去医院,他和父亲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弟弟忍受病魔的折磨,却无能为力。马文芳心里痛苦极了!
就在这时,全村的父老乡亲伸出了援助之手,纷纷给他家捐钱,有捐1分、2分,5分的,还有捐3角、5角的,没有钱的就给他们家送两个鸡蛋。本村的父老乡亲捐过后,周边村的也捐,最后,一共捐了169元,这笔钱在当时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马文芳和父亲带着这笔救命钱,把弟弟送到了开封市一家医院,因为耽误了病情,弟弟还是离开了人世。就这样,不到两个月,伤寒病夺走了马文芳的两个亲人。
这时候,马文芳眼里已哭得没有了泪水。幼小的他想得最多的是,农村要是有医生该多好啊!那样,就可以及时地为亲人治病了。于是,他立誓将来要成为一名医生,给乡亲们治病,来报答他们的恩情。
心中有了目标,13岁的马文芳开始了求学之路。他整天背着书包,到处打听哪里有医生,然后就赶过去拜师,可他找了几个医生,人家不是嫌他太小,就是不愿意收徒。
马文芳不气馁,他慕名找到了通许县一个叫付振中的老中医,提出跟他学医的请求。起初,付老先生不愿意收他,马文芳就每天到他家,给人家打扫卫生,甚至端屎端尿,他的诚心终于感动了付老先生,给了他两本中医方面的书,让他回家去背,啥时背得滚瓜烂熟了再来找他。
就在马文芳拿着老中医给他的两本书刻苦自学的时候,中国开始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967年,通许县卫生局在马文芳所在的苏刘庄村成立了卫生班,经村干部的推荐,马文芳成为其中的一名学员。
1968年,马文芳从卫生班毕业后,到村里诊所上班了。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马文芳买了很多书自己钻研,还经常在自己身上练扎针。为了给父老乡亲治病,他光药箱子就背坏了五六个。
转眼7年过去了。马文芳的医术渐渐精湛起来。但他仍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1975年,马文芳到通许县卫校充了一年的电,然后又到开封淮河医院进修了一年。此后,他可以独立应付一些较为疑难的病症了。
乡村诊所,条件比较简陋,买不起高精尖的仪器,怎么办?马文芳认真研究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四处拜师学艺。对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他狠下功夫钻研。这样,不仅可以为病人节约费用,而且可以弥补缺少仪器检查的不足。因为马文芳看病细心,药费也便宜,苏刘庄及邻近村庄的群众有了病,总是首先想到马文芳。
马文芳看病有一个原则:就是把病人当亲人。他对乡亲们说得最多的是,我小时候苦过,父老乡亲帮过我,169元钱的大恩大德我一辈子都报答不了。我现在条件好点了,就要去帮人家。所以,病人来了,马文芳从不把人家当病人看,而是当成自己的朋友,当成自己的家人,病人没吃的给他吃的,没穿的给他穿的。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民公社被取消,合作医疗制度也自然解体。经过大队研究,村里决定让马文芳自己办一个诊所。马文芳拿出省吃俭用的钱,盖起了两层简易小楼,创办了“爱心诊所”。
医者父母心,执著报恩成了乡亲“健康守护神”
让马文芳没有想到的是,“爱心诊所”开张仅两年,就到了难以为即的地步,原因就是乡亲们因为贫因,赊账太多,让他窘迫到拿不出钱买药的地步。
1980年春节后的一天早上,前去看病的患者发现一把大铁锁牢牢锁住了诊所的大门,门上方贴着一张红纸,纸上写着“停止营业”四个大字。
很快,父老乡亲、亲戚朋友上门找到了马文芳,大家纷纷说,你不能关门,你关门了我们生病了怎么办?这时,村支书也上门了解情况,当他听了马文芳由于赊账太多,没钱买药的难处后,当即决定村里拿出几百元钱,然后他出面帮马文芳向欠债的人家讨回一部分,共筹集了1200元钱,让他去县城进药。就这样,早上宣布停业的马文芳,下午就又开了门。
诊所恢复营业后,马文芳又满腔热情地干了起来,只要病人家属一声招呼,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马文芳背着药箱就会赶到病人家中。有一个晚上,他共起了六次床。而正是他热心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十里八村乡亲们的信任。
看的病人多了,马文芳的诊所效益渐渐好起来。1985年之后,随着“爱心诊所”效益的良性循环,马文芳有了一定的积累。那个时候,马文芳开始以自己的行动来兑现他报恩的诺言。
为了不让弟弟和母亲当年的悲剧重演。马文芳坚持每年9次为本村300多名儿童义务接种防疫,并为他们每个人建立了防疫卡。仅此一项,他每年都要自掏腰包3000元左右。2003年,上级要求全县儿童交钱统一建立防疫卡,马文芳又拿出准备为儿子结婚的7000多元钱,为全村儿童购买了防疫卡。由于全村做到了有病治病,无病早防,30多年来,苏刘庄村没有一名儿童患上传染病。
马文芳始终坚持每年为本村村民免费体检两次,并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建健康档案。对全村人的身体状况,马文芳都了如知掌。
苏刘庄村有八个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伤残军人。为了让这些革命功臣能够安度晚年,从十多年前开始,马文芳就义务承担起为他们体检看病的重任。1992年,无儿无女的老伤残军人赫世尧,患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就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马文芳和爱人一起,用架子车把他接到了“爱心诊所”。从此,赫世尧在诊所一住就是四年,直到病逝。
2004年7月,年逾八旬的伤残军人马学太,被诊断出患前列腺炎,憋了两天两夜,却尿不出一滴尿来,尿管也插不进去。由于“爱心诊所”不具备治疗这类病的条件,马文芳自己花钱租了一辆车,连夜把老人送到县医院治疗。临走时,他还拿出了身上仅有的300元钱,替老人交了治疗费。
不仅是本村的伤残军人,大岗刘乡敬老院的30多位老人,也是马文芳关心的对象。因为经费不足,敬老院虽然有个卫生室,但是经常没有钱买药。有一次,敬老院的一位老人病了,他听说马文芳看病仔细,而且药费便宜,就带着自己捡破烂换来的七角钱,找马文芳看病。马文芳知道内情后,不仅没有要他一分钱药费,还给他免费检查了身体。
从此以后,大岗乡敬老院的三十多位老人,成了马文芳“爱心诊所”的关爱对象。每逢双月十日,他都要带领所里的工作人员,到敬老院为老人们体检身体、送医送药。有的老人有了病,马文芳就干脆用车把他们拉到自己的诊所,不仅不要一分钱药费,还管吃管喝,直到老人病愈。
群众的口口传播,使马文芳的名声越传越远。不仅周围村庄的村民来找他看病,连一百多里外的周口、商丘等地,也都有人找他看病。
两次向温总理汇报工作,成了全国最著名的乡村医生
2006年春节前,那天是腊月二十八。马文芳接到了省卫生厅通知:请你做好心理准备,春节过后,温家宝总理要接见你一次!
