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尚远:倾资助学撒爱心

阅览:  日期:2014-10-28

 
每当人们议论捐资助学义举的时候,总会赞扬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就是同安区新四军研究会会员、五老志愿者离休干部陈尚远同志。
    陈尚远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同志,当年他在同安中学加入了地下党,积极为解放厦门而工作,后来成为一名教师。如今,年逾八旬的他,依然保持当年的风范,孜孜不倦地为关心下一代事业做奉献。
 
信念坚定,乐于奉献
    陈尚远热心捐资助学、播撒爱心来自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常说,一个革命者最珍贵的是要有坚定的革命信念,终身为实现党的事业而奋斗。在解放战争年代,身处腥风血雨白色恐怖环境的他,不顾自身安危,积极参加组织活动,为厦门解放做出努力。1957年,他受到不公正政治待遇,被错划成右派,下放到举目无亲的南平山区,饱经风霜,历尽艰难,没有任何生活费来源,依靠野菜充饥,挖草药卖钱换口粮,在艰难度日的情况下,也没有动摇对党的忠诚。他坚信党是光明正大的党,总会有拨乱反正、日出云开的时候。这个日子终于到来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陈尚远得到昭雪平反,重新恢复党籍,恢复工作,并安排在同安第三中学任职,直到离休。离休后的他,依然热衷于党的各项工作,尤其热心慈善,热心于关心下一代。他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我老了,力所能及帮助贫寒子弟圆上读书梦,做点奉献社会的事情是应该的。”他认为钱的价值在于奉献公益,即使他离开人世,他的老伴也有抚恤金,他没有后顾之忧。他年复一年,捐资助学从未停歇,令人钦佩。
 
省吃俭用,慷慨捐款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陈尚远就开始捐资助学,当时工资很低,月薪仅有78元,妻子又没有工作,但他们总是省吃俭用,尽量压低生活费开销,每月积攒六十元用于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直到最后改为捐助贫困学生。
    陈尚远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贫寒的家境,拮据的收入,使他没读完高中就辍学了,参加革命以后,是党和国家免费选送他到厦门侨民师范学校就读,从此圆了读书梦。他感慨地说;“日子好过了,我要感恩于党,感恩于社会,尽我力量去帮助那些没有上学的孩子和有困难的人”。他努力实现这一诺言,到2013年为止,已分别向慈善机构和有关部门捐出善款十笔近50万元。
陈尚远为人朴实,乐善好施,他不仅对捐资助学慷慨解囊,而且对受灾地区的资助也毫不吝啬,如汶川、玉树发生地震,夫妻俩一捐就是一万元。
陈尚远的捐款都是克勤克俭一点点积攒下来的,节省每一分钱,积少成多,慷慨大方地捐出去。而他对自己却非常吝啬、抠门。他一直坚持粗茶淡饭过日子,衣服破了打补丁,凉鞋坏了缠胶带,历经沧桑岁月的老旧家具舍不得扔,还在用,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在他身上丝毫没有改变。年迈的陈尚远和他老伴还住在老房子里,邻居常看见他在昏暗的灯下和老伴做手工糊纸花,每做一朵工资不到一分钱。夫妻俩总是同心协力想方设法多赚钱多聚助学金。钱是这样一分一分地挣,款却是数万数万地捐,留下来的是一张张捐款回执和感谢信。这些善事,他从来没有向人提起,但最终还是被人发现了。人们赞扬他的义举,2012年陈尚远被推举为省市精神文明建设十大感动人物候选人,多次被市区评为关工委优秀五老志愿者,这些荣誉就是对他的最高奖赏。
 
不仅自助,还有教诲
捐资助学的过程也是思想教育的过程,陈尚远没有忘记利用这一机会对年轻人进行感恩教育。他语重心长地对受助同学说:“我捐给你们的钱是共产党给我的,是人民给我的,你们未必感激我,但一定要感激国家,感激社会。如果没有共产党,没有今天美好的社会,就没有这么多好心人给你们伸出关爱的手,所以你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父母”。他一再叮嘱同学们要努力奋斗,学有所成,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以便将来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捐助后的他,继续跟踪关心受助同学的思想进步,许多同学给陈老写信汇报学习情况,每封都得到回复。陈老鼓励他们要刻苦学习,锻炼自己,学会做事,学会做人。陈尚远尤其关心女童入学受教育。他说,她们是未来的母亲,给她们知识文化,将来必将有利于教育子女,提高国民素质。
颜淑莹是个孤儿,父亲去世,母亲生下她就离家出走,落下她与她爷爷奶奶相依为命。陈尚远知道后十分同情,立即资助她上师范大学。颜淑莹上学以来,不仅得到陈尚远的经济资助,而且也得到陈尚远的不断教诲,学业很有长进。她向陈尚远表示,一定要学好专业,将来回到农村,也像他一样献身教育事业。听到这话,陈尚远高兴得很。每当孩子们有一点进步,都是他最开心的事。陈尚远的谆谆教诲,使同学们更懂得如何报效国家、报效社会的道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受助同学发出的共同心声。许多同学表示将来也要接过爱心接力棒,像陈尚远那样成为一名播撒爱心的人。此时的陈尚远同志更觉得扶困助学的路走对了,他要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