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发:助老爱老勤奔走
阅览: 日期:2014-09-29
退休前,他是一位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扎实苦干的区委书记。退休后,他是一位忙碌的党员,为了集美区2.5万老人奔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着身边人,也完美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华传统美德。他,就是集美区退休老干部,集美区老龄委副主任,已经80岁高龄的郑德发,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务实清廉的楷模。
勤奔走,为老人安享晚年服务
2005年,在集美区开展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郑德发跟随集美区委区政府领导就老年工作问题开展专项调研。他向区委书记建议,集美原有涉老部门较为分散,隶属关系多,办公场所和设施零散而重复,工作人员数量少且兼职多,多头管理容易扯皮推诿,工作效率低,应该把这些涉老部门整合在一起。最终,经区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了他的建议,集美区涉老部门实现了组合办公。从此,集美区老龄事业进入高质量、高效率阶段,并于2010年被评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郑德发同志受邀担任区老龄委副主任,专职为老龄事业服务。
随着4-2-1家庭结构的发展,集美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其中相当部分是空巢老人,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许多退休老同志、老教师反映:希望建设一幢老年公寓,增加适合老年活动的设施。郑老积极向上反映,集美区委区政府接受建议决定对老年活动中心进行扩建。项目选址的时候,郑老经过考察,看中了原老年活动中心北面的地块,这里位于集美老城区,闹中取静,各种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国家4A级景区陈嘉庚纪念胜地、厦门市第二医院就在附近,他还建议将老年公寓和老年活动中心连为一体,形成最佳组合。这个地块集美街道办已与私企合作即将建设商住楼,设计图纸都已确定了。在区政府大力支持下,通过多方协调,这个地块终于让位给老年人。随后,郑老还多次参加设计研究,帮助协调解决建设、施工中的问题。如今,占地7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集美老年活动中心已落成启用,集美区十几个涉老部门搬进新楼合署办公。这里,教室、图书室、棋牌室、会议室、歌舞厅、健身房以及室内门球场、羽毛球场等多种球类场馆配套齐全,可以同时容纳1000多位老年人在此学习培训、休闲娱乐和体育健身。建筑面积达3100多平米、设有150多张床位的集美老年公寓也已投入使用,住在这里的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到老年大学上课,到老年活动中心活动。
2008年春节前,当他了解到有一些70多岁的农村老支书、老大队长,曾经为集美的建设作过贡献,现在年老体弱,生活有困难。郑老即拿出10400元,以离退休党支部的名义,到26名最困难的老支书、老大队长家,发慰问金,进一步推动了基层组织更好地关心这些曾经为社会做过贡献的困难老同志。
随着集美的大开发大建设,大量征地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为了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在郑老和一些老同志的积极反映下,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迅速出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又实施“金包银”工程。为了促进就业和稳定收入,帮农民办保险,政府每年从开始补贴1.2万元增至1.5万元,受保人数达17218人,已领退养金人数14016人,月领700多元。
献爱心,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郑德发一直为寡母尽孝,退休后,更努力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把精力用于关注老年人和贫困学生等弱势群体。郑老自己生活简朴,为了助老和助学,总是非常慷慨。1992年郑老被省属一家企业聘任为副总,他把企业给的薪酬大多都花在助老或资助家庭贫困的青少年入学,并教育他们学成就业之后,要孝亲敬老。十年中共捐款10万多元。1996年响应江泽民总书记的号召,把公司奖励他的四万元,全数购买冬衣捐给宁夏灾区,以后又两次共捐赠区教育基金16000元。另外还先后扶助三名贫困学生念完中学。1996年的一天,郑老到灌口敬老院看望老人们时,发现重新修建的敬老院还是沙土地,原来是基建款用完了,如果要铺,还得花5000多元。他二话没说,回头就拿来了5000元(相当于三个月的退休金)。1998年,集美区老年活动中心一期工程建成即将投入使用,但配套设施还需要一大笔资金。郑老向区长建议发动机关、事业单位捐款,借此唤起全社会对老年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带头捐了6000元。2006年之后,他向社会募捐助学款,每年3万元。2010年又商请台商建霖工业公司吕董事长,设立“芳德助学基金会”,每年20万元,资助集美大学与厦门理工学院5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这一笔笔捐款,为久旱逢甘霖,滋润着贫寒学子之心。有几年春节,他请一家台商捐款、一家台商做菜,亲自送到灌口敬老院陪老人们吃年饭,并给老人们送红包。
献余热,为集美的发展操劳
郑德发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就被评为厦门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市政府授予的二等功,几十年来是公认的“老黄牛”。无论在什么岗位,他总是要求自己要做到最好。1986年到集美区担任区委书记并兼任集美大中专院校党工委书记和集美学校委员会主任后,他更是为了集美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把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倾资创办的集美学校办得更好,日夜操劳,几乎无假日。退休之后,他仍然十分关注集美的发展,集美北部工业区、灌口机械集中区创业初期都有他艰辛劳动的足迹。
当市领导来集美专题调研,他受命详尽汇报集美北部的开发方案,当场获得批准,随后他又积极招商引资1250万美元。1996年当他目睹灌南工业区破土修路一年多,路修不起来,也招不来客商,他与在职干部一样十分焦急,主动到处招商,终于招来总投资1500万美元的先锋电镀工业园。在开发这块处女地的过程中,他四处奔走,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为集美区节约投资五百多万元,终于争取各方支持,实现“五通一平”,为建厂创造条件。这期间,附近一些不明真相的农民,听信谣传“建电镀城,今后妇女不会生育”,多次对他进行围攻辱骂、威胁,并阻碍工程建设。他坚定地依靠政府,坚持不懈地在现场协助工作,直至工厂投产才脱手。在市政府的关心下,这里已建成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省级机电集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