马文芳当时惊讶得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一个乡村医生,总理怎么会接见我?第二天,马文芳又接到了卫生部正式通知,让他2月3号那天准时到北京,到时卫生部会派人接站,总理想请他进中南海汇报一下农村医疗的状况。
过年那几天,马文芳是在兴奋与不安中度过的。乡亲们纷纷到家里看他,鼓励他大胆向总理说实话,讲真话。
带着乡亲们的重托,2006年2月6号,马文芳被请进了庄严肃穆的中南海小礼堂。当时被邀请探讨农村医疗问题的只有三个人,除了两位专家外,只有马文芳来自最基层。
第一次走进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议事场所,马文芳忐忑之余又有些拘谨。他在指定位置坐下来后,抬眼环视四周,发现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吴仪副总理,华建敏、陈至立等国务院领导也都在座,他们都笑容可掬地向马文芳点头致意,首长们的平易近人让马文芳心里渐渐平静下来。
就在这时,一个慈祥的面孔突然映入了马文芳的眼帘,只见温家宝总理满脸笑容地走了进来,总理亲切地向大家招手问好,并一个一个地握手。马文芳攥着总理那双温热、有力的大手,激动得心怦怦直跳。
轮到马文芳汇报时,他紧张得语音有些发颤,总理微笑着让他放松心情,只管大胆发言,马文芳才定下心来。随后,他向总理汇报了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并给总理举了几个事例,其中一个是苏刘庄村有个叫李兴中的农民,他17岁的儿子患了一种很严重的病。为了给儿子治病,他变卖了所有家产,孩子的病还是治不好。他只好向村里所有人家借钱,到后来,钱也借不来了,家里已经卖空了,他只好和妻子一起到开封卖血为儿子治病,最后,孩子还是去世了,李兴中不得不和妻子到外地打工还债。如果当时农村能有一种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李兴中的家庭就不会面临崩溃的命运。讲完这个例子,马文芳看到总理面色沉重,眼里有光亮闪动,体恤民情的总理显然动了感情。
让马文芳高兴的是,从北京回来后的一个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重点讲述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决定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河南省推广,当年的11月,苏刘庄村也开始推行这个医疗制度,为了兑现自己对总理许下的承诺,马文芳和村支书一起给乡亲们做宣传工作。经过反复的宣传和做思想工作,绝大多数农民都掏钱加入了新农合,最后仅剩下83户农民没有缴。这些农民没有缴钱一是因为太穷,二是还抱有观望态度。为了让所有乡亲都能享受到新农合的好处,马文芳自己拿出2670元钱,替这些户农民缴纳了费用。
2007年11月,马文芳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成了全国82万乡村医生的代言人。2008年3月8日上午9点,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温家宝总理参加了河南代表团的讨论,那天,马文芳坐在第一排。当时,他被安排到第十一个发言。但进行到第六个发言人时,已经11点多了,当时,马文芳觉得肯定轮不到自己发言了。
没想到,总理这时看着他,亲切地说:“让来自最基层的马文芳同志发个言吧!”马文芳激动地站起身来,深深向总理鞠了一躬,说这是临来北京前,乡亲们嘱咐我,让我给您表达的敬意,温总理感动地连声说“谢谢,谢谢!”接着,马文芳把自己在村里搞新农合的经过向总理汇报了一遍,听得总理频频点头。
两次和温总理接触的马文芳在家乡成了名人,马文芳把总理的期望和重托都化为工作的动力。为了更好地为家乡父老服务,马文芳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把医学院毕业的儿子拽回家,给他当助手。
马文芳的儿子马英豪2005年从河南中医学院毕业后,本打算和一起学医的女友留在郑州找工作。可马文芳硬逼着他和女友回到“爱心诊所”上班,儿子起初执意不肯,马文芳就再三给他讲道理。在爸爸的劝说下,马英豪和女友终于同意了。
如今,马文芳的“爱心诊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房间增加到15个,而且,在听诊器、温度计和血压计着老三样的基础上,还添置了新的设备。
做了40年的乡村医生,马文芳觉得他的“爱心诊所”离理想中的乡村诊所还有些差距。他觉得要真正改变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除了稳步推行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外,国家还得投入一部分,为乡村诊所配备X光、心电图、B超等设备,另外,还要对乡村医生加强培训。在2009年“两会”上,马文芳提出了这方面的议案,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
马文芳今年58岁了,他仍然兢兢业业地坚守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他说自己的字典里没有“退休”二字,他要终生为乡亲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