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地尽处

阅览:  日期:2010-09-23

   如果把台湾地形比作一块红薯,那么台湾最南端的垦丁公园便是红薯的根部最末端的那“丁”点,游客至此,似乎到了天地尽头的感觉,因此垦丁也成为南台湾最爱欢迎的休闲度假胜地,每年至此一游的宾客达400多万人。
 
   垦丁的名称来源于纪念来这里开拓这块荒芜之地的壮丁。1877年清庭从广东潮州招募大批劳工来开拓这块草木繁多、虫兽出没的岬地,经过披荆斩棘才逐步建设成为今天这块交通便利、动植物各类繁多的优秀旅游胜地。
 
   在垦丁最末处有个鹅銮鼻,“鹅銮”是台湾族语,意为“帆船”,因在鹅銮鼻附近有一巨大礁石岩形状如帆船,因而取名“鹅銮”。“鼻”是突出的地形,即岬角之意,合称为“鹅銮鼻”。鹅銮鼻地处巴士海峡与太平洋的交界处,全区为隆起的珊瑚地形,园内巨礁罗布,步道纵横,巨大珊瑚礁形态各异,有擎天石、豪猪石、亲吻石、冤家石、非非洞等叫人叹绝的奇礁。茂密的珊瑚礁森林更提供了众多生物活动的空间,乌头翁、树鹊、画眉、伯劳的鸣声时有所闻;黑点大的斑蝶、黄裳凤蝶、王带凤蝶翩翩飞舞;斑卡拉蜗牛、攀蜥和陆蟹也偶而会出来与游客见面,这里简直成了天然的动植物天堂。
 
   来到鹅銮鼻,自然要去参观台湾的八景之首——鹅銮鼻灯塔。
 
   公元1867年,美国商船“罗发号”由汕头赴牛庄途中,于七星礁附近触礁沉没,先前琉球船只也曾于南岬一带遇难,在此船难频发,引发清庭关注。光绪元年(1875年),清庭委托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到该地区勘察灯塔建地,并支付一百两银子向原地住民购买南岬灯塔预付地。光绪七年(1882年),鹅銮鼻灯塔开建,次年建成,第三年启用。为了防止内忧外患,该灯塔建筑成炮垒形状,以塔基作为炮台,塔座上设有枪眼,墙外四周设壕沟,并置枪械自卫,派有武装士兵守卫,为世界上少有的武装灯塔。
 
   光绪21年(1895年),清庭撤台时炸毁灯塔。3年后,日本人占领台湾时拨款修复重建。二战末期,灯塔又遭盟军飞机炸毁,抗战胜利后第三度整建。塔高21.4米,内设大型四等旋转透镜电灯,光度达1800瓦,每30秒旋转一周,可照到海上20海里处,是台湾地区光力最强的灯塔,有“东亚之光”的美誉。雪白圆柱形的外观搭配蓝天绿野,风景这边独好,游客争相排队拍照,留下美好的回忆。
 
   垦丁除了古城、原始森林、万年珊瑚礁岩等美丽的自然景观外,最吸引人的就是多样化的水上活动,如潜水、滑水、冲浪、游艇、沙滩排球等,还有酒吧、各种风味餐厅,无不展现着南洋风情。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垦丁百般风情的迷人魅力。