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休干部与“爱心课堂”
阅览: 日期:2010-04-23
西边社区开办“爱心课堂”,向小学生义务辅导,孜孜教诲,使他们跟上学校的学习进度。辅导数学近两年了,已经取得显著的效果,这个善举得到社会上的人们的赞扬。说到西边社区的“爱心课堂”,却不能不说到“爱心课堂”的老义工,退休老干部苏国华。
事情的缘起是,辖内的进城务工人员较多,绝大部分来自贵州、四川等地,有些小俩口忙于打工谋生,早出晚归,难于关照子女的学习。有的自身文化低,不能给孩子的学习帮助,甚至孩子的主要科目不及格,又请不起家教。这些学生娃有的放学回到辖区的小街里跳绳、捉迷藏,难道不要做作业?社区开展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获悉这些情况。社区领导认为,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打工,为厦门特区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关心少年儿童的学习和成长是责无旁贷的,也为了扭转上面提到的不良现象。于是就有“爱心课堂”的创意,然而要实施却面临困难;一无地点,二无师资。三无专人负责。2008年初,年近八旬的苏国华得知社区欲办“爱心课堂”,缺少专人负责,心想自己是一名老党员,身体健康,应该为社会奉献余热,他就自告奋勇要承担“班务”工作。
苏国华原来在开元区侨联任秘书长,颇有组织能力,办事干练。当时社区领导正在物色一个专管的人员,没到老苏“毛遂自荐”,也觉得他合适。苏国华就上任了。
教学地点想办法解决,从社区活动场所调整出一间20平方米的房子当课室。师资是由高学历的社区工作者和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大学生志愿兼任。“三无”的问题迎刃而解。
2008年5月,“爱心课堂”开班了,自愿报名接受辅导的小学生来了14人,最小的8岁,最大的12岁。时间是每周二、四、六下午,小学放学后的5:00~6:45,按年级分组,有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辅导。有一次,苏国华发现小陈没来“爱心课堂”,就向他的同学问明原因,得知小陈放学后与别的同学一道走的。过后,老苏追问小陈没来的原因。小陈回答说在班里打扫卫生。“不对呀,你放学后马上离开学校。”老苏说道。小陈脸红了,这才说出到同学家玩。
“小孩子从小就要学会诚实,父母就是因为没有文化才会那么辛苦出来打工,你应该好好学习,才对得起父母。”苏国华耐心地教育小陈。小陈当场表示要改正。果然自此以后,没有缺过“爱心课堂”的辅导课。有个2年级学生经常留长指甲,里面脏兮兮的,苏国华见状,掏出指甲剪给他剪短了,叫他要注意卫生。有一次,三年级学生小黄一道成语填空题,“什么人什么目”填不出来,就询问苏国华老师,老苏一时还没反应过来,直到思索了一会儿,才想到是“引人注目”。那一刻,老苏认识要真正给小孩辅导好功课,自己也得补充“营养”,为此,他不但自己对学生的课本进行预习,同时还阅读一些相关的资料,更能贴近课文作业的实际。为了增加师资力量,苏国华还特意“请”来一些大学生作为“爱心课堂”的教师。有两个曾在“爱心课堂”学习过的学生升上初中,遇到数学难题,还来这里向大学生老师请教。一位四年级女生小朱原来英语考试不及格,经过“爱心课堂”老师的一段时间辅导。她又勤奋好学,期末英语考试获得满分。一位学生家长反映说,以前我的孩子放学到处玩,如今放学就上“爱心课堂”,喜欢学习,成绩又好,我一百个放心。
苏国华负责的“爱心课堂”不但重视辅导学生的成绩,还特别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专门与社区策划“爱心成长”主题活动,请些解放厦门的战斗英雄给学生们做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不易,也学会了感恩。在“爱心课堂”上,有6位学生上台讲述感恩的心得体会。
至今,“爱心课堂”已经连续办了5期,累计参加学习者有65人次。它象春风化雨一般滋润孩子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