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恩爱夫妻写书纪念金婚

阅览:  日期:2012-06-15

“金婚,多么美妙的词语,半个世纪的以身相许,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这是家住金桥社区的郭培德和黄金生的女儿为他们写的诗。到今年为止,他们已经结婚50年了。为了纪念这50年的旅程,郭培德特意出了本书——《我的路》,书里记录着夫妻共同走过的点滴。

1935年出生的郭培德是家里的长子,还没从福安师范学校毕业,家里就已经开始张罗他的婚事了,但他总遇不到合意的。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长乐一中教初中化学。后来,一位同事给他介绍了当时正就读于该校的高三学生——黄金生。这回郭培德一下子就“触电”了,但为了不影响她的学习,只好把这份好感留存在心里,自己则努力熟悉高中化学教材,辅导她。

1940年出生的黄金生,出身贫寒,4岁时母亲就辞世了,仅靠月薪20元的父亲维持她和妹妹的生活与学业。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懂事的黄金生每天一大早都到街上去卖早点,上课经常迟到,老师则对她十分宽容,从来不说什么,她的课本也几乎都是老师送的。黄金生很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59年,在她自己的努力和郭培德的帮助下,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纺织大学(今上海东华大学)。她上了大学后,郭培德主动照顾她的老父亲和妹妹。两人书信不断,黄金生也渐渐爱上了郭培德,但这种情感深埋在心里,羞于表露。

1961年夏,郭母因患绝症,生命垂危。老人很想在临走前看到自己的大儿子成家,但郭培德就是不敢对黄金生开口。后来还是长乐一中的副校长替他求了婚。黄金生当时一心只想着学业,并没想要那么早结婚,但当她知道郭母的情况后,为了却老人家的心愿,她答应了。好在当时也没规定在校大学生不能结婚。于是,长乐一中工会马上在学校为他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当时男方家长只有郭父从老家三明赶来,并带来了简单的聘礼:两套新衣服和两件漂亮的面料,以及一个装着几十元的红包。

结婚后,过完暑假,黄金生又回到了学校继续学习,毕业后则被分配在上海工作,两人继续过着两地分居的日子,直到1971年,他们各自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回到三明,这才得以团聚。

黄金生毕业后与郭培德生育了一双儿女,如今都在厦门工作。2003年,退休后的老俩口也跟随儿女,来到厦门定居。但为了不打扰孩子们的生活,他们特意另外买了套房子,过起了浪漫的二人世界。2009年,老俩口找了个机会,还去拍了一套婚纱照,弥补以前没拍过的遗憾。

结婚50载,两人相敬如宾,他们之间,没有任何抱怨,他们的眼中,看到的都是对方的爱与温柔。回忆起两人的爱情,黄金生一脸的幸福和甜蜜,她说:“老郭一直很宠我,家里的很多家务都是他在做,到2007年,他患上帕金林综合症后,我才开始学做家务的,但现在腿脚不便的他还经常跟我抢家务做。”对于丈夫的爱与宽容,黄金生心存感激。郭培德呢,也念念不忘妻子的好:“她从来不会一个人先吃饭,再晚也会等我回来一起吃,好吃的都往我碗里夹;我生病后,她对我更是照顾有加......”

郭老还有个做丈夫的“六字诀”:避锋:吵架的“话端”永远不说;让尾:吵架的最后一句话,一定要让给妻子说;破例:事后要破例做些平时不会做的事情,或说些谦让的话。郭老得意地笑着说:“这样做,家庭一定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