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花甲画家的老年情怀

阅览:  日期:2010-04-22

   在厦门,很多人都知道,今年61岁的陈爱萍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函授学院厦门分校校长、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可她在厦门老年大学当国画教师,热心为一群“老年大学生”教画画的故事,却鲜有人知。
 
   那是2006年3月的一个周末,市老年大学国画班班主任方梅英慕名找到鼓浪屿的陈爱萍家里,请她“出山”给老年学员们教国画。尽管方主任非常诚恳,但由于陈教授每天除了给工艺美术学院大学生教课、处理书画函授学校的日常事务外,还要回家煮饭、照顾80岁的老母亲和小孙子,就连自己搞创作都要安排在晚上,实在忙不过来,只好婉言相拒。
 
   但方梅英老师并不死心,此后又连续几次找到陈教授,向她倾诉市老年大学缺乏教国画教师的困难,陈教授也被方老师的诚心感动,特别是当她得知老年大学里许多老学员曾经为解放厦门、建设厦门作出贡献,他们以前想学习没机会,现在有条件学习却老了,非常不容易,便有了为老年人做点事的想法,才答应了下来。
 
   真的去市老年大学上课后,陈教授发现“老年大学生们”画画的基础参差不齐,有的会一点工笔,有的会一点国画,有的连一点基础都没有,便打起“退堂鼓”,可一看到老年学员们那渴望的眼神,便下定决心拿出教函授生的教学经验,把老年学员们教好。
 
   一位老年学员,刚报名参加国画班时,连用墨、用色等最基础的知识都不会,一段时间后,仍画不出一幅像样的“习作”,便想放弃,陈教授得知后,多次鼓励她,并利用下课时间多次为她“开小灶”,从用墨、用水、用笔等基础知识教起,一个学期后,这位老年学员的“画功”有了很大的提高,“习作”还经常受到大家的好评。
 
   为尽快提高老年学员们的“画功”,在课堂上,陈教授抛开了传统国画的教法,采用直观的教学法,把老年学员的“习作”一幅幅地悬挂出来,从人物的比例、结构、透视、动态、表情、线条、笔墨、色彩等一一进行详细的讲解,由浅入深,一步步地让大家理解,轻松愉快地进入人物画意境。
 
   有一次,陈教授给大家布置家庭作业,专门让大家画自画相,然后结合人体结构知识在课堂上一一进行讲评,把一堂枯燥的专业知识课讲得栩栩如生,通俗易懂,让大家学以致用,立杆见影,使老年学员们的学习兴趣大增。
 
   虽然工作很忙,但只要是老年学员向陈教授请教画画,她总是要抽出时间,热心地为大家讲解,直到大家满意为止。
 
   有一次刚下课,陈教授正急着回去,一位老年学员拿着一幅“习作”让她指点,她还是留下来认真地给他讲评“作品”,可由于那位老年学员基础较差,问这问那,她便一遍遍地给他讲解,直到那位老年学员完全弄明白,连声道谢,她才急匆匆地赶回家。
 
   陈教授有一个习惯,不管再忙,晚上总是要抽出时间上网,因为许多老年学员经常在她的博客和厦门老年大学网上发“习作”向她请教,她总是在网上一一进行点评、回复。有一次,陈教授出差回来,已是晚上十点多了,虽然很累,但仍顾不上洗漱,打开电脑,在自己的博客和厦门老年大学网上,给老年学员们点评作品。深夜十二点多,陈教授的儿子上洗手间时,看到母亲的房间还亮着,进去一看,没想到母亲居然累得趴在电脑桌上睡着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来,陈爱萍不辞辛苦地为厦门老年大学的老年学员们教画画,终于换来了老年学员们业务水平的逐步提高,一些老年学员的作品还多次在省、市各种书画赛中获奖。陈爱萍说:“自从到市老年大学教课后,自己更忙了,也影响了自己的一些日常工作安排,但一看到老年学员们的‘画功’进步很快,心里还是挺安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