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大爱

阅览:  日期:2012-11-05

她是一位最年长的老妈妈,在人生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漫漫九十个寒暑。如今她年迈体弱已经无法出门,这世界对她或许时日无多,但是她心中依然时时惦记着党的事业、祖国的命运、下一代的前途,时时牵挂着那些“高墙”后的孩子们。

她——林圣雪,用自己的满腔热忱、无限忠诚和全部生命,诠释了一位老共产党员对党、对人民无限的大爱!

离休那晚,彻夜难眠

19863月的一天, 64岁的林圣雪走出厦门市计生委的大门,从这天起,她正式离休了。

跟着党走过了风风雨雨几十年,如今,却要离开自己熟悉的战友,离开自己深爱的工作岗位,她一时难以接受。当晚,她彻夜难眠。半个多世纪的往事,仿佛影视般,一幕幕重现在自己的眼前……

19225月,林圣雪诞生在晋江石狮一户农家。自幼丧母,父亲把她送给寡母吴控做养女,养母靠给人打工为生,母女相依为命。小圣雪小学毕业后来到鼓浪屿,投靠生母的姑母,考入鼓浪屿慈勤女子中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暑假,年仅15岁的林圣雪回到家乡,在爱国青年白刃的直接领导下开展抗日宣传和救亡运动。

1940年日本鬼子侵占福州,林圣雪彻底失学了。之后九年时间,她先后在莆田、晋江、南安、厦门等地18所公、私立学校当代课教师。1942年春,林圣雪认识了闽中地下党的许集美、施能鹤和郑秀宝等同志。1946年,她与郑秀宝回到厦门,以小学教员的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并于19487月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厦门解放后,林圣雪被组织上安排担任厦门市妇联妇女儿童工作部部长,曾前后收养了53个弃婴。后来,又调到市计生委工作,直至1986年离休。

回首往事,林圣雪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没有共产党,哪有我林圣雪的今天?我林圣雪虽离开了工作岗位,共产党员的身份没有变,革命干部的职责没有变,一息尚存,就要为党工作一天,就要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份心血和力量!”

出国探亲,带回教具

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亮闪光;是骏马,走到哪儿都能驰骋千里。

林圣雪离休不久,就被推上了厦门市残疾人基金会理事的位置。从此,她一心想着为残疾人排忧解难。

有一天,她到湖滨二里南居委会办事,碰上一位年约十六七岁的手脚残疾姑娘,便主动同她攀谈。这姑娘叫郭光宏,父亲是省水文地质工程公司的总工程师,她因残疾在家呆着,心里好郁闷。林圣雪把她领到残疾人基金会开办的人造花厂,请厂长安排她在厂里工作。小郭的父母再三表示感谢。

市残疾人基金会看到林圣雪真心实意为残疾人办事,就把筹办弱智儿童学校的任务交给她。

烈日炎炎,她四处奔走游说,先后对思明辖区内400多名弱智儿童的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取得了思明区委、区政府和市残联大力支持以及港胞王丽英女士的热心赞助,解决了校舍、师资和办学经费等问题。

经过几个月紧张筹备,1988年,我市第一所弱智儿童学校——思明区培智儿童学校正式开学了。看着孩子们欢天喜地走进校门,林圣雪的心里比喝了蜜汁还要甜。

林圣雪既当老师又当保育员。她利用出国探亲的机会,学习国外先进的残疾儿童教育经验,并倾其钱财,为学校购置了大量的助残教学用具,还热心动员国外的亲属捐资助学。

有一次,林圣雪到菲律宾探亲,热带的美景她顾不上看,菲律宾的美食她无心尝,却让妹妹带着她参观了三所弱智儿童学校和一所残疾儿童学校,认真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办学经验。回国时,她没有为自己带一件东西,却掏钱为残疾孩子们购买了一大箱教具。

情系高墙 春风化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厦门市公园东路尽头,有一个神秘的地方,四周高墙被铁丝网环绕着,那就是市公安局收容教育所,在这里接受管教的大多数是卖淫女。

