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摭忆
阅览: 日期:2010-04-22
苏州一直是我怀念的地方,那里有清澈的流水,静雅的园林,幽深的街巷,姣好的面容,柔婉的言语,处处给人以宁静的慰藉。
感谢机缘的眷顾,得以数访既遥远又亲近的江南水乡——苏州。每次,虽然只停留短暂的日夜,但浸润在秀韵里的古城,常在静谧的夜晚,来我脑海奏响撩人的评弹,叩启我思念的心扉——那盘门城楼和闾门外的七里山塘,是否还那么古色古香?那玲珑秀丽的园林是否仍然沐浴在碧水蓝天里?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是否仍然激荡着夜泊的轻舟?然而,让我久久无法忘怀的还是那撩人的水乡风情和精致园林。
水乡风情
最能代表古苏州的,除了水陆相伴的盘门城楼外,那就数闾门外的七里山塘了。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初到苏州时,是在古意和诗境里流连,逐梦而行。啊!这就是人间天堂。沿七里山塘信步向虎丘慢慢行去,听着潺潺涧流,望着白云飞鸟,踏着萋萋芳草,那真是赏心悦目的享受。而最后一次重游时,昔日清净的小径,已变成一条商业观光街,它依护城河而建,“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往日的清净已随“芳尘”远去,青石板路两侧,一溜儿的全是镂花雕窗的商铺:根雕馆、书画馆、古董店、工艺品店、曲艺茶室……极尽风雅之能事。我心下嘀咕:那制砚的顾二娘和古色古香的砚坊是否门庭依旧?走走问问,都摇头未能作答,只有远远近近的红灯笼,渲染出了一种热烈的氛围;还有偶尔见到身着旗袍,手执纨扇,一副淑女扮相的姑娘,给游客平添了婀娜多姿的模仿秀。来到街中心的古戏台和游船码头,又是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地方:谁知道那戏台上曾上演了多少才子佳人的故事?那古老的渡口,又惹下了多少柔肠寸断的离愁别泪?
苏州是水做的城,城外四面环水,城内水网纵横,历来就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看,土地面积8488万平方米,水域面积竟达42.5%,是水孕育了苏州,而苏州又涵养了水。苏州人依水而居,枕河而眠,不仅与水同生,与水共存,还在水文化与生命美学中相互渗透,于是苏州无不揽尽天下的毓秀灵韵,所以它缺少金陵王气。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评弹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这里有纵横的水巷,临河水居,皆有窗有门,或有独家水埠,家家户户屋里都有一幅幅天然水墨画:一窗水色天光,一门长河风景,水埠石阶把水与屋融为一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这既是苏州人的生存理念的选择,也是苏州人文化智慧的选择。或许只有在水上,才能品出苏州特有的韵味。
苏州,傍着水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写一手流利的书法,画一笔秀丽的水墨丹青,展现出“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的水上繁荣景象。水巷还有情致特浓的小楼,被人们称为跨河楼,像彩虹一般弯弯地横跨在水巷上,既是楼也是桥,也是临河人家的通道。水不仅养育了苏州人,还孕育了这片土地上底蕴丰厚的吴文化。
苏州人因为与水长相厮守,心灵在水里浸润,天长日久就渗透了水文化性格特征,于是滋养出酥软的吴浓软语,创造了妙曼的评弹。叮叮咚咚的丝弦,配上一曲尽人皆知的《枫桥夜泊》小调,把短短的古诗弹唱得百转千回,风情万种,让听众倾倒在余音缭绕中,连夜泊的张继也在情歌婉转中恬然入睡,满腹愁思,渐渐地融化到碧水寒山中去了。
只因为有了水,苏州才被称为锦绣江南的一颗明珠,于是让人有了对梦里水乡的牵念。苏州,无论天时、地利、人和,总离不开一个“水”。
园林精致
水中一个苏州,岸上一个苏州,两个苏州一样风流。岸上的苏州更是名闻中外的园林城市,大大小小的园林达69处,居全国之冠,像明珠一般闪烁在城市各个角落。但凡游过苏州园林的朋友都知道,无论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假山复廊如何精致巧妙,都离不了水的衬映烘托。以全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来说,就是借水得趣的典范。荷风四面亭有楹联一付:“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用它来描摹园光水色那是最传神的了。此园的古建筑群大多临水,把水池、山石、林木突出于水面,有聚有分;池中垒土山为界,把水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山南水面开阔,浮光耀金,山北溪流清涧,野趣十足。主题建筑远香楼面山傍水,垂柳依依,可谓“芳草池塘绿,落梅亭榭香”。著名的三十六鸳鸯馆上有抱对一付:“绿意红情春风夜雨;高山流水碧韵书声。”循廊南行,池水曲折如湾,藻绿水波,桔红塔影,别有一番情趣。
沧浪亭地处苏州城南,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占地面积16.5亩。北宋文人苏舜钦遭贬谪流寓吴中,见这里高爽静僻,野水萦洄,于是用四万钱买下此地,筑园建房,并在北倚建亭,取《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故取名为“沧浪亭”。那以后,他就经常乘一叶扁舟,登临此亭,把酒赋诗,与鱼鸟同乐,过起了神仙般的隐居生活。我少时就读过《沧浪亭记》,一直觉得它只是一篇古人感时伤怀的文章,并没有什么感受。后来到此流连,读到亭柱上一付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对后联的“近水”才有隽永的感受:园内以山为主,园外河流自西向东,绕南而去,流经园周的一半。这就造就了一种特色:“未入园林先成景,一泓清水绕园过。”隔河相望,古台芳榭,廊阁起伏,波光倒影,隔水迎人,确实“近水远山皆有情”。末尾这个“情”字,令我想起半个多世纪前读过的《浮生六记》,那书中的一双主人公沈复和他的妻子陈芸就住在沧浪亭隔壁。他们夫妻恩爱,恍同密友,谈诗论文,顾盼生辉,伉俪深情。因此,沧浪亭因“伉俪深情”而更闻名,恩爱夫妻因亭而更加情深,情景相映生辉。
今天,迈着现代化步子快速前进的苏州,更是体现了“得水独厚”的优势。狮山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自古以来是运河畔的活水活土;城东的工业园区,正与诗情画意的金湖相依相伴,这是历经了2500年之后又一次磅礴再建新苏州的大手笔,开拓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