1988年,当她第一次跨进收教所那道森严的大门,面对着那些曾经饱受摧残的女孩那玩世不恭或呆滞麻木的眼神,林老的心像针刺般疼痛。 “孩子们!今天妈妈我是带着沉重的心情来见你们的。”第一次见面,林圣雪就称呼这些被看作“时代垃圾”、“社会渣滓”的卖淫女为“孩子”,这让台下200多个失足女青年心里头顿感热乎乎的,她们感到了一种母爱的温暖。

“孩子们,”林圣雪继续说下去,“你们生长在这个美好的社会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受到金钱和腐朽生活方式的诱惑,走上了邪路,既对不起社会,也对不起你们的父母和你们自己。我非常痛心!我做了半辈子妇女儿童工作,却还有这么多人误入歧途,我的工作没有做好啊!”她自责,态度真诚而动情,眼泪当场滑落。

台下,那一颗颗原本麻木的心也被感动了,会场上哭声一片……

“活一天,就要为人民干一天事。”从那以后,林老决心把更多的余热倾注到帮教、帮扶失足青少年和预防犯罪工作上。

然而,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林老请来厦门老年大学湖滨教学区的一些“老姐妹”,于19903月组建起“厦门老年大学关工委老妈妈帮教组”(后改名“厦门老年大学老妈妈关爱工作团”),共同做好收教所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

自此,中山公园附近“高墙”内经常走进一批白发老妈妈,他们有时给学员们上集体课,有时“一对一”与失足女青年促膝谈心。当这些被视为“社会渣滓”的失足青少年被白发老妈妈深情地称为“孩子”的时候,大墙内常常传出一阵阵痛哭声。
 
  林圣雪从失足女青年的实际情况入手,每个月至少两三次到收容所去看望她们,与她们促膝谈心,了解她们的家庭、经历、失足的原因和现实思想,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教育她们自强自立。

林圣雪不但帮助失足女青年医治心灵的创伤,还帮助她们医治肉体上的疾痛。当她发现这些女青年大多患有性病时,就请来中山医院的妇科专家为她们治病,上卫生课,还自费购置药物送给她们。

逢年过节,林圣雪总是放弃与亲人团聚的机会,专程来到收容教育所,陪伴失足女青年一起欢度节日,给她们带来各式礼物和生活用品。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投进了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歌咏晚会上,未成年班的学员如泣如诉的真情演唱打动了台下所有观众的心。

晚会结束了,小梅姑娘拉着林圣雪老妈妈的手不肯放:“林妈妈,您别走,我还想和您说说话。” “好,我不走,咱俩再聊聊。”林圣雪疼爱地抚摸着小梅的小脸蛋,在她眼里,这孩子就是自己的孙女。

小梅是四川人,从小父母离异,使她失去了家庭温暖,被坏人诱骗误入歧途,16岁就被送进了收容教育所。她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先后三次割腕自杀。她给林老妈妈写了三次信,诉说自己的身世、经历、痛苦和迷惘,林圣雪每封信都仔细阅读,认真回复。每次去所里,都像对待亲生孙女儿一样对待她,一点也不嫌弃她。

“旧社会,穷人家的女孩子吃不饱,穿不暖,还要被人看不起,受人欺负,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林圣雪给小梅谈自己的过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启发她,打动她。

 教育期满回乡后,小梅在给林妈妈的信中写道:“敬爱的林妈妈,我向您保证,无论今后人生的道路如何崎岖,我都不会再入歧途!”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林老还经常组织有特长的老同志教她们种花、插花、缝纫、烹饪等技能,使她们掌握一技之长,以便将来重返社会之后多一些就业的机会。

播撒爱心,传播文明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多年来,林圣雪和她的“老妈妈”团队频繁进出于厦门市收容教育所、戒毒所、启明学校、思明区特殊教育学校,帮教了一批又一批失足青年,帮扶了一批又一批工读学生和残疾儿童。她无怨无悔,无欲无求,以无私的奉献、满腔的热情、春风化雨般的精神、滴水穿石般的毅力,向失足青年、残疾儿童和社会播撒爱心,传播文明,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林圣雪先后被授予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厦门市优秀共产党员、厦门市文明市民标兵、厦门十佳道德模范等光荣称号。

她牵头成立的“老妈妈帮教组”也因成绩突出,先后荣获全国和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 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